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10480679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美学是还原生活中的美喜欢美学的你快来看看人家写的美学笔记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美学的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

2、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一.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

3、评判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能力“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

4、人产生美感 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虽然艺术必然是人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庄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我认为此处道家所强调的“自然”应归因于对过分“人为”的纠正即认为艺术不能囿于狭窄实用的功利框架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认为这种“大美”不能被称为“艺术”我们看到无垠的天、广阔的地、瑰丽的晚霞、壮美的山川时不会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虽然也会由衷地感叹它们的“美”“艺术品”必然是人为的是人加工过的东西若说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将“造物主”拟人化了反映的还

5、是人的能力若将这些天、地、晚霞、山川绘成图画、拍成照片那便成为艺术品因为图画、照片才反映人的能力而事物本身未经人加工过的并不是艺术品因此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是天与地使渺小的人产生的“崇高感”这是自然地会在人心中产生的“美感”我们不必牵强地认为在人类诞生前早已存在的天与地是“艺术品”虽然它们确是“美”的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14页)这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区分了 “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必须同时表现美(7页)”这一点可以从美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面来理解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粪筐也是美的”之所以不被认同在于有用的东西还

6、需引起人的愉悦感才能被称为美的 艺术创作可以遵循规律也可以突破规律如既有对称美又有不对称美但“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和“表现美”却是艺术所必须具备的失去其一便不能成为艺术 宗白华在引用莱辛的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做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因此它对于画家不像对于诗人那么便当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就会变成了做鬼脸”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动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盼望能再度地看到它又因为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910页)在

7、中国画里同样地绘画(艺术)可以将文学里的难以追逐的“美”转化做“魅惑力”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而中国山水画(因为它被要求能表达诗意)就要能既含蓄又准确即恰到好处地达到这种境界王维的“画中有诗”大概是最早达到这种境界的而自北宋宫廷画院开始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要求如画院以“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踏马归去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作题目进行考试都是要求画面表现诗意至于“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在中国山水画里事实上形象也是动的如前所述中国画能表现出“春色”、“马蹄香”、“无人渡”等意境以及“吴带当风”等技法或者在印

8、象派的画那里画中的形象也是动的当你凝视莫奈的画时不也能感觉到里面的云、水、花草、游鱼、水波都在流动么这不也是一种“流动的美”一种可以重新感受而且每次感受都不尽相同的美么一般说来画是空间的诗(文学)是时间的但都可以有“流动的美”有令人心动的“魅惑力”诗(文学)表现时间的先后历程观者却可以将它定格于一瞬或者想象成脑海中的几幅画;画虽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却能令人联想起在这一刹那前后许多的画面来无论是创作者想要表现的还是未曾想要表现的诗配画大概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尤其是元人水墨画“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

9、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美的历程179页)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以其形(线条)给“文”增添了形式美又以其意(内容)赋予画以或隐或显的含义就意而言与画相配的诗并不一定具有“明确表达的含义”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所配的诗它表现的意境既与王维的诗意相似又不尽相同看上去是阐释了诗实际给人的感觉又是增添或模糊了画面原先并不具有的意味也就是说这首诗既是一种阐释和理解又是一种再创作不同的诗人可能因对这幅画有不同的体会而写出不同的诗句不同的画家也会对此诗有不同的体会而画出不同的画来新创作的画又会表现出新的意境由此诗配画画配诗延绵不绝这也可以说

10、明诗与画并不是一回事却是可以圆满结合“相互交流交浸”以至交融完满的 二.关于“美从何处寻” 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无数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相同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就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这可能是唯心主义然而人确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 许多个夜晚在东风破(流行歌曲周杰伦作曲)的旋律里入睡悠扬的二胡声每每将我带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引动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温暖的与追思“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18页)如果一首新歌的新曲也算新节奏那作曲家就是“高明的人”这种新节奏也得符合人

11、的审美心理至少是部分人没有人的心绪和思维是相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刹那”的心绪和思维也是不同的那么就有无数的“新节奏”等着人们去创造去发现来满足这无数的心绪和思维以应和它的节奏引起它的共鸣和感触这种共鸣和感触很多时候是由“”引起的当节奏与某一时候的心境相吻合便复苏人便彷佛进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10页)那么对于音乐的“节奏”的“”效果也说明了“节奏”所具有的“魅惑力”不亚于文学和绘画甚至超过它们的影响力人的心灵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关于“美从何处寻”我认为“美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当我

12、们说某样事物是“美”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对象化到事物上去了也就是“移情”进而以为“美”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了事物是否“美”取决于它在人心里引起的感受没有绝对相同的感受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美”和“美感” 事物(世界)是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里的对外在世界的印象并不一定是的东西但它存在于心理世界中是“美”所由产生的主观(心理)基础而的事物(有形或无形可感或不可感)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它构成我们感知“美”的客观(物质)基础“美感”(心理感受)存在于人的心理世界中 三.关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强调“隔”

13、在美感上的重要这大概就是所谓“距离美”朦朦胧胧隐隐约约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确能产生独特的意境引人遐想万千这是空间上的“隔”至于时间上的“隔”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讲印度人约会非常散漫极不守时让别人在约定时间后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而印度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照他们看来等待是一件乐事在等人时可以有无尽的想象想象对方的容貌和表情想象见面时的亲热和愉悦何乐而不为当然这对于严谨的德国人来说没准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宋人赵师秀有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幅悠闲淡然的图景与朋友约好下棋等到夜半朋友还没到便独自敲着棋子挑下灯花却不显得惆怅这大概也是等待时想象的快乐吧“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都给

14、艺术增添了想象的成分而这想象又造成心灵的“空”也成艺术的空灵王国维所说的“隔”则是指诗词中的生僻词句典故不懂这些词句典故便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意思这就使观者产生隔离感(往往不是距离美)这种隔离感不是想象可以弥补的除非去查资料而这样就容易导致阅读的不连续破坏了意境的营造这大概也是王国维反对“隔”提倡“不隔”的原因因此并非所有的距离都能产生美它应该处于合适的范围内既不是完全如一的现象还原也不至于大到不可捉摸无可名状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艺术空灵而不流于空乏充实而不至于挤兑想象的空间“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39页)艺术家需要想象创作艺术品也需要欣赏者的想象才能达到最大的升华

15、四.关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这一部分大致反映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关于他的美学思想我不再归纳罗列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我仍是冒昧地断章取义将其中一些我不大认同的观点举出来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在第38页第三段中宗白华先生论述了“美”与“真”、“善”的关系要求艺术满足思想“要能从艺术中认识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这只不过是“艺术为政治服务”、“文以载道”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这不应该是我们借由欣赏美的途径艺术品有“积淀”的美但艺术家并不一定也没必要载主观上刻意加入这种“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我们要作的欣赏、审美不是建立在分析艺术的这些功用的基础上的我们没必要以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眼光去寻找其中的深刻含义(虽然了解这些含义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的美)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树”的形式美而不需像植物学家和工匠那样做细致的分析艺术性是艺术品的必然要求思想性却不总是伴随艺术左右这与“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混同艺术不能承载太多与它自身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那样只会增添它的负担偏离它自身原来的发展轨道走向政治化走向艺术自身的毁灭和终结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个美丽的幻想 五.关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 “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