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基检测方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14102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合地基检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复合地基检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复合地基检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复合地基检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复合地基检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合地基检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地基检测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平市金源新城A区11#楼CFG桩复合地基检测方案 桂平市金源新城A区11#楼CFG桩复合地基检测方案目 录一、工程概况1二、检测方法及其依据标准1三、抽样方案1四、试验方法1五、拟投入的检测设备和人员3六、配合工作4七、安全保证措施4九、质量承诺5十、服务承诺5附件1、低应变桩头处理示意图及要求6附件2、复合地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示意图及要求6一、工程概况表工程名称桂平市金源新城A区11#楼CFG桩地基处理工程地 址桂平市长安工业园旁建设单位桂平市鑫盛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楼高16层建筑桩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基础形式地基处理桩型CFG桩总 桩 数524根检测部位CFG桩受检体材料混凝

2、土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700桩径(mm)500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500置换率0.138砼等级C20扩大头(mm)-承台数(个)-检测方法、数量单桩静载荷试验3个点,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3个点,低应变法检测53根桩二、检测方法及其依据标准1、检测方法及检测目的见表1。表1检测方法及检测目的序号检测方法检测目的1低应变法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判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3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判定单桩竖向抗压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检测依据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

3、4);桂平市金源新城A区11#楼CFG桩平面图,广西华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15.03;桂平市金源新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广西贵港地质工程勘察院,2014.05。三、抽样方案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规定和设计图纸的要求,CFG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试验数量宜为总桩数的0.5%1%,且每个单体工程的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点。应抽取不少于总桩数的10%的桩进行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桩身完整性。本工程总桩数为524根,应抽检3根桩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抽检3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应抽检53根进行桩基桩完整性检测。四、试验方

4、法(一)低应变法低应变法原理是采用不同材料、不同重量的激振锤敲击桩的顶面,在桩顶面产生脉冲力,脉冲能量以不同频率的应力波的形式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应力波遇到桩身阻抗有变化的地方,例如断桩、混凝土离析、缩径、扩径等,或者传播到桩端(底)时,有一部分越过阻抗变化面(透射)继续向更深处传播,而另一部分则反射回到桩顶面,通过安装在桩顶的传感器(恒流源加速度传感计或者速度传感计)拾取反射回到桩顶面的响应的离散信号(数字信号),通过工程动测仪接收系统记录并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中,经过室内提取分析,并打印出波形曲线。桩身判别依据: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分类表

5、和判定见表2:表2桩身完整性的分类表和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 类 原 则类桩桩身完整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1、试验设备与装置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千斤顶的加载反力装置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反力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于平台上,具体安装方法见附件2。荷载用联于千斤顶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地基沉降采用百分表测量。在载荷板四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

6、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固定和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竖向变位。2、试验加载方法(1)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加载等级可分为8级。(2)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个小时读记一次。当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3、终止试验的条件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1)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4数据分析(1)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

7、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2)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对CFG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三)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1、试验加载方法及步骤试验加载方法:1)最大试验加载量为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两倍;试验堆载布置详见附件一。2)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8,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3)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4)加、卸载时

8、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试验加、卸载步骤:1)每级荷载施加后按5、15、30、45、60min各测读一次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录入试验记录表。2)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 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3)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

9、,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间隔30min测读一次。2、终止试验的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3)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五、拟投入的检测设备和人员1、本次检测我公司拟投入的设备见表3。表3拟投入检测的设备情况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鉴定证书编号鉴定日期位移传感器桩基静载荷检测仪铺板钢梁配重块工程动测仪及辅助设备2、我公司拟投

10、入的精干技术人员见表4:表4拟投入精干技术人员情况表名称姓名职务或职称岗位证书/职称证书项目负责人检测人员六、配合工作a)保证施工场地的“三通一平”,即:保证水、电、道路的畅通及场地的平整; b) 施工方应提供与检测有关的各种施工资料,如桩位图,总平面图等,以方便检测分析;c)施工单位负责低应变的桩头处理工作;七、安全保证措施1)严格遵守我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所有现场工作人员在进场施工前,项目负责人必须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牢牢记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达到抓安全促生产;2)所有现场工作人员均需戴安全帽进出现场;3)在安装检测设备过程中,务必确认吊车操作半径范围内

11、没有无关人员站在下面;4)所有现场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安全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违章作业;5)所有现场工作人员不得酒后上岗;6)项目负责人与现场工作人员要相互沟通,遇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九、质量承诺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有关技术监督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质量体系,使之持续有效运行。2)维护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3)出具的检测报告准确,投诉率低。十、服务承诺1)不受行政干预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压力,严格遵守检测工作程序,保证检测数据的客观性和检测行为的公正性;2)认真对待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使报告无结论性差错;3)按照委托方的要求约定的

12、期限内完成试验并出具报告,报告清晰、完整、结论准确;4)认真执行收费标准,做到收费管理规范,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另协商标准;5)为所有委托方提供同等优质、方便的服务,认真听取委托方的意见和建议,对委托方的投诉及时受理,认真调查处理,并给予答复。 2016年5月03日附件1、低应变桩头处理示意图及要求要求如下:a) 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才能进行低应变检测工作;b)凿除桩顶浮浆、松散、破损部分,并露出坚硬的混凝土表面;c) 要求施工单位在桩头打磨3个半径为5cm的点,等每个点的中心间距为17cm,位置如下图:(单位:cm)桩头处理示意图d) 桩顶表面干净且无积水。附件2、复合地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设备安装示意图项目名称桂平市金源新城A区11#楼CFG桩复合地基检测方案会签单位项目负责人意见及签字单位盖章日期建设单位或委托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