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学业水平测试 详细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29459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7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 学业水平测试 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7年 学业水平测试 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7年 学业水平测试 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7年 学业水平测试 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7年 学业水平测试 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 学业水平测试 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 学业水平测试 详细(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详细解析历 史(I)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内容测试要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秦的统一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的内阁了解清朝的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1.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

2、2.夏朝:(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3)最后一个王“桀”传说被商的领袖“汤”所灭。3.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第一王“汤”;最后一个王“纣”。4.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5.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东周”。 前770-前476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前475-前221 战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二)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1、西周分封制(1)形成与加强: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周

3、武王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和扩大。(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基本内容:分封对象:将王畿之外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再分封的权力;有较大独立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4)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5)影响: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

4、的强国。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西周宗法制(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实质)(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3)特点(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承,为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大小宗(宗法等级)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其余相对

5、。宗法等级森严。(政治上,上下级关系;血缘上,兄弟关系。)血缘亲疏关系同政治等级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4)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来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问祖等,修家谱、重视血缘亲情等)注意:当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于秦朝。)3、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1)相辅相成,互为表里。(2)分封制确定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为分封制奠定政治基础。(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

6、高度集中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1.原因:战国时期已有诸侯王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统一者:秦王嬴政3.统一进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4.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注意最早和最晚被灭亡的) 5. 统一的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6.都城:咸阳7.秦国的对外扩展:向北: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高阙、阴山。修直道、长城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 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 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8.意义

7、:不仅扩大了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 “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1.“始皇帝”的来历(1)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创立了皇帝制度。(2)皇帝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等;调动军队。(3)皇帝制度特点:皇权独尊:皇权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皇位世袭: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1)“三公”职能: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

8、的矛盾产生。)太尉:主管军事(虚职),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丞相下设诸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三公”作用:三公相互牵制、配合,从而集权于皇帝。(“三公”制的实质)。军政大事决策,先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三)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县;秦朝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概况: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郡守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3.特点:实行

9、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地方政治制度)1.汉朝初年,高祖刘邦把同姓子侄和一些功臣分封到地方做王,形成地方既有郡县也有郡国的局面。2.为消除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景帝“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政治制度)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机构)皇帝 门下省(审议机构) 尚书省(执行机

10、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通过削弱相权,皇权得到加强。作用: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1、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结果: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强化了

11、君主专制。(四)元朝的行省制度1、概况:腹里: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2.权利: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不能调动军队、增减赋税,定期向皇帝述职。3.特点:通过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4.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的开端。(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世官制

12、,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如西周时)2.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标准是孝廉(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出身,由世家大族担任中正官评定等级。注重人的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隋朝: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重视人的才能)5.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标准是才学。6.明清八股取士。7.意义: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

13、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权和任命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的权利不断加强,地方不断削弱。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的内阁1、设置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权分六部,政务繁多,力不从心。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助理政务,但仍然亲自主持大事;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首辅

14、更是权压众臣。(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3.特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实质),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二)清朝的军机处1、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2、特点职能: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

15、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局限性(主导地位)政治:君主专制推向顶峰,难免决策失误;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科技进步。总之,妨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考点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测试内容测试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