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1.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2679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1.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言:近期在微信朋友圈盛传的临终遗言发人深思:“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不能挽救的时候,钱算什么?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变成可怕的恶魔;此时此刻在我的眼里那些所谓的身份、地位、金钱、珠宝、豪宅就是垃圾一堆!”一位曾经叱咤风云、官居极位的军界大佬,家中金银现金数以吨计,却在最后弥留时刻道出了对追求财富的悔恨。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该如何审视财富与幸福的关系?怎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唯金钱至上观念沉渣泛起的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对财富与幸福的认识进行重新审视与构建。提升自我价值 成就幸福人生 浅谈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古往今来,“幸福”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每个人自我价值的终极体现。财富是实

2、现幸福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判人生价值、衡量社会和谐发展成果的标尺,二者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但是,在当今个人与社会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步增加,反而呈降低趋势,有时会出现相悖的现象;非正常的财富增长甚至会意味着个人自我价值的丧失,这种失衡现象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生活质量的热点课题。如何正确看待财富与幸福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幸福观,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对于推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财富的理解说到财富,人们自然而然会理解为GDP、企业利润、个人家庭收入等经济物质范畴。财富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许多钱或财产,大量的世间所有物,财产。”经济学领域

3、中财富被定义为“能够获得收益的所有资产的库存。”财富是在物质交换中产生的,并且能在持续交换中得到增值。在经济社会,财富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个人能力和实力的综合显现。财富经常与权力相关,那些拥有更多金钱、财产、物质所有物或财产的人,也是社会中最有金融权力的人,并且最有可能成功。追求财富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演进的杠杆,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初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占有和消费财富的历史,也是人们的财富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历史,任何社会的变革归根到底都是重新调整人们的财富利益关系。有经济学家对财富的属性是这样分析的:1、效用性,这是所有财富所必须具有的属性,也

4、就是财富能够给人类提供效用,能够满足人类的肉体的或精神的需要,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或对人类不具有利益的我们不能称之为经济财富,这是经济财富的最基本属性,也是财富的总体属性;2、社会性,这是所有社会财富所必须具有的属性它是社会财富区别于个体财富的唯一属性。由于经济财富属于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所以这部分财富在功能上,必须是能够满足社会的相当一部分人的,而并不是只能够满足某特定个人的;3、稀缺性,这是经济财富区别于非经济财富的特征性属性。也是经济财富的本质属性。如果其财富非常充足,能为大家所共享,我们并不能称之为经济财富,比如太阳能,宇宙线等起码在一定阶段我们不能称之为经济财富。因此,经济财富又具有独

5、享性,也就是说。经济财富如果被一部分人享用了,也就不能被另一部分人所享用,稀缺是经济财富的本质属性。而劳动性和交换性则是稀缺性的衍生属性。常言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财富已成为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红楼梦在好了歌里虽然抨击了拜金主义者,说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但在甄士隐的注释里谈到世态炎凉,人心冷暖,又不得不说:“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结论是:没钱还是不行。今天的人们更是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来形容金钱的重要性。财富的积累,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促进着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科技进步和民众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生产生

6、活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带来的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让人们从落后和愚昧中解脱出来,通过劳动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享受物质世界的美好。但财富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一系列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人的异化、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等等,比如战争就是由财富扩张和争夺引起的;当前,很多人都追求“财务自由”,对财富的苛求更容易把社会中的个体变成纯粹的欲望工具,“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由此滋生蔓延,从而造成的社会腐败也成为难以革除的痼疾。因此有人会说,财富就是万恶之源。其实,从客观上讲,财富本身是中性的,因为拥有的人不同,就具有了两重性:善良的人拥有了,可以

7、去做慈善事业;恶人拥有了,可以打造枪炮去杀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财富的创造,如何把握财富的尺度。金钱诚然多多益善,但过度追求物质财富,我们就会忽略甚至丧失更多宝贵的东西。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经对富人们谆谆善诱:“我们追求的应是一种内心的幸福感觉,而不仅仅是追求财富。片面地追求财富,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甚至有一个民间段子:一开100万奔驰的人,他银行贷款1000万,他的生活在生与死的边缘! 一开10万大众的人,他房贷30万,他的生活水深火热! 一骑2000块电动车的,他存款6万!生活安逸却迷茫!三路人相遇,骑电动车羡慕开大众的,开大众羡慕开奔驰的,开奔驰羡慕骑电动车的! 以此告诫人们要知

