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53911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 2013年07月10日 10:28 来源:中国语文(京)2013年1期 作者:王贵元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内容提要:从形体特征看,整个汉字发展史经历了象形、亚象形、隶体和楷体四个阶段。商代、西周汉字形体为象形形体,春秋至战国中期为亚象形形体,战国后期至东汉为隶体,三国以后为楷体。象形、亚象形阶段构形依据是物象,隶体、楷体阶段构形依据是词的音义。在隶变后汉字新体系建立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的互动,一种是打破旧形体建立新形体的创新动能,表现为多途探索;另一种是结构平衡,从字形系统完善的角度来调整、确定种种异形成分的生存状态。在前期,

2、多途探索处于主导地位,后期则结构平衡处于主导地位。共生式发展与替代式发展是汉字字形体系建立过程中两种发展模式,其中,共生式发展是常态。关键词:汉字发展史/隶变/象形作者简介:王贵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E-mail:。1.汉字发展阶段与形体特征整个汉字发展史可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两个阶段,这一点前人已有过大致说明,启功(1999:27-28)说:“我们看从大汶口瓦器上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到后世还沿用来仿写的古文、小篆,都是笔划以线为主,笔划轨迹以圆势为主。而自秦代粗刻的诏版渐有直笔划、方转折的刻法。秦律更是点划不避方扁,笔划轨迹以方为主。这种写法,沿习直到今天,因此我们不妨以篆类来

3、称秦隶以前的字体,以隶类来称秦隶以后的字体。即至今天所用的楷书以至宋体字,仍是隶类演变出来的。”唐兰(1979:163)说:“但是一般说起来,古文字跟近代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古文字是篆,近代文字是隶跟草。”陈梦家(2006:165)说:“篆书为古代文字的结束,隶书为近代文字的开始。”吴世昌(1998:622)说:“隶书之兴,实为中国文字变迁史上一大事,上承籀篆,下启正楷。”古文字阶段字形构造的依据是物象,今文字阶段字形构造的依据是词的音义。古今字形的转变其核心动力就是构形依据由物象到词的音义的转换(参看王贵元,2010)。1.1象形、亚象形及其阶段一从字形形体特征看,古文字阶段字形经历了由象形到

4、亚象形的过渡,今文字阶段字形经历了由隶体到楷体的过渡:发展阶段古文字阶段今文字阶段构形依据物象词的音义形体特征象形亚象形隶体楷体象形是形体完全依据物象构造,是物象的真实反映。如:“女”字,商代金文作、西周早期金文作,象女子端坐形,与出土古代女子端坐像相同:亚象形是形体表面上象形,即仍是篆体样式,实质上已不能完全反映物象,是表物象形体向表音义形体过渡时期的形体。象形与亚象形字形比较如下:以上亚象形形体虽然仍是篆体,仍是象形的体态,但“女”形已看不出端坐女子的形象,“王”形已看不出斧钺形象,“光”形已看不出人形灯的形象。到亚象形字体阶段,字形表示物象的观念已经动摇,已在向字形表示词的音义的认识过渡

5、,但是字形是人们日常使用之物,截然变化会对交流产生阻隔,所以字形变化以渐进的方式进行。那么,汉字形体系统从什么时期开始由象形进入亚象形呢?今以“王”、“女”、“光”三字形体发展为例加以了解。需要说明的是,字形抽查容易片面,所以我们是以相关阶段现有的所有字形为依据分析的,字形材料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陶曲勇(2009)西周金文构形研究所附西周金文分期字形全表、杨秀恩(2010)春秋金文字形全表及构形研究、樊俊利(2010)战国金文字形全表及构形研究。以上字形表收录了2010年(含2010年)以前现存所有西周、春秋、战国金文字形。受篇幅影响,本文字表略有删节,全部字形及出处详见上述各论文。“王”

