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493402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中的语句排序大部分同学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一味凭借“语感”,仓促作答。二是,觉得怎么排序都读的通,看哪个选项都像答案,故而错答。 那么,如何才能迅速掌握正确解答语句排序题的方法,避免应试中的无谓失分呢?下面,就将“中考语句排序题的解题三步曲”教给大家,助同学们一臂之力。第一步:看选项,定首句即:先观察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找出排在第一个的句子序号分别是几号,再通过浏览逐一比较哪一个更适合做中心句或总领句。第二步:找规律,巧排除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一般涉及以下三点:1.句子间的组合,总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也就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表示时间

2、变化、地点方位转换的词语和一些关联词来确定句序,排除错误选项。2.可以通过寻找一些表示内容上相互映现和句意间相互关联的线索词来确定句序,排除错误选项。3.看到代词不放过,往前寻找其所指代的内容所在的句子,进而确定句序,排除错误选项。第三步:通读题,细查验在完成上面两步后,再将已初步排好的语段通读一遍,分析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连贯符合句意,是否满足语境要求等。仔细查验之后,可最终确定答案。中考语句排序题精讲精练语句排序既考查了语句间的连贯,又考查了对多个语言单位的排序组合;这种排序组合,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内容、写作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方法技巧:一般来说,语段的

3、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1、空间关系: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2、时间关系:或从早到晚,或从过去到现在等。若有回忆或描写上的使用插序手法等因素,那就更应该仔细分析和推敲。3、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由易到难,或由浅人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4、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5、思维规律:或由一般到个别,或由个别到一般;也可为由概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概括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锦囊妙计:基本方法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题型探析与解题技巧: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非语境类和语境类两种。(1)非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

5、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

6、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2)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直接设置语境类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

7、进行,即内部连缀排序,分析整体语境,审察调整确定。1内部连缀排序。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对“非语境类”排序的有关方法,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2分析整体语境。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3审察调整确定。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例12009年深圳市中考题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唐宋以

8、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A BC D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009年江西省中考题)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人类运用想象区功能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运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的人才来说是必需的。A B C D【分析】第一步:先观察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我们发现:排在第一位的序号分别是,再通过浏览逐一比

9、较,我们可以很快确定第句可以做“中心句”,所有句子都是围绕“想象力”这一关键词展开的。第二步:浏览这5句话,我们发现句子间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的。故而,我们初步确定句序:。第三步:将已初步排好的语段通读一遍,最终确定答案为:C。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2009年杭州市中考题)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 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她不羡

10、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叶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A B C D【分析】第一步:先观察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我们发现:排在第一位的序号是和,再通过浏览横线前边的句子“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我们可以确定第句中的人称代词“她”就是指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第二步:浏览这4句话,我们发现第中有代词“这”。根据我们前边强调过的技巧“看到代词不放过,往前寻找其所指代的内容所在的句子”,我们可以初步确定句序:。第三步:将已初步排好的语段通读一遍,最终确定答案为:A。2011年中考语文语句的衔接与排序题解析(2011-10-17 22:

11、37:58) 标签: 教育 分类: 中考语文复习 1(2011北京市)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名紫禁城, 。故宫东西宽 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 ,外国是一条护城河,四周是3400米的城墙。城墙上开有4座城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 。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衔接。相比较而言,这道题的难度不大,因为三个空缺

12、处前后的句子所写的内容各有侧重。如第四个句子“玲珑剔透造型别致”说的是故宫建筑方面的成就。因此它后面的句子与之有关,即可以判断出应是“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外围是一条护城河”与三个备选句子中“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是相联系的,从“围”字理解也可以推断出,先说出“围在中间”,才有“外围”的说法;最后剩下的备选句子“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故去的皇宫”,放在第一空是最合适的。因为前面是对故宫的名称介绍。2(2011河北)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D) 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

13、个字分成两部分。 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卡符”。 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B CD【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这七个句子中第两个句子,从顺序来看,第个句子肯定在第个句子前面。因为句子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使然;第两个句子,从逻辑关系上看第个句子在第个句子的前面。而且第个句子中提到“两部分”。很明显是在第个句子的后面;用相同的方法,可以明白第个句子在第个句子后面。由此看来,此

14、题就不难了。【解答同类题技巧】其实句子排序的题目,就像是做拼图游戏一样,我们能连接在一起的句子首先要连在一起,有前后关系的句子,要考虑到前后的顺序,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的要充分考虑。在做句子排序题时。我们在毫无眉目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选项注意排查,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逐一甄别。3(2011南昌市)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C) 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 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给句子排序。这五个句子中,联系最紧密的是与两个句子,且可以判断出句在句的前面,这是在介绍地球土壤的形成过程。很快我们又可以推断出句是在这两个句子前面。剩下的两个句子,句肯定是在句的前面,也就是说与这两个模块是可以确定的了。那么到底是哪个模块在前面呢?从人们的认识规律来看。肯定是先认识到地球土壤的形成过程(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后才会由衷地感叹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