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71304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六、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六、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六、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六、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工业时代的人类生活空间图式工业时代从18世纪中叶开始,以瓦特发明蒸汽机的1769年为标志。它经过两个阶段或两次革命,第一个阶段或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般称之为“蒸汽时代”,它开始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实现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向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的过渡,并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还使资产阶级最终摧毁了封建贵族的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英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法国和美国19世纪初至60年代;德国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俄国迟至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才初步完成。第二个阶段或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内燃机的应用为标志的,它出现于19世纪到20世纪

2、初的德国和美国。由于电动机和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形成,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使了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次大飞跃,它使欧美先进国家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并进入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态,同时还使西方自由的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工业时代已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然而,就全球范围而言,目前发展十分不平衡,许多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少数国家现仍停留在前工业化社会,但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都早已完成工业化,并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针对这一社会现象,1973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

3、书,认为西方国家已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尽管这一论断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此后,许多学者还是倾向于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标志。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也把1971年作为“知识时代”的开始。因而,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演替规律来看,工业时代从1769年到1971年,大概持续了约200年。工业时代虽然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它不仅彻底改变了近万年来所形成的农耕社会的面貌,而且也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的生活空间图式也随之而彻底改变。一、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环境(一)物质生活环境1

4、、人造环境的大拓展与大建设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方式,工业时代首先经历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正如马克斯、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到想到有这样的 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在巨大物质财富的支撑刺激下,工业时代又经历了人造环境大拓展和大建设的过程。这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引起的,在工业革命爆

5、发前后的1750年,全世界的人口据估计约7亿2千万,到1800年,全世界的人口就增加到约9亿,1900年超过16(16.25)亿,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之际的1970年,全世界人口已近37(36.93)亿人,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对住宅、道路、广场、公园、设施等人造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村庄和城市等聚落的数量和空间不断增加和急速扩张;另一方面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工厂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迁移,促使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导致城市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出现的显著的增加和扩大。据资料记载,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约为2930万,城市化水平仅为3%,1850年增至8080万,城市化水平上升至

6、6.4%;1900年增至2.44亿人,城市化水平上升至13.4%;1950年1又增至7.34亿人,城市化水平上升至29.2%;到1970年则已增至13.71亿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7.2%。而工业化的国家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则更高,如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1801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26%;1850年则达到了45%,1900年就上升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到197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66.6%,基本上都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的加速必然导致城市空间的大扩展和人居环境的大建设,如英国伦敦,在1700年城市人口约有67万,到1800年增至86万,1850年则达到了232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城

7、市,1900年人口又增至658.6万,1970年达到860万,可见城市拓展之快。可以说,工业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大发展的时代,一个人造环境大拓展、大建设的时代。2、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农耕时代,刀耕火种,砍伐森林,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性的环境破坏。比如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许多地方,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都成了荒芜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那时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可是由于滥伐了森林,水源不能涵养,水土严重流失,也造成沟壑纵横、水旱灾害频仍、土地日益贫瘠的恶果。但总的来说,由于

8、技术和人口数量还相对有限,农耕时虽然自然的原生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但由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整个地球、整个人类社会而言,还不是非常突出的。 进入工业时代,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同时,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大大加剧了。首先是森林等原生环境的面积开始大幅度地减少,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工业生产的巨大需求是其主要原因。由于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这使得人们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以保证粮食和其他农业产品的供应。原先一直未得到人类开垦利用的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在工业时代通过以欧洲移民为主的殖民开发,这些洲的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的森林的面积也开始大为减少;同时,工业生产的发展对林木等原材料和各种矿石资源产生了巨大

9、需求,这极大刺激了森林的采伐和矿山的开采等。如在18世纪前,英国炼铁工业还是采用将铁矿石放在填满木炭的小熔炉里熔炼的冶炼方法,这几乎耗尽了其本国所有的森林资源;而大量矿山的开采无疑也直接破坏了森林和其他原生环境。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各种机器工具的使用和运输条件的改进,使得原先难以到达的地区和难以利用的资源也不断被开发,也大大加快了森林消失和资源耗竭的步伐。 其次,人类生活环境遭到工业生产废弃物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伴有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如蒸汽机的使用和化学工业等的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使河流湖泊和海洋遭到污染;煤、油等能源的广泛使用和

