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500370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林 ? 春 ? ? 摘? 要? 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位于长江三峡东段西陵峡庙南宽谷的中段, 是长江三峡地区古文化遗存最 为集中的地段。据初步统计, 1958 1994 年, 若干文物部门在三峡坝区 18 km2的范围内, 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和 采集点 23 处, 并发掘其中的 17 处, 发掘面积共约 7 000 m2。在 17 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文物, 这些历史文化的 载体, 向人们展现了距今 8 000 年以来长江三峡历史文化区形成和发展的大致轮廓, 初步揭示了长江三峡历史 文化区的历史演进过程、 以及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 主题词? 文

2、物保护? 考古? 水电站施工? 理论研究? 三峡水利枢纽 图1? 三峡坝区施工区古文化遗址分布 1. 三家沱? 2. 杨家湾? 3. 鹿角包? 4. 窝棚 ? 5. 白庙? 6. 朱家屋场 7. 乔麦岭? 8. 古木湾 9. 三斗坪? 10. 中堡岛 ? 11. 三家祠堂? 12. 下尾子? 13. 杨家嘴? 14. 小浪洪? 15. 白狮湾? 16. 黄土包? 17. 堰 坪? 18. 覃家沱? 19. 周家湾? 20. 苏家坳? 21. 朱其沱? 22. 杀人沟 23. 路家河 1? 基本情况 长江三峡大坝施工区位于长江三峡东段西陵峡庙南宽谷的 中段, 是三峡地区( 宜昌南津关? ? 奉节

3、白帝城)中地理环境最 好、 地势最开阔平坦、 人口最集中的地段, 也是长江三峡地区古 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地段。长江三峡工程? ? 现代文明的卓越 代表, 就诞生在这一片古代文明的沃土之上。 长江三峡坝区的考古工作和研究与整个三峡地区的考古工 作一样, 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而进展。50 年代末, 为配合当年 的三峡工程勘探任务,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对西陵 峡进行了两次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60 80 年代初, 长办文物 考古队组织湖北四川两省文物部门, 对整个三峡地区进行了数 次全面的和专题性的文物考古调查。为配合葛洲坝工程建设, 70 80年代初, 湖北省文化厅组织省内的考古力量对葛洲坝

4、工 程范围进行一系列考古工作, 现在三峡坝区的许多遗址正位于 当年葛洲坝库区的范围内。三峡工程立项后, 1993 1994 年国 家文物局组织力量再次发掘坝区范围内的古遗址。 据初步统计, 1958 1994 年, 在今三峡坝区 18 km2的范围 内, 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和采集点 23 处, 并发掘其中的 17 处( 图 1), 发掘面积共约 7 000 m2。在 40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中, 长江 三峡坝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长江水利委员会 库区规划设计处编印了 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 约有 60 篇发掘报告和相关的学术论文。 2? 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成果 17 处遗址中出

5、土了大量文物( 见图 2) 。这些历史文化的载 体, 向人们展现了距今 8 000 年以来长江三峡历史文化区形成 和发展的大致轮廓, 初步揭示了长江三峡历史文化区的历史演 进过程以及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简要介绍长江三峡坝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代时期文 化和东周时期楚文化 3 个历史阶段的考古发现及初步研究成 果。 2. 1? 新石器时代文化 坝区未发现距今 8 500年以前的文化遗存。 按照目前对三峡坝区及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这一 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 4 个历史发展阶段, 依时间顺序 为: 城背溪文化、 柳林溪类型文化、 大溪文化和峡区龙山时代文 化。 2.