6、字形体西周晚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是字形下部的重要象形标志斧刃变为一横,使整个字形已不能反映斧钺形象。“女”字形体到西周晚期表示坐形女子的腿部变短变直,使整个字形已失去了坐女形象。“光”字:“光”字上部本是灯盏形象,由于灯盏盘内要放点燃物,所以下沿呈上弯之势,但到西周晚期,已全部变为下倾,完全失去了本形特征。受字形传承中书写传统和识字习惯的强大世袭力量影响,字形的变化应晚于字形认知观念的变化,早期认知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象形性强且字形复杂的形体上,透过这些字形可以发现字形观念变化的迹象,从而确定其他字形已是不含实质内容的徒有虚名的象形,即亚象形。从整体看,汉字形体在西周晚期开始进入亚象形,但有

7、些字形如“正”、“屯”、“终”等在西周晚期仍有很多字形作,春秋时期圆点才变为一横,所以,亚象形形体的形成定在春秋时期比较妥当。从象形到亚象形最重要的标志是字形中圆点和实体块的消失,圆点和实体块是象物性的重要表现,到春秋时期这一形态大多被线条取代。如:增添义符和声符派生新字是汉字构形依据转向词的音义的重要表现,与西周文字相比,春秋时期出现了很多增加义符表示相同词义的形体,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春秋文字形体已进入亚象形阶段。如:部首的形成也是字形音义化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字形与西周相比,许多字形偏旁位置已经单一化、固定化。如:当然,上述分析只是就现有材料做出的,由于材料限制,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状况。由

8、于整个汉字发展史形似一条长河,处于自然渐进的发展过程中,所以阶段性的演变没有截然的界线。因此对汉字发展史的阶段性划分只能是大致结论。也不能只据个别个体来判断,要依据多数情况断定。前期会出现个别先行者,后期则可能有仿古行为。1.2隶体、楷体及其阶段隶体是打破篆体,建立以词的音义为依据的新的字形体系时期的字体。其标志是对篆体的改造,方式有弯笔拉直、圆形变方、逆笔顺写等。隶体初期篆貌犹存,到后期篆体成分已基本不存,彻底完成了对篆体的改造并同时建立了新的基础体系。西汉初期的马王堆帛书字形是典型的隶体初期字形,学术界称其为“古隶”,到东汉碑刻字形,篆体成分已基本消失。如:隶体的形成时期也就是“隶变”的开

9、始时期,对于“隶变”的产生时期,学术界有战国中晚期和战国中期两说,从我们对战国全部金文字形分析看,当在战国晚期。可以看出,战国晚期和战国中期形体有明显差异,战国晚期形体出现了普遍的圆形变方形、连笔分拆重组、弯笔拉直等现象。所以,隶体的形成时期定在战国晚期是符合实际的。战国中期还有大量铸铭存在,如平夜君成戈和戟、噩君启车节等,战国晚期铜器铭辞则全面改用刻写,这也是促使隶体形成的重要外因。但同是刻铭,中期为篆体,如中山王器,晚期则少见。楷体是以词的音义为依据的新字形体系建立后逐渐调整完善时期的字体。调整完善既包括笔画的抉择和完善,也包括部件形体、结构的抉择和完善,但主要是笔画的固定和完善,其中笔画

10、和结构的美观也是衡量因素。唐开成石经是典型的楷体,其与东汉碑刻字形对比如下:隶体时期汉字构形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以新的书写形式打破篆体,楷体时期汉字构形系统的任务则是完善新的形体系统。东汉时期的字形篆体成分已基本消失,所以隶体与楷体的分界定在东汉末年比较妥当(王贵元,2011)。整体上看,商代、西周汉字形体为象形形体,春秋至战国中期为亚象形形体,战国后期至东汉为隶体,三国以后为楷体。如:形体特征象形亚象形隶体楷体历史时代商至西周春秋至战国中期战国后期至东汉三国以后2.多途探索与结构平衡2.1多途探索多途探索指字形在打破篆体建立新的形体系统的过程中,同一原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改造,处于寻求最佳新形式的

