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2).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31106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一 地球、地球运动的计算(一)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依据:两地的经度相差15,两地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方法:1、已知经度求时区 时区数经度15 (四舍五入取整数。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 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时,东西。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区时两地时区差,东西。4、时区差=甲时区数乙时区数。5、已知两地地方时及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所求经度=已知经度两地地方时差4分/1,东西。6、已知某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求该地经度 所求经度=120E(当地北京时间-12)4分/1。7、已知某地的日出或日

2、落的北京时间及昼长或夜长求经度 先求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 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日出+昼长/2=日落-昼长/2再用6中的公式求解。8、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二)两个日期范围比的计算依据: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到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方法:180经线的地方时为n时,则新一天的范围为n15。由此,新一天/旧一天=15n/180-15n。(三)昼夜长短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方法:1、某地昼(夜)长=该地

3、纬线圈昼(夜)弧度数15/小时;2、昼长=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3、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4、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5、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1、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2、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

4、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3、日照图中晨线上各地均为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均为日落。然后依据两地的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的关系计算。(五)太阳高度的计算1、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H90-|。(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纬度,取正值;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位于同一半球取-,否则取+)。3、两地的纬度差=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4、极昼区中的极点的(正午)太阳

5、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5、tanH=杆长/杆影长。(六)对zhi点的计算两个点关于地心对称。其经度互补方位相反;其纬度相同方位相反。(七)地球运动速度的计算1、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V赤道cos=1670cos km/h ; 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2、地球公转的速度:角速度在远日点(7月)较慢,在近日点(1月)较快;线速度与此类似。3、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6、。(八)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的计算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九) 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

7、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十)其他1、北半球某地的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纬度。2、出现极夜极昼的最低纬度与当日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3、同一条经线上的纬度差等于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二 地图的计算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2、实际距离(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2)在经纬网图上:经线上1度=111千

8、米 纬线上1度=111*cosA千米,A是纬度3、绝对高度 即海拔。由等高线直接判断。4、相对高度 即两地的海拔差。(1)等高线地图中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其中为相对高度,为等高距,为等高线条数。计算陡崖的高度时x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2)等温线地图中 气温每下降0.6,海拔就升高100米。5、坡度的计算坡度=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的实际水平距离。注意:两地的水平距离并不等同于两地实际距离。等压线图中的风力大小可参考公式tanA=MN(M表示等压距,N表示实际的水平距离)进行比较。等压线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tanA=MN(M表示等压距,N表示实际的水平距离)。由于tan为增函数,则

9、比值越大,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的温差也越大。6、地球表面两地间最短距离的计算地球表面两地间最短距离就是过这两地的大圆上的一段劣弧。若两地均在晨昏线上,则晨昏线上的这段劣弧为两地的最短距离。L=111*cosA千米。A为这两地所在平面过地心的地心角。三 温度的计算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2、当对流层的气温变率小于0.6/100米时产生逆温现象。3、焚风效应:气团每下沉100米,气温增加1;4、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地下深100米,地温增加3。四 人文地理的计算1、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当年出生人口-当

10、年死亡人口)/当年总人口3、人口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4、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1549岁)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5、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6、人口出生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7、死亡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8、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总数/1564岁人口总数。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9、性别比=总人口中男性人数/女性人数。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来表示

11、。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19.2:100。10、XX的人均占有量=XX的总量/人口总数11、垦殖指数= 某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2、人口算术密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13、人口生理密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可耕地面积14、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15、复种指数=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五 其他的计算1、地震释放能量的计算 震级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M=2、地下水的埋藏的计算 如井深,井水与地面的深度等3、河流的径流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4、地理图表的计算 据图回答。5、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计算原理:某地多年的平均收入与支出相等。

12、“时间与时间计算”(系列)专题复习(一)“时间与时间计算”考点点击 一地方时及其相关计算1地方时的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2数目:全球地方时有无数个。3有关地方时之间的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注】(1)加、减原则:已知较西地点的地方时求较东地点的地方时,用较西地点的地方时加上两地时间差;已知较东地点的地方时求较西地点的地方时,用较东地点的地方时减去两地时间差(2)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则用两

13、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3)较东、较西位置的判定:a东经度地点都在西经度地点的东方;b东经度度数越大,位置越在东;c西经度度数越大,位置越在西。二区时及其相关计算1区时的概念: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叫做区时。2数目: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共有24个区时。3时区划分: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中时区(又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4区时问题的相关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

14、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5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把该时区平均分为两个部分的那条经线,叫做中央经线。其经度是: 中央经线15该时区的区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6某个地点所属时区的判定:已知某个地点的经度,判定其所属时区,用“已知地点经度数15”,商的小数部分按“四舍五入”法则处理,即小数部分大于0.5时,则整数部分“加一”,为该地所属时区(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若小数部分小于0.5,则舍去,其整数部分即为该地所属时区(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注】(1)加、减原则:已知较西时区的区时求较东时区的区时,用较西时区的区时加上区时差;已知较东时区的区时求较西时区的区时,用较

15、东时区的区时减去区时差。(2)计算两地时区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即若两个时区都是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用较大的区数减去较小的区数,差值即为两地的时区差;若两个时区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则用两个时区的区数相加,和就是两地的时区差。(3)较东、较西时区的判定:a东时区全部在西时区东方b东时区区数越大位置越在东c西时区区数越大位置越在西三地方时与区时之间的相互计算1已知一个地点的地方时求另一个地点的区时用“已知地点经度15”确定该地点所属的时区(方法同前),就可以将问题转换为“已知一个时区的区时求另一个时区的区时”问题。2已知一个时区的区时求另一个地点的地方时用“15区数”确定已知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进而把问题转化为“已知一个地点的地方时求另一个地点的地方时”问题。四日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