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479500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南京市教研员 袁源 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多年前,在我们中原大地上,盛极一时的唐王朝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安史之乱。为平息“安史之乱”,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下了著名的叙事诗三吏三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石壕吏。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走进这个古老的石壕村。(对于有一定中国史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简要的背景介绍

2、有助于唤醒其知识积累,消除阅读的陌生感。同时,学习古代叙事诗,用背景交代做铺垫,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之所以不介绍作者,是因为这是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学生已在前两首的学习中了解作者生平了,故不作重复,否则也是应该较为详细地说一说的。)一、走进石壕村师:请大家先看大屏幕屏幕上有几个词语我已经注了音,这些字音大家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读错。请大家在自己的书上标注出来。 ppt1:壕(ho)吏(l) 邺(y) 逾 (y) 戍 (sh) 妪 (y) 役(y) 炊(chu)咽(y) (学生在课本上标注读音)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读这首诗的时候,请注意字正腔圆,每一个字的字音都要读标准。 (学生齐读

3、) (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其实也是一种认字。这里不是简单地把生字打在投影上要求学生读几遍拉倒,而是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文中标注,这样学生每读到疑难字时就能看到注音,自然能加深印象。)师:大家读得非常标准。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之前,请大家关注几对词语。 ppt2:暮夜 捉人征兵、抓丁 怒苦 且自 无有 幽咽呜咽 独只 请大家勾画出来。有些词语是诗中成对出现的,直接画个圈儿;有些词语与它配对的,是我补充的,请注在这个词的旁边。(学生勾画,标注)师:我们请一列的同学辨析这些词语。师:请第一位同学告诉我们,“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诗人傍晚就到石

4、壕村了,却发现这些官吏们夜晚才来捉人,你觉得这两个时间上的变化,能说明什么?生1:我觉得当时的官吏很着急地在捉人,所以等到夜里。因为夜里人们都回去休息了,很好捉人。师:乘着夜色,悄悄潜入村里,别人都在睡觉,把握更大。看来捉人的官吏们心情是非常急切的。 下面请第二个同学告诉我们,为什么叫“捉人”(这个词多不好听啊),明明是扩充兵源,当然应该叫“征兵”了,“有吏来征兵”,好不好?生2(不语,有些为难)师:“捉人”这个词给你的感觉怎么样?那些服兵役的人愿意还是不愿意?生2:不愿意。师:用什么方法把他们召集了去的呢?生2(仍面有难色)师:大家告诉她。生(齐):强制。师:是强迫的,是硬给拽走的。“捉人”

5、让我们仿佛看见,别人在跑,他在追,追到了,抓了就走。比“征兵”“抓丁”更能表现百姓当时的生活状态。 再下一个同学,你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怒”和“苦”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你的感觉是什么?生3:能体现村里的人非常可怜,他们要被强迫去充军。师:你对“苦”的感受更深。“怒”是什么样的形象?生(众窃窃私语):凶。师:对,非常凶狠、非常暴虐的语气下,别人只有哀哀的苦啼。百姓这样的生活状态给我们的印象就很深了。 下一位同学,存者为什么是“且”偷生,不是“自偷生”呢?生4:因为他是一个人生活下来了。首先他生活得非常苟且的,并且他现在的安定只是暂时的,他的前途非常渺茫,说不定很快他又会被抓去充兵

6、了。师:你说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人吗?已经战死的人,那些年轻的生命就没有办法了,活着的人又是怎么样活着呢?生4:苟且地活着。师:这样的活着还不知道能活几天。这点你分析得非常好。下一个同学告诉我们。这首诗中有几个“无”?还有几个“有”?生5:在“室中更无人”中有个“无”,在“出入无完裙”中也有个“无”。师:“室中”真的“无人”了吗?更没有什么人?生(私语):男人。师:对,没有充当兵力的年轻的男子。有没有男孩?有,只有一个,吃奶的孩子,他总不能去打仗了吧?不但没有人,而且没有?生5:一条像样的裙子。师:没有衣食,朝不保夕。生活的条件也急转直下。“夜久语声绝”了,官吏们也押着老太太走了,我却“如闻泣幽

