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古道话沧桑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493884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城古道话沧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长城古道话沧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长城古道话沧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长城古道话沧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长城古道话沧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城古道话沧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城古道话沧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城古道话沧桑 陈业冰 感受齐长城第一次到卧云铺景区,一眼被五个村庄背后的山脉所吸引。远远望去,长龙似的山脉用足了力气,甩开了身躯,自西向东蜿蜒行进,昂首摆尾的样子让人感受到它无限的活力和恢宏的气势。这使我迫不及待的想去接近它。终于有一天,我踩着它的脊背沿着齐长城足足走了6个多小时。不及10公里的路程,没料到是如此的曲折迂回、攀爬难行:时而迎头碰壁,不得不绕过巨大的岩石;时而走上又窄又尖的山脊,让人战战兢兢大有走钢丝的恐惧感;时而趟过斜坡上五颜六色的草坪,红、白、紫、黄相间的野花让人不得不心旷神怡,顿想引颈高歌一曲一个接着一个的山崮,像排兵布阵一样,或高耸或威严,或剑突或平坦。平坦的崮顶残留

2、下守疆的兵寨,剑突的峰顶被人工垒砌的石墙围了一圈,好似为千年烽火台扎上了青灰色的玉带,逶迤崎岖的石墙把这些山崮连接起来,远看极像是一条粗壮的绳索上拴着的葫芦。沿途处处可寻当年为修建长城开采石料留下的石窝,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草木年复一年地抚慰着它弥久的伤疤,但还是依稀可辨。始终走在高处,头发和衣角在呼呼的山风中不停地舞动,仰看同伴长发飘逸的样子犹如一幅夸张的写意画,不由得从心底升起一股神清气爽、跃跃欲仙的豪壮感这促使我在劲风中遥望,在寻觅中遐想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西起大王庄镇的东山,经大王庄镇、雪野镇、茶业口镇、和庄乡,最后自和庄乡平州村出境,共跨越200余个山头,35个村庄,全长64公

3、里。茶业口镇段齐长城西起上龙子村,东至逯家岭村,共经过11个村庄,50多个山头,全长28公里。途经龙子关、石峡关、珍峪关、黄石关、霹雳尖关、风门道关。 “一线”是指齐长城茶业口镇黄石关至风门道关段,途经霹雳尖关,全长10公里。五个古村落均沿齐长城一线分布,所以又称卧云铺景区为“一线五村”。 “一线”齐长城,翻越20几座山峰,恰似一条巨龙,以气吞山河之势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关隘、便门、城堡、兵营、烽火台一应俱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沧海桑田,齐长城虽然失去了它昔日的防御功能,但它是目前国内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地表古建筑遗址。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工程建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

4、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线”齐长城,三关雄踞(黄石关,霹雳尖关、风门道关),山舞长龙,攀崖伏岭,呼啸长空。沿线上历史遗址、遗迹随处可见:有号称“走过九关九口,不敢从黄石关走一走”的黄石关遗址;有拔地而起的旗杆顶山和依旧城墙高耸的鲁国兵寨,二者东西相望,互为犄角;有齐长城线上“酒盅子”山齐国兵站,城墙至今清晰可见,与鲁国兵寨南北对峙;有霹雳尖、摩云顶烽火台,二者雄踞极顶,巍然耸立;有居住过长城守将的霹雳洞,传递信号的风铃台这段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从沧桑岁月中走来,历阅了齐鲁两国的兴亡与衰败;见证过长勺之战中鲁师一鼓作气的雄风,领略过艾陵之战的刀光剑影;印证过老子赴齐论道的惊世哲理;滞留

5、过孔子离齐仓促返鲁的身影;倾听过黄巢起义军城墙上练兵的雄壮呐喊;抵挡过捻军北上的匆匆脚步;接纳过义和团将士熟睡中的鼾声;更有过城堡、兵寨中收容过战乱中逃难的百姓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泰山区抗日武装曾依托它打游击、设埋伏、阻日寇、惩敌顽,关隘、城墙、烽火台上,处处闪现着抗日志士的矫健身影 古老的村庄站在齐长城上,俯瞰山下的五个村庄,其中下法山、中法山、上法山、卧云铺村,像四个熟睡的孩子,静静地躺在大山的怀抱中。大山则伸出宽厚的双臂把它们紧紧地搂着,为它们遮挡着北来的疾风。而逯家岭村却跑到山峪的东南端,自挂在高高的悬崖顶峰,冷面向山外,昂首迎风立,担当起一线五村的哨兵。雄壮高峻、起伏错落的山脉,敞开了

