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教材疏理(1-14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70211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教材疏理(1-14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教材疏理(1-14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教材疏理(1-14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教材疏理(1-14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现代文学教材疏理(1-14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教材疏理(1-14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教材疏理(1-14讲)(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讲:五四文学新潮一、文学革命1、必然性与偶然性 1、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1917、1) 钟文鳌; 梅光迪、任叔永、胡先驌; 八事: 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1917、2) “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周作人人的文学 “双簧信”事件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金心异)与刘复(刘半农)导演 4、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古典

2、 现代文学观念: “游戏”、“载道” ”人的文学”文学思想:“忠孝节义” ”民主”与”科学”文学形式:封闭、单一 开放、多元5、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翼,推动了一场全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2、宣告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现代文学的诞生;3、标志中、外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新阶段:双向、频繁、平等;二、文学新潮 (一)文学社团的蜂起1、1921年的文学新气象: 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文学刊物繁荣2、新文学社团: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新月社 d、语丝社 e、湖畔诗社据茅盾统计,仅从1922年到1925年的4年间,先后成立的文学社团和刊物就“不下一百余” “这几年的杂乱而且好像有点浪

3、费的团体活动和小型刊物的出版,就好比是尼罗河的大泛滥,跟着来的是大群的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他们在那狂猛的文学大活动的洪水中已经练得一副好身手,他们的出现使得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顿然有声有色!”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反对派 1、林纾 (18521924) 荆生、妖 梦2、“学衡 “派:吴宓、梅光迪、胡先驌3、“甲寅”派:章士钊(三)、五四文学创作的特点1、理性精神的显现。 “重新估定价值”的理性批判精神与由于“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是贯穿于第一个十年的几乎所有的作品中的。 2、感伤情调的流行 文学上的感伤情调,跟新一代知识者自身的脆弱性及

4、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也有关。但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却主要反映着中国知识者艰难地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3、个性化的追求 新文学作家们在形式上也没有什么框框,他们大胆尝试着最足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内容的各种角度和方式;标新立异,突出个性,是每一位作家的艺术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在“五四”时期,并不存在现实主义独尊的现象,现实主义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 (四)新文学初期创作1、白话诗胡适尝试集周作人小河冰心繁星、春水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2、白话小说与“问题小说”潮鲁迅狂人日记郁达夫沉沦(小说集)1921年10月出版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春桃王统照湖畔儿语3

5、、现代话剧a、文明戏、幕表戏b、胡 适终身大事 丁西林压迫 田 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洪 深赵阎王、“农村三部曲” 第四讲 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与人格(一)、鲁迅的思想 1、“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么?” 呐喊自序 2、“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 的将来。” (二)、鲁迅的人格 1、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2、“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毛泽东 (三)、神与人: 鲁迅形象的塑造 1、圣人 2、小人 3、普通人二、鲁迅的小说(一)鲁迅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二)鲁迅小说独特的题材、视角

6、与小说模式 1、题材: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视角:关注“精神的病苦” 3、情节模式 (1)“看/被看” 看客“看”被看者,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在“好奇”的看客背后“看”(鉴赏)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激愤地嘲讽看客的麻木与残酷 。 群众“看”先驱者,进一步演化为“吃/被吃”的模式。 (2)“离去归来再离去” 叙述着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三)鲁迅小说形式的先锋性与实验性 1、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

7、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三、阿Q正传(一)创作的缘起 1、1921年,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为新栏目“开心话”约 稿; 2、“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鲁迅:俄文本阿Q正传序(二)、思想内容 1、阿Q的形象 一个受剥削、压迫、虐待的农民;愚昧、麻木、无知: 精神胜利法;正统观念;封建思想;精神病态形成之原因: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精神胜利法的呈现形态 前后一个农民的精神病痛; 病态的国民性; 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阿Q的革命 a、阿Q的革命观念:潜在的革命性;荒谬的革命思想; b、阿Q革命的

8、内容(对革命的畅想)报私仇抢财产选美人; c、阿Q荒谬的革命观念及革命失败的原因:的领导者与群众的隔膜2、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对病态国民性的反省与批判; 、对的反省与总结;(三)、阿Q正传的艺术 悲剧性与喜剧性的结合 悲剧性的主题与人物命运; 喜剧性的情节、语言; 四、伤逝(一)创作背景 1、自传说 “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愈做愈难了。”1926、12、29 鲁迅致韦素园信 许广平 “我们约好希望在比较清明的情况之下,分头苦干两年,一方面为人一方面自己也可支持,不至于饿着肚皮战斗,减低了锐气 ” 欣慰的纪念鲁迅和青年们 鲁迅 我们

9、在北京将别的时候,曾经交换过意见,大家好好地给社会服务两年,一方面为事业,一方面也为白己生活积聚一点必需的钱。也许读者未必会留意到此中曲折 。 钱, 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朱正 我们相信,鲁迅1925 年与许广平的恋爱经历,对他在1925 年10 月写 伤逝是起了若干难于言传的作用的。不仅仅对那种“爱的激情”有了切身的实感,而且对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的重要因素之 失业后的饥饿胁迫(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

10、迅曾作过认真的估量。 鲁迅传略 2、鲁迅对妇女问题、婚姻问题的思考 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伊孛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1923、12、26 (二)、思想内容 1、涓生的形象 a、具有民主思

11、想,却胆小、怯懦; b、对婚姻生活有清醒的认识,却对社 会认识不清; c、自私、缺乏责任感;2、子君的形象 a、大胆追求自由婚姻,却止于婚姻;庸俗地豢养小狗、油鸡。 b、勇敢的反封建思想,却难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如对“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默认。 3、涓生、子君悲剧的成因 1、社会悲剧; 2、思想性格悲剧;三、艺术魅力 1、浓郁的、诗一般的抒情气息; “涓生手记”的形式 2、内在的情感结构形式; 会馆吉兆胡同会馆(回顾式) 五、鲁迅风小说群(一)鲁迅风小说群(乡土写实小说) 形成的原因 1、对“问题小说”弊病的纠正; 2、周作人等作家的理论倡导; 周作人 “中国现在文艺的根芽,来自异域,这原

12、是当然的;但种在这古国里,吸收了特殊的土味与空气,将来开出怎样的花来,实在是很可注意的事。希腊的民俗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希腊古今的文学。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的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然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于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永日集 现在的人太喜欢凌空的生活,生活在美丽而空虚的理论里,正如以前在道学古文里一般,这是极可惜的,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这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艺。这不限于描写地方生活的“乡土艺术”,一切的文艺都是如此。 周作人旧梦序 3、鲁迅创作的示范 2、鲁迅风小说家的小说 A、王鲁彦 柚子、黄金 B、许钦文 鼻涕阿二 C、台静农 天二哥 D、蹇先艾 水葬 E、许杰 赌徒吉顺 F、彭加煌 活鬼、怂恿 G、废名(冯文炳) 竹林的故事 H、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二月3、鲁迅风小说创作的价值 A、这个流派在近代以来小说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 B、这个流派为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题材多样、色彩斑斓的风俗画。 C、促进了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成熟。 第五讲:郭沫若与郁达夫一、郭沫若1、作为诗人的郭沫若诗集:女神、星空、瓶、 前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