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高二下期(2016)3月月考语文试题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24110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级高二下期(2016)3月月考语文试题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级高二下期(2016)3月月考语文试题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级高二下期(2016)3月月考语文试题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级高二下期(2016)3月月考语文试题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级高二下期(2016)3月月考语文试题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级高二下期(2016)3月月考语文试题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级高二下期(2016)3月月考语文试题剖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江油中学2014级高二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罗建明 审题人:陈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回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单项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阅读题(47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

2、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

3、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

4、晋的“晋”和春秋时介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

5、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

6、墓、踏青等。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淮南子天文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等一系列活动并存,而在明清时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

7、后起了重要作用。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C.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李唐王朝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

8、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出,于是,清明节成为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

9、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

10、,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 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 (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C

11、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D“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12、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B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提醒皇帝要积极应对。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4分)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4分

13、)(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别薛升华王 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注诗人原在沛王府任修撰,因事遭唐高宗斥逐,不令入府。此诗写于诗人废职后,入蜀客居于剑南之际。8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请就两诗的首联,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4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4、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_,_”,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

15、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