6、胸怀,呈献出承天接地的玄武之脉,用青龙白虎的臂膀,蘸着村南朱雀的灵水,滋养着她沃土怀抱中的娇子。第一次走进村庄,乍一看,村庄的模样是如此的荒凉:狭窄的街道,灰蒙蒙的石墙草房,残垣断壁间杂草疯长。五个村庄像五个老态龙钟的老叟,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裳,病歪歪地坐在山根,晒着快要落山的夕阳。我想,如此宝地献瑞呈祥,不该是残缺破败的模样。我慢慢地静下心来,在石街小巷里穿梭,在残墙破瓦间徜徉。几天下来,我踏遍了所有的街道,破解着心中一个个问号。渐渐地发现:那被岁月老人踢踏得秃平溜光的青石板路,就是千百年来的古商道;街道两旁石墙上密密麻麻的拴马石,就是过往商旅在此拴马歇脚的见证。我仿佛看见,老槐树下商客们品着

7、老乡送上的老干烘味道,敞开了汗淋淋的胸怀,悠闲地摇着蒲扇,和老乡们啦着一路走来的山高路遥。爽朗的笑声惊起老槐树上的雀鸟,扑棱棱飞出不远又折回来落在枝头偷瞧老街拐弯的地方,房屋直角石墙在2米高以下总是抹去了棱角,像刀砍斧削一般,当地人称之为“拐弯抹角”。抹角的上端探出一块石板,石板往上又恢复了直角,抹角的下端也探出一块石板,板面略高于地面。当地人称之谓“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先人的这种做法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方便路人通行,更好地节约土地,尽可能地利用空间,这不仅显示出祖宗的聪明智慧以及卓识远见,更反映出他们惜土如金、爱地如命、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崇高理念。在有路口的地方,迎面石墙上,总是

8、镶嵌着一块竖着的长方形石板,上面镌刻着“吉星高照”或“泰山石敢当”,这是房屋的主人为“挡住”路口冲来的“煞气”而建,认为这样可以把歪风邪气对自家人的侵害有效阻拦。在鲁中鲁西南,人们普遍供奉“泰山石敢当”来镇宅辟邪、驱鬼挡煞,那是鲁文化和泰山文化的体现。而“一线五村”自西周以来一直就是鲁国的边疆,为何反映齐国文化的“吉星高照” 在此大量出现呢?其实这充分说明“一线五村”地处齐长城脚下,处在齐鲁两国对峙的阵地前沿,2000多年的通商贸易、相互迁徙、通婚繁衍、文化交流、战火硝烟,使这个特殊的交互地带,逐渐吸纳了齐鲁两国文化的琼浆和经典。走进农家小院,家家户户的影壁墙上都镶着1米见方的“福”字石雕,有

9、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还有花鸟形的,不仅使人想象这里又是一个艺术的摇篮。工艺讲究、保存完整的四合院里, “一、三、五、七”层的门口石阶,告诉你这里的主人长幼有序、规制谨严。屋檐下门楣上方的墙脸,一层层整齐的长石条,一层寛过一层,斜排划一的花纹,平添农家院的艺术创造之美,彰显农家人对美的追求和生活的美满。街巷里、屋山墙上的石雕随处可见,有狮子、花鸟、飞龙、椽眼循着古商道的痕迹,翻寻古老的记忆。一条条青石板路储存下商旅坚毅的足迹;一口口古井诉说着汉唐以来百姓的风雨故事;一棵棵古槐记录下宋元以来商客的失意与欣喜;一块块庄严肃穆的古石碑记载着明清以来先人们改造自然、敬畏天地、净化民风、弘扬正气的理念

10、我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驼载着沉重的物资,“哒哒”地踏着青石板路穿梭而过,“叮叮”的铜铃声和着“哗哗”的溪流,奏响欢快的交响乐曲。热情好客的山里人,提着瓦罐,把热气腾腾的米汤捧给长途跋涉的商人,一捧捧一把把红枣、栗子、小樱桃装进客人的布兜先人们诚实憨厚、商客们感恩答谢的笑容,定格在齐长城下群山环抱中的这条古商道上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该区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孟姜女哭长城、油篓坟、怀中抱玉等传说。也有父子槐、槐抱榆、柘果树、文冠果、皂角树等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树30余株。现存明清两代的石碑30余块,至今站立在村头街里,庄严而宁静。唐井宋泉十余口,甘甜滋润千余年。青色黄色不等的古石房1600余间

11、,尤其是上百年历史、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就有12座,精细讲究的工艺、庄重合体的外观,显现出祖辈的勤劳和智慧。还有气势恢宏的高山梯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磅礴壮阔,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见证。这里树木葱茏、花草齐全,春来花满衣衫,秋来万山红遍,多种古老的稀有树种分布在齐长城南北。红润香甜、风味独特的柘果,为该地域平添了几分魅力。这里到处溪流潺潺、山泉四溢、水曲九转、塘坝如镜、崖水如帘,高品质矿泉水体系,使此地的女儿赛水仙,男儿壮如山,老汉健如飞,老太享百年。 高海拔和独特的地势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不断创造,成就了这里丰富的物产,“三黑、四白、六红、六鲜、七柴、十野”远近闻名:补肾养肝的黑山羊、黑猪