8、足常乐。济群法师在佛教的财富观一文中指出,要“如法求财”。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窃取他财、违法贪污、抵赖债务、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籍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赌博淫业,由此获得的不义之财,不仅会玷污我们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弃,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付出惨重的代价时,已悔之晚矣。所以,世人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财富。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再者,我们也不能将财富狭隘地定义为物质财产的货币价值,财富其实是一个人拥有,并能使自己幸福的东西。按这个定义来看,健康当然应该算是财富,身心愉快也应该算是财富,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乃至一个人的天赋和特殊

9、才能,还有社会关系、时间等,都可以算是财富,而且都是无价的财富。所以说,精神财富才是最持久、最可靠、也最有生产力的财富。二、关于幸福的理解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的状态。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报刊文章、电影电视里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幸福的故事,无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状态下,并且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的时候才获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个幸福的获得都来自于渴求,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曾经有个关于幸福的电影片断,说什么是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

10、我幸福。幸福一直是个话题,哲学家柏拉图曾经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幸福729倍。独裁者已经拥有一切的权力和财富,但他仍然还不是最幸福的人。因为真正的幸福,包含着很多金钱和权力所买不到的东西,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依赖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他认为,幸福除了身体上的满足以外,必须包括积极性、责任感、成就感以及爱。这些东西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心灵的满足,但是往往会造成身体上的痛苦。为了达到满足,人们有时不惜追逐痛苦,在痛苦和折磨中感受到高尚的幸福。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

11、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渔夫问:那之后呢?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你就会成为亿万富翁了,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渔夫却说:我现在的生活不就是你说的结果吗? 这个经典故事让人深思。我的理解是,财富只是一种物质条件的衡量标准,有钱不等于幸福,幸福也不等于有钱。幸福的感受除了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外更加依赖于精神生活的富足,一味的追求金钱物质不仅不会让幸福增值,反而会让人觉得空虚迷失自我,而心态

12、正是衡量幸福的“温度计”。比如,不丹国人口不足80万,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美元,是世界上经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却是亚洲最幸福的国家,在世界上也排名前八。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财富的功能让人眼花瞭乱。社会上

13、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物质上富足的人必然是幸福的,以为他们使用的物品越新颖、越高级、越奢华,生活的质量就越高,幸福感就越强,也越让人羡慕。但结果呢?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和谐社会指数监测报告”显示,收入超过万元的高收入阶层“幸福感”却很不确定;年龄在36岁至55岁的“中流砥柱”阶层“幸福感”在所有人群中是最低的;与郊区、效县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的“幸福分值”平均要低4.5分。这些明明高收入的人中却为什么还是感到不幸福呢?综合各种权威研究,我总结出导致人们幸福感指数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期望值过高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希望所形成的期望值水平来对他们所处的情形进行评估。如果人们生活

14、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值水平,他们就会对生活感到满足,又会追求更多。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凯尼曼的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收入增加时,他就会渴望更高的收入,而这种渴望实现到一定程度时就带来更大的不满足感,因而就越感到不幸福;(二)适应度减弱有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当物质条件不变时,人们的幸福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递减状态。例如当人很饥饿时,吃第一个馒头时最开心,此时你的幸福度最大,而当你吃第二、三个馒头时这种效用则递减,此时你的幸福度就降低了,然后依次降低直至为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通常会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调整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愉悦和快乐性的适应可以减少一个人对不

15、断出现的刺激的反应能力,当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平,就会发现更多的钱对于提高幸福感已经帮助不大了,人就会因此变得失落;(三)对比性落差表现为人们生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非同步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人们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最近十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而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又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比如你以前住在公寓里,那么现在

16、你住别墅会感到非常幸福;而如果周围的人比你住的地方更好的话,那么你住在别墅里也不会觉得幸福;(四)本体安全感相关文献指出,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环境会有相应的安全需求。特别是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强。比如人们都普遍关注交通、食品、环境、治安等民生领域问题,这说明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系;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本身就是多味胡豆,酸甜苦辣尽有,这是普遍规律,没必要伤感与埋怨。境由心造,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好,加上理性、洒脱与豁达,把幸福变成一种习惯,让它时时光临我们的人生。幸福其实很简单,有时如果你刻意地找寻它,就会发现它在回避你,而当你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事物时,就会发现,幸福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