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第二章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05565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土地资源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土地资源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土地资源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土地资源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第二章(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本章目录,四. 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分析,三. 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二.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分析,一. 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五. 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

2、,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 低纬度地区略大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 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 小于418 kJ/cm2。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日变化:白天:低高低 夜晚:为零。 年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光照对于土地特征而言,主要表现为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光照强度 简称强度,是

3、指正常人的眼睛对0.40.7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其单位是lx(勒克斯),也可用日照时数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光照长度 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因纬度不同而异,我国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日长的最大差值可达56h。 光照质量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

4、例,它随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度及季节的不同而异,如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由于光照质量优于低纬度湿润区,故其适宜于农业垦殖的海拔高度通常高于南方地区。,热量资源 热量资源一般以温度和积温来表示,就全球范围而言,热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呈带状排列,形成了地球上的热量地带性特征。因此农业资源区划和土地利用的宏观分区也主要是按热量带的规律性分布进行划分的。 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气候带:寒带、温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热带(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衡量热量的指标较多,但与土地利用及土地生产潜力

5、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关系密切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温度 温度的纬向变化是形成地标气候带的热量基础,地表及土地利用系统中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对农业生产而言,气温是作物生产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作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必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及其足够的持续时间条件下才能完成,否则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或根本无法生存。 日平均气温O的时间为农耕期;5一般代表多数喜凉作物(如大麦、马铃薯、甜菜和油莱等)以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即为喜凉作物生长期;10一般代表喜温作物(如水稻、花生、玉米、棉花、大豆、高粱

6、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即为喜温作物生长期。,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积温 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下列几条10的积温等值线具有特殊意义: 大兴安岭北麓1 700等值线,该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如春小麦 ;以北无农耕活动。 长城沿线约3 500等值线,该线为冬小麦生长的北界,以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温带水果如苹果很适宜。 秦岭、淮河一线约4 500等值线,该线以南为亚热带地区,可一年二热,茶叶、竹为特征 南岭一线约为6 500等值线,可一年三熟,热带作物为特征,广东、广西、福建等。

7、上述几条积温线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两者并不相等,因为有些耐寒的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在初霜以后及终霜期以前照常生长。因此,某一地区的温度生长期的确切天数是难以准确计算的,一般以无霜期作参考。 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有关,也与小气候条件有关。一些过渡地区在作物布局时,对极端最低温度应予以重视。,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降水 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水和光、热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

8、的高低。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往往受水分条件的主要制约。 评价区域水资源的丰缺程度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地表水的丰缺状况,而且影响着地下水的成分、数量和分布等,故降水决定了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形成几条主要降雨线,基本控制了我国土地资源宏观格局,对于土地资源分区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 mm降雨线:绿洲农业区、荒漠区,新疆南部 400 mm等雨量线,北起大兴安岭,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到日喀则附近 ,此线以西、以北降雨量较少,气候

9、由半干旱逐渐向西过渡到200mm以下的干旱和荒漠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是我国的主要牧区 ;该线以南、以东,季风盛行,雨量充沛,光、热、水配合较好,为湿润、半湿润区,是我国主要旱作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基本上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华北和东北区,土壤的矿质淋溶适中,旱作农业发达,此线以南的华东和华南区的土壤往往偏酸性,以水田农业为主,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 空间分布 200 mm降雨线:绿洲农业区、荒漠区,新疆南部 400 mm等雨量线,北起大兴安岭,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

10、林、兰州、玉树、那曲到日喀则附近 ,此线以西、以北降雨量较少,气候由半干旱逐渐向西过渡到200mm以下的干旱和荒漠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是我国的主要牧区 ;该线以南、以东,季风盛行,雨量充沛,光、热、水配合较好,为湿润、半湿润区,是我国主要旱作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基本上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华北和东北区,土壤的矿质淋溶适中,旱作农业发达,此线以南的华东和华南区的土壤往往偏酸性,以水田农业为主。,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时间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由于这种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据近30年的统计资料,

11、我国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在其受灾类型中,旱灾占62%,涝灾占24%。如1991年的淮河水灾。,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地形与降水 在降水中一般可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等3种类型。锋面雨与对流雨往往与大区域的气候有关,但地形雨则不然。地形雨在我国这个季风气候与山地地形的条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在迎季风的山坡面,由于带有大量水汽的气流顺坡而绝热上升因而形成地形雨;而在背风坡的一面,由于已有降水后的气团顺坡而下而产生绝热下降,因而往往形成焚风和雨影气候(干旱河谷),其降水量大降,且温度上升。这种地形引起的降水量的分异在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中要充分加

12、以注意。,土地资源学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因素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如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或岩性等。 分析某一局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地学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土地资源学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 如前所述,气候要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宏观地带性规律上,而土地资源的区域变异则往往受地质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制约。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形态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

13、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的不同,往往引起气候因素的垂直变化和土壤景观的变化,以及植被分布的垂直变化。从而也必然影响到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利用布局. 对气候因素的影响: 辐射量:有所增加 温度: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50.6,积温减少,生长期相应缩短,土地利用强度必然呈下降趋势。 降水:逐步增加到极大值后逐步下降。 由于生物气候条件的梯变,土壤景观的变化也出现垂直带谱性,当然植被类型也呈垂直带状分布。因此,由于上述因素的变异而使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随之发生垂直分带性。,土地资源的地学要

14、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坡度: 坡度直接决定着土地资源的质量,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山地丘陵地区,坡度对水土流失、土地适宜性、土地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坡度 类型与农业利用,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各种地貌形态的土地资源特征和土地利用是绝然不同的。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当然,各种成因不同的平原对农业的影响也不一样。 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地貌类型 在山地与丘陵地区,由于都存在着相对高差和地形坡度,

15、因而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决策时应当注意如下几个共同问题。 一是坡度因素,坡度直接决定了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的方式选择,而且也与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性密切相关。 二是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由于存在着不同海拔高度山区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立体性,类型丰富多样,在进行山区土地资源开发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生态经济系统。 三是水的问题,一般山地丘陵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水问题,可根据当地水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治理途径,是山区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 此外,坡向也常常是影响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的因素。坡向制约着光、热、水条件的

16、局部差异性,因而也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分布。,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相对下降而堆积形成的平坦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一般多为主要农业区和城镇用地区。 山前平原由几个山口的洪积扇连接起来而形成,一般均沿山麓分布,故也称为山麓平原。山前平原的物质组成及其特征一般是:出山口的扇顶物质较粗,坡度大,到扇的中、下部物质逐渐变细,坡度逐渐变小,面积逐渐变大,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由山前平原向冲积平原过渡。山前平原一般地面平缓,具有一定的坡降,故地面排水良好,既有丰富的地表水,又有水量丰富、埋藏不深而便于开采的地下水资源,发展农业的水土条件均较为优越,故常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基地。,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冲积平原: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由于冲积平原的地势平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