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04850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技术要点:1、秸秆高留桩还田。在前作收割时,留1227厘米(48寸)高桩,翻耕压于土中。2、秸秆翻压还田。以每亩150公斤左右的干秸秆或500公斤左右的湿秸秆,铡成1015厘米长,铺撒于田中,翻压于土壤1015厘米内。铡草长度以15厘米为宜,大于20厘米难翻压,小于10厘米费工多,机耕可以铡或不铡。苞谷、小麦、油菜收割时,采用秸秆还田机(粉碎机)进行秸秆还田最理想。3、秸秆覆盖还田。根据作物及耕种方式不同,主要采用三种覆盖方法: (1)麦地盖草:麦地盖草,以播种后直接盖草为好,草量以150250公斤/亩为宜,但以每亩200公斤风干草最经济有效。盖草前应整平厢面,细碎

2、土壤,施足底肥,播种后复土再盖草。秸秆可整草撒铺或切断铺,做到“草不成团,地不露白”,再结合清沟、撒土压草。稻麦两熟区,水稻收割后灌跑马水浸泡一昼夜,第二天排水后起板、整地、施底肥、播种、盖草。(2)棉田盖草:棉田盖草宜在6月中旬进行,此前应完成中耕除草、追施蕾肥和培土等管理措施,延至7月,随着时间推移覆盖效果明显下降。盖草量每亩风干草200公斤,秸秆种类可因地制宜,但以稻草最好。麦草腐解慢,应把握盖草期和控制盖草量,以免腐解不彻底影响后作整地质量。油菜杆、豆杆腐解快,肥效高,但保墒、调温、抑草效果较差。将秸秆均匀铺撒在棉行间,一般23厘米厚,做到草不成团,地不露白。但厢沟中不宜盖草。盖草后一

3、般不进行中耕,仍可采用条施或穴施追花铃肥。4、腐熟还田:不便翻压(高留桩)直接还田、染病虫严重的秸秆和因茬口紧秸秆在土壤熟化过程中影响下茬作物生长的耕种方式,富余秸秆可通过堆沤、垫猪牛羊圈、制沼腐熟后再还田,每亩鲜重用量10002000公斤。其中制沼腐熟后再还田最有意义。5、过腹还田:即用富余秸秆饲养牲畜,牲畜粪还田。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通过在各地小麦、棉花、玉米、红薯、茶叶等作物上试验测定,秸秆覆盖保持土壤水份的作用十分明显,与对照相比,雨后土壤含水量相对高8.7%9.7%,正常季节土壤含水量相对高16.5%26.8%,干旱季节土壤含水量相对高25.4%46.2%。平均土壤含水量绝对高3.7

4、6%,相对高26.9%。说明越是天干,覆盖保墒的效果越明显。秸秆直接还田或腐熟或过腹还田,均具有培肥改良土壤和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直接还田可谓“当年增产,常年改土,灾年保苗,切实可行,简便有效”,且就地还田,无养分损失,节省工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率。据分析:每亩地还田200公斤干稻草相当于6.0公斤标准氮肥、2.0公斤过磷酸钙和8公斤钾肥,增产率10%以上,中低产田效果尤其显著。秸秆燃烧有以下害处: 一是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污染空气;二是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营; 三是形成新的火灾隐患,

5、近年来秸秆焚烧导致火灾频频发生,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四是焚烧秸秆所形成滚滚浓烟、片片焦土,极大的破坏了城乡环境形象。 实行秸秆全面禁烧,认真搞好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不仅能够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秸秆焚烧或乱堆乱放、 腐烂变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实现秸秆转化升值,增加经济收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美丽阜宁,改善环境质量,特向全县广大农民朋友发出倡议:要树立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焚烧、乱弃秸秆 的严重危害性。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行动起来,投身到 秸秆禁烧禁抛工作中,做好家人、亲戚、邻里的说服教育,引导大家 支持

6、配合政府,争做遵纪守法的楷模,管好自己的田块,做到坚决不 焚烧秸秆,真正实现秸秆全面禁烧禁抛。要切实开展综合利用,促进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共创生态旬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强化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倡导生态文明,营造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逐步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村民、企业经营者和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畅通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中央、省、市

7、的专项资金投入,重点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引导村民建设居民小区,逐步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以便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强化源头管理,整治生活垃圾污染。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坚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处理,从源头杜绝污染问题。对乡镇生活垃圾采取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处理模式,提高垃圾收集覆盖率和集中处理率,对不具备条件的偏远乡镇生活垃圾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处理生活污水。扎实开展城乡综合环境治理,以生态创建为载体,有效推进农村环境污

8、染治理。 引进先进理念,科学发展畜禽养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集中建设集畜禽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养殖场,提高畜禽养殖规模,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废物综合利用双赢的目标。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化、生态化、无害化。对规模小的养殖场,可采用沼气转化的方式处理污水和畜禽粪便,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可走干湿分离的路子,把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化治理后还田,把污染源变成肥料,同时继续推行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的方法,切实改善土壤环境。划定禁养区和非禁养区,扶持规模养殖场,控

9、制小型养殖场,走农业加工业、种植加养殖的循环经济之路。 提倡标本兼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强化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严密监控,对新建企业实行严格的环评审批。整治农村河沟池塘污染,保护村庄现有水源,发挥河沟池塘的自然环境净化能力。 强化监督检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把环境保护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等的环境监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0、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立项建设。坚持执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坚持疏堵结合,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清除农村卫生死角,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开展以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为主题的三化活动。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对村庄环境整治进行长效管理,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健全环保责任制,实行环境保护辖区首长负责制,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考核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做好“五个到位”,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宣传到位。对全县玉米种植范围全覆盖,进行重点督查,

11、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会议、禁烧宣传车喇叭播放等形式宣传禁烧,做到家喻户晓,把禁烧工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二是利用到位。通过直接还田、覆盖还田等方式,使全县秋季秸秆还田,提高秸秆利用率;围绕牛、羊养殖,搞好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秸秆固化成型机,为秸秆发电企业提供燃料;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对重点企业在财政资金上予以倾斜扶持,逐步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三是督查到位。县巡视组、督查组全力以赴,坚持24小时在岗巡查督查,并与各镇督查组相互配合,在重要位置设立宣传指导点和执勤点,坚持点上监管和面上巡查相结合,齐抓共管,做到宣传到田头、督查到田头、处理问题在田头。五是反应

12、到位。各镇成立应急小分队,配备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规定分管区域和到位时间,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补救,把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六是责任到位。深入动员,严格落实班子成员包片、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农户包地块的“四包”措施,强化责任,把禁烧责任落实到人头、明确到地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市文明委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现就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以“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主题的“四创”活动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