11、探索过程中。在多途探索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书写便捷。多途探索贯穿于战国晚期隶变开始到现代汉字形成整个过程中,但其主导时期是隶变开始到字形中篆体成分彻底消失时期。篆体成分的完全消失表明新的字形体系已初步形成。多途探索的理论形成于大量出土文献文字形体的分析过程中,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前学术界对隶变后汉字形体的分析多是以说文解字篆体或后代定型楷体为标准,凡不符合标准者便视为俗字或讹字,结果是正好相反,把正规形变现象当成了不符合正常形变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隶变既是对前有篆体字系的整体改造过程,也是新的汉字体系的建立过程。把正常的甚至是处于主流地位的汉字形体变化归于俗字讹字,会致使汉字体系

12、性调整及相应个体变化的机制、动因、规律等被掩盖、被割裂。在方向性、主导性偏误的前提下,有关汉字发展史的具体研究及汉字形体的分析自然难以准确、全面。多途探索可细分为笔画、构件和结构三个方面。1)笔画隶变后的字形由于表示的是抽象的词的音义,篆体时期字形一点一画皆是物象反映的性质已经改变。隶变后的字形趋于符号化,是以单字形体整体(独体)、或以直接构件(组成单字形体的一级构件)组合体(合体)来表示功能,因此,单字形体内部或直接构件形体内部的构成不再重要,这就导致了笔画的无指向性改造,只以便捷为原则。小篆字系中同一构件无论出现在字形的什么位置形体都一样,而在隶体、楷体中同一构件在字形的不同位置可能会以不

13、同的形体显现。2)构件在多途探索中,有些是以独立构件整体改造形式进行的。其中有的是构件形体本身的改写,有的则是依据形体相近的特点换用常见构件。这种现象反映了隶体、楷体字系中直接构件成为主要形体区别标志的特征。下面是“畏”、“老”两字形体的构件改造:马王堆帛书中,“畏”字第一个形体改造成了从鬼从止,战国晚期楚简即有此形。第二形下部为“止”的草写,第三形的变化则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即形体类化,与“良”等字下部趋同:以上“畏、食、良、長”等字篆体下部皆不同,隶变后有了相同的写法,是类化的结果。其中“良”字属正常笔画化,其他几字属类化。“老”字隶变后也有“匕”与“止”的不同形变途径。3)结构结构的多途

14、探索包括独体构件化和合体粘合、构件位置方向变化等。如“更”字:“更”本从丙从攴,是合体字,马王堆帛书出现了粘合形体。下面是字形构件位置的多途探索:2.2结构平衡结构平衡指字形系统进行的新标准下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是新体系内部的调整。结构平衡贯穿于整个汉字新体系建立过程中,但主导时期是在改造篆体的过程基本完成后。调整的主导者是结构,包括单字形体结构、词汇结构和字系结构。结构平衡中充分利用了多途,哪途合适用哪途。1)单字结构平衡单字形体结构在完善过程中有构件功能及构意、形体整体尺寸、形体美观、形体稳定感等要求。如:马王堆帛书“數”字“女”旁在字形正中下部或右下部,处于探索中。敦煌俗字典收“數”17个

15、字形,“女”位置皆同例字,应为结构平衡结果。如:马王堆帛书“巍”字的构件“山”在字形正中下部或右下部,处于探索中。敦煌遗书字形结构单一化,同小篆。2)词汇结构平衡汉语词汇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前期主要通过字形的发展来实现,后期主要通过双音化组合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字形的发展来实现词汇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原字形基础上增加新的表义或表音构件,产生新的字形,分担原字的功能,产生新词;二是新造字形表示新词;三是把原本属于异写或异构的形体固定为不同的形体,分担原本由一个字形承担的词义,产生新词。如:“陳”字形体的右旁“東”篆体下部弯笔隶变时或改造成一撇一捺,或改造成一横,如马王堆帛书字形,本是同一字形的异写形体,功能没有区别。后受词汇结构的驱动,使“陣”独立成字,分担“陳”的部分职能,产生了新的词。3)字系结构(单字形体之间)平衡单字形体在多途探索的框架下依据一定的原则发展,有时会形成与其他字形偶然同形的现象,不同的词使用相同的书写符号,这是字形系统不能允许的,必然要做出调整。如:早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