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点(源)、安全隐患分类及术语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528662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点(源)、安全隐患分类及术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危险点(源)、安全隐患分类及术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危险点(源)、安全隐患分类及术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危险点(源)、安全隐患分类及术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危险点(源)、安全隐患分类及术语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点(源)、安全隐患分类及术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点(源)、安全隐患分类及术语(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设备缺陷 二、危险点 三、危险源 四、安全隐患 五、安全隐患、设备缺陷、危险点(源) 的识别 六、安全、安全隐患、危险点(源)、事故之间的关系,一、设备缺陷,(一)设备缺陷的分类: 1、一类缺陷:直接影响安全发供电,对系统、设备或人身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2、二类缺陷:可继续运行,但影响设备出力或对系统、设备、人身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文明生产。 3、三类缺陷:除一、二类缺陷以外的其它缺陷。,二、危险点,(一)危险点的定义: 所谓危险点,是指在作业中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部位、场所、工器具或动作等。危险点包括3个方面: 1、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作业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2、,诱发职业病; 2、有可能造成危害的机器设备等物质,如转动部件无安全罩,与人体接触造成伤害; 3、人员在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技术或工艺规定,随心所欲地作业。如:有的作业人在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即使系了安全带也不按规定挂牢等。,(二)危险点的特点: 1、危险点具有客观实在性 生产或科学实验活动中的危险点,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2、危险点具有潜在性 这种潜在性,一是指存在于即将开展的作业过程中,不容易被人们意识到或能够及时发觉而又有一定危险性的因素。 3、危险点具有复杂多变性 危险点的复杂性是由于作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决定的。 4、危险点具有可知可预防性 我们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危险点具

3、有一定的隐蔽性,它常常隐藏在作业环境、机器设备或作业人员的行为之中,但是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知的。,(三)危险点的产生 1、伴随着生产实践活动而生成 只要有生产实践活动,就必然会生成相应的危险点。生产实践活动结束,危险点也随之消失。 2、伴随特殊的天气变化而生成 只要出现特殊的不良天气,就有可能生成相应的危险点。天气变好,危险点也不复存在。 3、伴随生产设备制造缺陷而生成 有些机械设备的制造缺陷不经过技术检验很难发现。而一旦投入使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潜在的缺陷就会变成现实的危害。这就是设备自身问题所存在的隐患。 4、因维修和检验不善而生成 一些机械设备存在的缺陷危险点,不都是

4、在制造时就存在,而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如果缺乏认真检查和必要的试验,带故障使用或留有隐患,它就会给作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带来威胁。 5、冒险违章作业直接生成 安规是我们电力系统安全工作的经验总结,对控制和避免危险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违反安规,冒险作业,就会使处于安全状态的作业环境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不仅不能控制已存在的危险点,还会生成一些新的危险点,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这是人身伤亡事故产生的一大根源。,(四)危险点诱发为事故 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习惯性违章是导致事故的人为因素,危险点则是引发事故的客观因素,习惯性违章与危险相

5、结合,很容易造成事故。 1、习惯性违章往往会人为地制造新的危险点 在一些具体的作业过程中,如果人们坚持按照安规操作,不渗入习惯性违章的成分,就不会生成危险点。但是,如果人们固守违反安规的旧的传统做法和工作习惯,本来不存在的危险点的作业过程也会生成新的危险点,进而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2、习惯性违章会掩盖危险点的存在 习惯性违章者,往往抱有侥幸的心理,对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掩盖其存在。 3、习惯性违章会使危险点演变成事故 一些客观存在的危险点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才会演变成事故,而人的习惯性违章行为恰恰为已经存在的危险点演变成事故提供了这种条件。 4、习惯性违章

6、会使危险点扩大 危险点演变成现实的危险以后,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能够控制事态的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在危险点演变成现实的危险之后,又遇到习惯性违章行为,则会使危险点进一步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5、习惯性违章是生成和引发危险点的人为因素,要有效地控制危险点就必须根除习惯性违章。,三、危险源,(一)危险源的定义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二)危险源的构成三要素 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1、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2、危

7、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3、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三)危险源的范围 1、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

8、、设备及其位置。 危险源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对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四)危险源的分类: 1、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

9、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 (2)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造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2、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七类: (1) 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

10、性等危险物品; (2) 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 (3) 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 (4) 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 (5)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 (6)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等; (7 )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五)重大危险源 为了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提出了重在危险源的概念。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

11、重大危险源。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一)安全隐患的定义: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即事故隐患,俗称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生产环境的不良和生产工艺、管理上的缺陷。,四、安全隐患,(二)安全隐患的分类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

12、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根据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能导致事故损失的程度分为两级: (1)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10人以上,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2) 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50人以上,或可能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五、安全隐患、设备缺陷、危险点(源)的识别,设备缺陷,安全隐患,危险点(源),需要处理,存在危害,状态失控,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危及人身、财产安全。,不需要处理,或处理后存在危害,状态可控。,经过整改,存在危害,状态可控。,状态失控,六、安全、安全隐患、危险点(源)、事故之间的关系,存在危害、可控,珍爱生命,安全生产!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