10、钢铁、化学工业等的发展,导致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的产生,英国伦敦 在1873年12月、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2月,就分别多次发生有毒烟雾事件;1852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附近就首次发现了燃煤导致的酸雨;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逆温条件下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等等;同时许多工业的生产还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包括大量人工制取的有毒化合物。 最后,聚落环境特别是城市逐渐成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工业时代城市成为人类生活的主导空间,由于人口的大量集聚和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它除了遭受工业污染外,还要面对拥挤、噪声、肮脏

11、以及等等环境问题的挑战。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工业城市由于人口增长迅猛,而城市建设又远远滞后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人口极度拥挤,如维也纳在1847年前的20年,人口增加了42%,但房屋只增加了11.5%;同时由于普遍缺乏给水排污设施及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当时大部分工业城市的环境状况都极端恶劣,各种瘟疫和疾病肆意流行,如1830年左右英国就曾爆发了肺结核及霍乱的大面积流行;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汽车数量日益增多,由汽车排放的尾气所形成的城市空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如美国洛杉矶市自40年代后就经常在夏季出现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光化学烟雾。城市环境污染的复杂性以及后果的广泛性及严重性也使得它成为环境问题最突出

12、也最难治理的区域,如1952年12月英国伦敦曾出现的一起严重的烟雾事件,短短四天内就比常年同期死亡人数多4000人。工业时代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把人类领入一个环境问题丛生的时代业时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越来越多,据估计,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约6000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人们在享受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的同时,还不得不咽下自身酿成的苦果:他们必须生活在环境质量无疑明显下降的生活空间之中。3、远离自然早期人类完全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农耕时代虽然人为环境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但由于它基本由自然要素构成,人与自

13、然的关系仍比较密切。到了工业时代,人类生活环境发生了一个突出变化,那就是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其一,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扩展的区域越来越大,大量的自然原生环境或被改造,或被破坏,而逐步消失;保留仅存的一些自然环境大多位于交通难以到达或不易开发的地区,它们一般都远离人们的生活空间,并随时也面临着被人类污染或破坏的威胁。其二,工业时代城市居民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严格的工作休息制度也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近自然。这种情况在工业时代的早期特别突出,那时普通的工人每天一般要在工厂室内工作长达14甚至16小时,直到20世纪初他们才争取到8小时工作日。可想而知,在工业时代的大

14、部分时间,对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自然是多么遥不可及。其三,工业时代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规模和空间不断扩大。早期工业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严重短缺,导致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密集,绿地缺乏,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领域客观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加大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有所改善。当时欧洲许多城市的皇家园林开始向公众开放了,一些西方国家兴起城市公园的建设,如城市纽约在1859年开始修建中央公园,一些城市甚至修建了植物园和动物园,这才使得人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不过,这些公园毕竟还是一种人工化的环境,且数量和面积相对有限,从总体而言,人们与真正的自然环境还保持着相当的

15、距离。人与自然的远离在工业社会酿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首先,城市居民不再随时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鲜花、绿树和森林,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造成了他们紧张烦躁的情绪;其次,与自然的隔绝与冷漠造成当时人们一个普遍错误的观念:人们不需要或离开自然环境也可以生存、生活,这客观上也助长了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肆意破坏自然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不协调。远离自然的种种弊端也引起了工业时代一些人们的思考和忧虑,如美国人马尔什就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的合作;苏格兰的生物学家盖迪斯则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

16、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架;而现代城市规划也是在试图解决人与自然远离这一工业城市的突出矛盾的过程中兴起发展、起来的。(二)社会制度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几千年所形成的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迅速解体,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人类生活所面临的社会制度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社会环境与农耕社会相比,工业时代对人类生活影响比较大社会变化主要:(1)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家庭是农耕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石,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最基本的单位。一般说来,传统家庭既是生产单位、生育单位(繁衍后代)、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分配单,它承担着生产、分配、生活、教育甚至医疗等多种功能是自供自足的经济单位,而且往往是几代同堂,家庭人口众多。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巨变对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和家庭观念造成了猛烈冲击,比如社会化的大生产取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厂或公司取代手工作坊,使得传统家庭组织生产等的经济功能逐步散失;公共教育、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