6、1. 1? 城背溪文化 得名于三峡东口枝城市城背溪遗址。时代约距今 8 500 7 500年, 是长江中游目前公认的年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之一。 坝区中含有这一时期遗存的仅见于路家河遗址和窝棚遗址下 层, 这也是目前整个三峡库区仅见的两处遗址。 该文化时期遗址面积小, 文化堆积层薄, 出土遗物少。陶器 制作都采用泥片拼接法, 陶质为夹碳夹砂陶, 器类主要有罐、 支 座、 钵等, 器形以圜底器为主; 石器制作以打制石器为特色。 更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 城背溪文化应是较为成熟的新石 器时代文化, 人们过着定居的生活, 裁培稻的种植已有一定的历 史, 但经济生活中采集渔猎经济成分占有很大的比重。 41

7、 第 30卷? 第 11 期? ? ? ? ? ? ? ? ? ? ? ? ? ? 人民长江? RENMIN CHANGJIANG? ? ? ? ? ? ? ? ? ? ? ? ? 1999年 11 月 图 2? 三峡大坝施工区出土器物 2. 1. 2? 柳林溪类型文化 年代约在距今 7 000 6 800, 与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年代 相当。坝区中含这一时期文化遗存的有三斗坪、 鹿角包两处遗 址, 在庙南宽谷中还发现柳林溪和朝天嘴遗址等。 与城背溪文化相比, 柳林溪类型的先进性显而易见。陶器 制作虽仍属手制, 但火候和质量已明显提高, 器类有罐、 釜、 钵、 支座、 盘等, 装饰遍体的戳印纹

8、圈足盘是这一时期陶器制作水平 的最高表现, 出现了全身打磨抛光的穿孔石器。稻作的栽培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 80 年代以来城背溪文化、 柳林溪类型的发现和确认, 是长 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一项突破性成果。从更大的范围 考察, 这些 7 000 年以前的文化遗存多分布在山地向平原的过 渡地带, 即所谓的# 山前地带。学者们认为, 在 10000年前开始 的# 新石器时代革命, 就是人类从封闭的山地走向开阔的平原。 因此要寻找较早的人类遗迹, 山前地带应是首先注意的地区。 也就是说,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说明长江三峡地区应是# 新石器时 代革命的渊源地之一。 2. 1. 3? 大溪文化 得名于 3

9、0年代发现的瞿塘峡的巫山县大溪遗址。年代约 距今 6 800 4 500 年。年代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 黄河下 游的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年代相当。一些学者 认为, 这长达 2 000 余年的大溪文化遗存还可以分为两个考古 学文化, 即约距今 5 000 年处为界, 以前的称为大溪文化而之后 的称之# 屈家岭文化, 后者得名于汉水下游的京山县屈家岭遗 址。本文以大溪文化的前、 后段遗存概括之。 坝区这一时期遗址有中堡岛、 杨家湾、 三斗坪和窝棚遗址上 层, 庙南宽谷中还有朝天嘴、 伍相庙、 清水滩等遗址, 其中的杨家 湾和中堡岛遗址是该时期西陵峡区文化的重要遗址。 大溪文化时期

10、遗址的面积大、 文化堆积层厚, 出土文物反应 了该文化是峡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稳定发达的繁荣时期。 陶器制作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 器形多圈足器, 常有彩陶发 现。值得注意的是, 彩陶最发达时期是在该文化的最早阶段杨 家湾期, 在杨家湾等遗址中还发现有 74 件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该文化遗址中常发现有大量的石器、 石器半成品、 废品和石片, 石器制造的发达是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显著特点。大溪文化的 许多遗址中都发现玉质装饰品。 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经济生计方式以农业为主, 但渔猎经 济依然是重要的生计方式。根据峡区考古的实际情况和同期长 江中游其他文化的对比研究, 长江三峡大溪文化的石器制造可 能已

11、经成为一种产业, 生产出的石器作为一种商品, 用来与其他 地区人们共同体的交换。 2. 1. 4? 峡区龙山时代文化 年代大约在距今 4 500 4 100 年, 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 年代相当, 在汉水下游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被称为# 石家河文 化, 而在鄂西地区、 特别是峡区由于发现不多, 而暂以# 峡区龙 山时代文化名之。 坝区内发现这一时期遗存的只有属于这一文化较晚阶段的 白庙和中堡岛遗址 2 处, 这一遗存在三峡库区目前也还不多见。 白庙遗址的年代可能跨过新石器时代文化进入夏代纪年。 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与当地距今 3 000 4 000 年以红陶器 的釜、 簋、 盘、 支座为器物组合

