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汇总.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06537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土地利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汇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课题来源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直辖十年来,经济增长快速,GDP从1997年的135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43万亿元,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7%,城镇化率也从1997年的31.00%增长至2014年的58.34%。根据诺瑟姆城市化水平增长的“S”型曲线理论,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发展较慢的初级阶段(10%一20%)、迅速提升的加速阶段(20%一60%)和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60%以上)。按此

2、理论,重庆市早已进入了迅速提升的加速阶段。随着近几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等,重庆市从2000年开始建设用地量持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导致了重庆市耕地资源的急剧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接近直辖二十周年之际,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经济将再次面临腾飞。这种好的发展机遇向重庆这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提出了更高的土地供给需求,如何既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确保粮食安全,集约利用土地是唯一出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

3、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资源急剧减少,严重威胁到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己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为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的内涵挖潜和集约式扩张、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城市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重庆市都市核心区是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核心区、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极”,是区域土地利用中最活跃、最矛盾,且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对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作用最为关键的部分。随着接近直辖二十周年之际,重庆已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市核心区更是成为全市经济、人口不断聚集的主战场。这种好的发展机遇向土地资源稀缺的都市核心区提出了更高的

4、土地供给需求,如何既满足都市核心区做大做强发展的城市土地需求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确保粮食安全,集约利用土地是唯一出路。(1)是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以及合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在直辖十周年之际,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更快,预计至2020年城市化率将超过70%。虽然重庆市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其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其拥有的优质耕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占有量少,2009年重庆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12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8亩)。人地矛盾

5、严峻的情况决定了重庆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能走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而应对城市用地精打细算,努力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所以,现阶段进行重庆都市核心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为重庆市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行城市用地内涵挖潜和紧凑式扩张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突出的直辖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在直辖二十年之际,为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坚定不移走扩大开放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

6、高地目标。这预示着重庆市将面临经济腾飞、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局面,而这些都向重庆这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提出了更高的土地供给需求。都市核心区是重庆市最活跃、最矛盾,且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对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作用最为关键的部分,所以现阶段对重庆市都市核心区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可促进其城市土地内涵挖潜利用,确保城市发展的土地供应,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缓解现有土地供需矛盾,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水平的评价可以反映出研究区域城市土地利用可进行内部挖潜的潜力大小和挖潜方向。借助这些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

7、的区域进行城市土地整理,显化没有充分利用的土地潜力,这既缓解了城市发展中土地供需矛盾,又避免了城市外延式发展占用大量的耕地,同时通过城市土地潜力的挖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整体水平,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加强土地管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和对策,正确引导城市土地使用方向,实现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还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了解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加强增量土地供给和存量土地供给的衔接,使土地供应计划的制定依据更为充分,以确保各城

8、市土地供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5)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结果,可以直观地反映城市总体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对高低,为研究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当土地利用程度低、效益不高时,就需要更多地考虑从内部挖潜。同时,反应出的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差异情况,也可为重庆市制定总体规划、平衡各个城市用地指标、确定城市规模提供依据和参考。(6)为西部其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的增长极,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以为西部其它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供理论

9、与实践参考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选择区域土地利用中最活跃、最矛盾,且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对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作用最为关键的重庆市都市核心区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对重庆市都市核心区包括的9个区县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促进其城市土地内涵挖潜利用和集约式扩张,确保都市核心区做大做强发展的城市土地供应。【前人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进展对城市耕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外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并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对于城市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程度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及定量评价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深入。(1)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研究对耕地集约利用的

10、研究,最早来自古典经济学,杜尔格(AnRobert Jacques Turgot)、安特生(James Anderson)、魏斯特(Ed west)和李嘉图等在研究农业地租问题中,发现并证明了农地集约耕作中的报酬递减规律,并认为集约利用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集约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耕地投入一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也就是在一定面积的耕地上加大对耕地的资金、劳动、技术、生产资料等投入以使单位耕地有更多经济产出。耕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可用集约度这个指标来度量,耕地集约度是指单位耕地上劳力、资金、技术、物质等投入的密集程度。常见的耕地集约度指标有:单位面积耕地施肥量、单位面积耕地用电量、单位面积耕地

11、农机拥有量、机播面积占农田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等,不过这里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显然还是针对农业耕地集约利用而言的。城市耕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耕地集约利用借鉴过来的,但由于城市耕地利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到目前为止,城市十地利用粗放或集约的概念尚无统一界定,诸多观点中既有侧重于耕地投入与产出,也有侧重于耕地利用结构调整或耕地三维空间的合理利用。(2)耕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西方较系统的城市耕地利用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学派。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耕地利用扩展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和增长控制等3个方面,先后提出并形成了历史形态学派、区位经济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及政治经济学派

12、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派系。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影响城市耕地利用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等人文驱动力及其作用机理,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对城市耕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最直接研究耕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耕地报酬递减理论。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发现一定面积的耕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耕地生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1815年英国威斯特(E-vest)在其资本用于耕地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耕地报酬递减规律”。其具体涵义为在一定科技条件和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耕地收益随某一种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出现由递增到递减的现象。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13、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还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产和生活对耕地的利用。显然耕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耕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耕地的合理集约度。地租理论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地租理论将地租定义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投入生产过程所得到报酬。西方经典的地租理论分三类: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新古典城市地租理论和马克思地租理论。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使用费,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它来源于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之间按社会平均利润率分配之后所剩余的部分。马克思将地租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级差地租I以土地的自然丰度

14、为基础,级差地租则以土地的经济丰度为基础。地租理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启示:绝对地租促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由于绝对地租的存在,只要使用土地就必须交纳使用费,迫使土地使用者把土地的租用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在租用的土地上追加投资,以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这在客观上促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级差地租促使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提升。由于级差地租不仅存在于同一城市的不同区位上,也存在于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大城市的级差地租在总体上要高于小城市。因此,大城市昂贵的地价将会形成一种约束力,限制那些占地过大,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在大城市中进一步发展,抑制城市规模的扩张,并集聚那些效益

15、高的第三产业到大城市中,促使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而小城市地租较低,这样在大城市中难以生存的企业,将被吸引落户到小城市,其结果促进小城市的发展和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并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因此级差地租将促使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提升。对土地集约利用与地租关系较早进行阐述的是阿伦索,他提出了城市土地竞租模型。他将同一城市内农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竞标地租函数和曲线相互重叠在一起,得到在自由竞争市场下整个城市的市场均高于地租水平。在市场均高于地租而成为市场所确定的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的集约程度与地租被同时确定下来。在土地利用的区位理论方面,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

16、杜能(Thunen)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运用“孤立化”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城市外围农地的运输成本与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城市外围农地利用区位的圈层理论。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视角出发,考察了城市建设当中工业的选址及布局问题。另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osch)1940年出版的区位经济学一书,在韦伯的基础上发展了土地利用的区位理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韦伯的成本最低选址理论并不能保证最大利润,因此,廖什将市场区域的概念引入区位分析的框架,把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起来,企业选址最优的位置是收益超出成本最大量的地方。在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形态方面,18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