12、、黑鸡;清爽润肺的夹山白玉米、白花生、白黄瓜、白皮地瓜;养心补血的红谷小米、红小豆、红灯笼柿子、大红袍花椒、红眼圈子土豆、红皮胡萝卜;香味独特的鲜花椒芽、鲜薄荷、鲜春芽、鲜槐花、鲜水芹、鲜地瓜粉皮;五味齐全的柴山羊、柴鸡、柴鸡蛋、柴鸭蛋、柴蚂蚱、柴豆角、柴南瓜;野味十足滋补五脏的野山药、野秋桃、野赤李子、野葡萄、野草莓、野桑葚、野山楂、野菜、野山鸡、野兔 。另外还有香甜可口的小樱桃、柘果、夹核桃、板栗、水杏、结石榴、芝麻山楂、富硒黑花生;味道浓郁的手工煎饼、浆豆腐、发面馍馍、发面火烧、挆搭、锅贴、芝麻单饼、高粱八珍窝头、榆面水饺、黄地瓜粥、渣豆腐 文脉的传承时间久了,我渐渐地融入到村庄的内心中

13、,面对着、熟悉着一个个沧桑而慈善的面孔,寻找着文化的传承。在中法山村94岁的吴大爷家里,在300多岁的文冠果树下,品味着老干烘的芳香馥郁,吴大爷讲述着“文冠果”的故事:300多年前,他的先人为了治疗当时流行的一种心脏怪病,跋涉千里到东北购置文冠果,同时带回了三棵小树苗,经过精心培育,最终有一棵活了下来。直到1940年,他的祖父、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吴宪玉、吴守珍,带领着“吴氏中医”的后生们,毅然参加了抗日队伍,为八路军建起了地下医院。穷凶极恶的日伪军找不到医院,气急败坏地放火烧村,200多岁的文冠果树被烧得通身焦糊、面目全非。让人惊奇的是,第二年春天,文冠果的树干上顽强地发出了新芽,长出了新枝。这

14、棵树自然成了吴家人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象征。伴随着文冠果的成长,“吴氏中医”遍地开花结果,至今为止有100多人在全国各地传承祖训,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在吴宪玉大门口两侧的上方,青石板上镌刻着一把带着飘带的茶壶和两个茶碗,一个茶碗上刻着一束草药,另一个则刻着一“卐”字。带“草药”的茶碗代表药圣孙思邈为民“自尝百草”,带“卐”的茶碗代表医圣张仲景“医海问道”,带飘带的茶壶代表着“悬壶济世”!是啊,“吴氏中医”遵循的是以李时珍、孙思邈遍尝百草、以身试毒的慈悲心,以张仲景精研医理、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自然心来济危解困、悬壶济世!卧云铺村84岁的闫大爷讲了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道光年间,卧云铺村的闫

15、成是个大孝子。他父亲早逝,从小为母亲洗脚暖被,对母亲百依百顺,饮食起居照顾有加。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母亲感到幸福满足。等闫成长大成人,母子俩立志行善,开始吃斋念佛。一天,闫成在母亲督促下,收拾好行李外出拜师面佛。他一路打听来到章丘南山的兴隆寺,拜见行云大法师,说明此来一心向佛的意愿。行云大师掐指一算,把一个锦囊递给闫成,慢慢开口言道“有心来拜佛,先要回家转。家里有菩萨,回家笑开颜。送你小锦囊,小心藏身边,见到菩萨时,才能打开看。”闫成急匆匆赶回家,老远就看见母亲在大门口张望。他瞬间明白了行云大师的话,跑到母亲身前“扑通”跪下,痛哭流涕地说:“娘!孩儿对不住您啊!”他打开锦囊,几行清秀的小楷映入眼帘:“母在不远游,百善孝当头。菩萨就是娘,好好来赡养。娘亲不能养,怎能拜佛堂?”自此后,闫成更加一心一意、谨慎恭敬地伺候娘亲。母亲百年之后,闫成回到兴隆寺,拜行云大师为师,虔心向佛,苦心修炼,最终成为一名得道高师。第三次到中法山村96岁的李大娘家看望她,老人家正坐在北屋石墙根缝补衣衫!到了如此年龄,老人家耳不聋眼不花还能做针线,真是让人羡慕煞!交往多了,话也多了,老人不再把我当外人。拉起她的经历,我才知道这个慈祥的老人身后,有着诸多曲折感人的故事:1937年,她刚嫁到吴家,抗战就爆发了。1939年,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在这一带建立,她担任了村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