12、的传统迥然不同, 而以灰黑陶的平 底罐、 盘、 瓮为基本组合。新出现的石器有矛、 箭镟等兵器。发 达的石器制造业已经成为过去。经济生活中农业的比重下降渔 猎成分上升。这一切现象表明, 该文化与当地数千年传统文化 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坝区社会告别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 向更高的社会组织迈进。 对鄂西地区该文化的研究证明: 在今枝城市、 长阳县和坝区 这一不大的区域内, 这一时期至少平行存在着四个相对独立的 文化类型, 即四个相对独立的小# 国家。而这一现象正是整个 中华大地上此时正在发生的、 翻天复地的# 三代革命在三峡地 区的映象。 2. 2? 三代时期文化 夏、 商、 西周三代, 是中国历史

13、上重要的转折时期。在全国 范围内各部族的长期的不断的分化整合中, 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在这时诞生, 现代民族的雏形在此时形成, 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 的思想意识、 政治典章制度也根植于此时。因此, 关于三代文化 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由于三代革命 的中心在中原, 历史文献记载以中原为主, 长江流域的研究长期 以来显得单薄。然而, 如果对中原以外的研究一直落后下去的 话, 三代文化的研究是不可能准确全面的。 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是西陵峡区) 三代时期的研究始于 80 年代, 并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基本弄清该区这 一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文化谱系结构, 并开始进入关于峡区

14、有别于中原和其他地区的、 独特的文化演进模式的理论探讨。 是三峡坝区考古学学术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坝区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按年代顺序主要有 3: 三星堆 文化朝天嘴上层类型、 路家河文化和小溪口类型文化。 42 Vol. 30? No. 11? ? ? ? ? ? ? ? ? ? ? ? ? ? ? ?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 ? ? ? ? ? ? ? ? ? ? ? ? ? ? November? 1999 2. 2. 1? 三星堆文化朝天嘴上层类型 三星堆文化的年代大致在距今 4 200 3 500 年, 相当于中 原地区夏代至商代前期。该文化得名于川西成都平原

15、的广汉市 三星堆遗址, 文化中心亦在成都一带。目前的发现表明, 距今 8 500年前开始的峡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一直属于长江中游历史 文化区。而大约在距今 4 000 年左右, 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 大规模推进峡区, 从而改变了峡区传统的文化格局, 使长江三峡 地区几乎整个三代时期都纳入以成都平原为中心长江上游历史 文化区。 坝区内含有该类型遗存的有中堡岛、 下尾子、 路家河、 三斗 坪等遗址。该遗存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 主要器物组合为罐、 灯座形器和鸟嘴状勺, 炊器主要为鼓肩小平底罐; 石器不发达。 从出土数量不少的酒器推测, 农业生产应有一定的规模。 应该指出的是, 该时期的三峡地区还同时存

16、在着其他文化 面貌还不很明朗的考古学文化, 但是三星堆文化朝天嘴上层类 型文化无疑是该区域的统治文化, 这一文化的拥有者显然是该 区域这一时期的统治族群。 2. 2. 2? 路家河文化 得名于坝区内的路家河遗址。该遗址于 1984 年由长办文 物考古队调查发现, 继之予以发掘, 发掘报告将于近期正式出 版。 路家河文化分布范围在鄂西川东一带, 中心地区在三峡地 区, 年代大约在距今 3 700 3 150年, 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初 期至殷墟前段。坝区内含有该文化遗存的遗址有杨家嘴、 白狮 湾、 下岸、 三斗坪等, 以路家河遗址的面积最大、 出土物最丰富、 跨越年代最长, 应是峡区该文化的中心遗址。 与先行的三星堆文化朝天嘴类型相比, 路家河文化的陶器 制作水平不高, 陶器组合以釜、 鼓腹杯、 灯座形器为核心, 圜底陶 釜是该文化的生活主要器具; 石器数量少; 还发现有少量小型青 铜器; 在该文化堆积层中还发现大量的兽类(主要为鹿麂类) 和 水生生物( 重达上百斤的鱼类) 遗骸。种种迹象证明: 路家河文 化人们共同体的生计方式以渔猎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