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04468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十 讲,古代汉语(下册),教学课题: (五)同义词辨析例解;讲解练习五 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同义词个案,提高辨析和运用同义词的能力。 2.通过讲解练习五,巩固本部分所学知识,增强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同义词辨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一、学习词义分析举例之(五)同义词辨析例,举例1: 【軍 師 士 卒 兵】 “军”、“师”、“士”、“卒”、“兵”,意义较多,但大多数互不相干的,只有作为军事方面的用词,在一定场合下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不同。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左传晏婴论季世:“卿无军行。” 墨子鲁问:“并国覆军。” 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孙子兵法作战:“

2、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暴師:谓军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 同是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军队,而“军”字则不是。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师”字逐渐很少用来指军队,“军”字也就可指出征在外的军队。例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军北还。”但成语还只说“出师不利”。,“军”和“师”又都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师”是西周以前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有六师,诗经大雅常武:“大师皇父,整我六师。”据周礼地官小司徒,一师是二千五百人。后代往往沿用“军”、“

3、师”为军队大的编制单位,一般“师”比“军”小,人数因时代或辖属而有所不同。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车战的时代,“士”是战车上的甲,与作为步兵的“卒”是不同的。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士门焉。”(门:用作动词,攻打城门。)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卒”是步兵。史记陈涉起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卒”也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是比“伍(五人)”大的基层编制。孙子兵法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卒:一百人以内。) “兵”是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史记陈涉起义:“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4、”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举例2:【庙 观 寺 庵】 一般来说,汉代以后,庙是一般的庙宇,奉祀的是“神”;观是属于道教的,奉祀的是“仙”;寺是属于佛教的,奉祀的是“佛”;庵是佛教的小的庙宇,一般供尼姑居住。 “庙”本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诗经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雝雝(yng):和洽貌。宫:家。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荀子大暑:“寝不踰庙。” 寝:居住的规模。 引申为供奉神祇的地方。史记封禅书:“于是作渭阳五帝庙。”,“观”本是台观(高大的建筑物)的意思。后来用来指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玄都观里桃

5、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康骈剧谈录慈恩寺牡丹:“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 “寺”本是官署的意思,东汉以后,指称佛教的庙宇。洛阳伽蓝记王子坊:“王侯第宅,多题为寺。”又:“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庵”本是圆形草屋,也作“菴”。刘熙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而敷下也。又谓之庵。”引申为佛教的小的庙宇,一般是尼姑居住的。徐宏祖游天都:“扶杖望朱砂庵而登。”,举例3:【青 苍 碧 绿 蓝】 五个字均表示颜色,多有相近之处,但不等同,如“青”、“苍”、“碧”都是蓝色,但有深浅分别。 上古“青”是蓝色,不当黑色讲。墨子辞过:“青黄刻镂之饰。”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中

6、古以后,“青”才有黑色的意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是深蓝。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荀子解蔽:“墨以为明,狐狸而苍。” “碧”在上古没有颜色的意思,本是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称浅蓝色(青白色)。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青”、“苍”、“碧”虽然都是蓝色,但有深浅的分别。人们对颜色的分辨,并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三个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苍天”也叫“青天”,又叫“碧空”或“碧落”。“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口“苍苔”。 “绿”即今天说的绿色。诗经卫风淇奥

7、:“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左传成公九年:“又赋绿衣之卒章而入。”绿色和青色距离较远,混用的情况较少。“绿草”指嫩草,与“青草”的意义不尽相同。 “蓝”字在上古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蓝色的植物。 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荀子劝学:“青,取于蓝而青于蓝。”直到中古以后,“蓝”字还很少用来表示颜色。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举例4: 【一 壹】 现代汉语中“壹”是“一”的大写。但在古代两个字意义和用法都有不同。 “一”是具体的数字。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鎰: 古代重量单位。合

8、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壹”是抽象的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 左传成公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宣:揭露。 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具体的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荀子王制:“和则一,一则多力。” 但是,由于“一”“壹”同音,有时候可以互相借用。仪礼士相见礼:“君答壹拜。”这是借“壹”为“一”。荀子劝学:“淑人君子,其仪一兮。”“一”是指专一,这是借“一”为“壹”。 “一”和“壹”通用,不能说明二者没有分

9、别。荀子解蔽:“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这里“一”“壹”并用,可见“一”“和“壹”是有分别的。,二、讲解练习五 (一) 解释下列名词: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

10、对植物等。,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

11、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二) 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

12、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横线):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 湘南。(萧统文选序) 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 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

13、意思。“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

14、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 “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注:“近曰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 “居”和“处”都有“居住”

15、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五) 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