7、咽”,为什么不是“呜咽”呢?生6:“幽咽”的声音是断断续续的,低沉的,“呜咽”声音是连续的。师: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哭啊?家里苦嘛。生7:因为百姓迫于朝廷的压力,所以不能放松的、大声的把自己的苦诉出来。师:正是因为断断续续的、压抑的哭声,反而更让我们觉得可怜了,心里也感到一份压力。下一位同学,“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能说“只与老翁别”?“独”与“只”在这儿是一样的,只能与老翁告别了,老妇不在家了。为什么要说“独”?生8:(无言)师:“独“这个字本身就能带给我们孤单凄凉的感受,这样一种悲伤的氛围就渲染出来了,要比“只与老翁别”好得多。带着对 这些词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这首诗的语言平白

8、浅易,学生一望可知。所以,词语教学倘以识词为目的,则无太大必要。这里将通常的词语理解转为词语辨析,即将诗中学生不太注意的词提取出来,再配以相近或相反的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对理解诗意是一个有效的铺垫,颇有好处。教学中有些学生困难处,还应多加引导,不宜直说自己的想法。是为自省一。)师:读得比刚才有感情,那我们再有感情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吧。生9:杜甫晚上投宿石壕村,看见官吏在夜里抓人,一家老人越过墙跑了,老妇人出门张望。官吏们非常愤怒,老妇人在一边诉苦。老妇人走上前对官吏说:我们家有三个儿子,他们去邺城防守了,其中一个刚刚捎信回来,但有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虽然活着的人是活着,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

9、会是什么样子,而死了的人也已经死了,我们也没有办法了。家里也没有能够充兵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就因为如此,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我们平时也没有完整的衣服,我虽然已经衰老了,但是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去吧,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吧,我还可以做点炊事什么的。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只能听见低低的哭声。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老头告别了。师:他的讲述非常完整,他把这首诗的内容给我们演绎了一遍。他的讲述中有没 有什么问题?“出入无完裙”是整个一家人都没有完裙?“有孙母未去”, 是孙儿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媳妇不能见人。连一条完整的裙子都没有,为什 么?生活条件已经到了不堪设想的程度了。哦。你

10、还有要补充。生10:“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他说“但是”两个近来战死了。这是书信的内容,这里不能用转折。师:(向生10)你说的很好。我很高兴你能用想象。大家记住啊,诗歌给我们描绘的很多地方都是被诗人简略了,都需要读者用想象来补充的。你的想象非常好:一男寄了信来,老人怎么知道二男新战死的,信里说的,(向生9)所以你不能用“但是”。但你还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你用讲述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了诗人在石壕村的经历,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用描述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一进石壕村他看到的景象。来,轮到你了。(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就字面讲述故事,并不困难,无需像文言文教学那样句句翻译,甚至字字落实,大意完

11、整正确即可。有意思不准确的,纠正一下即可。但纠正处应让其他同学在仔细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应只顾自己说。因为事实上学生也确实能提出问题。在全班冷场时,不要急,再耐心等一会就有了。是为自省二。)生11:晚上天黑风高,树叶沙沙作响,这个村子很凄凉。师:“凄凉”这个词比较抽象,你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能够看到什么?除了你刚才看到的“天黑风高”,这个村庄像陶渊明笔下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生11:有残叶残花,屋子里都很乱的感觉。师:屋舍凌乱,到处一片冷清,(一个学生私语)这个同学说了,枯枝败叶,满地都是。你补充?生12:还有田地都已经荒掉了,因为男丁都被抓去守城了,所以我想田地都已经荒

12、掉了,遍地都是杂草。师:一片荒凉。非常好!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如此荒凉的石壕村,石壕村一直就是这样的吗?刚才我们说用想象读诗,我们来想象一下,当年石壕村是什么样子?我给大家几个提示,ppt3:细节提示:纳客夜宿 老少一家 自请应役 幽咽凄别 在这首诗当中,当诗人夜晚来投宿,这家人很乐意地接纳他了。他们家原来是有老人,有孩子,有三个壮劳力,是祖孙三代一家人。老妇人最后是主动说“让我去服役吧”,最后听到的是“幽咽凄别”。这样几个细节提示给大家,大家描述一下当年石壕村是什么样子,这群人是什么样子。生13:当年的石壕村应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师:“繁荣”,她用了一个词,你会用什么词?生14:许多人快乐生活着

13、。生15:应该是生机勃勃,其乐融融的。师:是其乐融融的,是安定祥和的。而石壕村里的人怎么样?生16:热情好客。师:他们的心灵世界是?虽然“老翁逾墙走”,但老妪还是“急应河阳役”,他们对唐军征兵这件事,自己家的三个孩子就只剩一个了,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呢?生:(私语)积极支持。师:对,他们还是积极支持的。国家需要兵源,他们没有说我们就不打仗了。这些人是那么的善良,是那么的朴实,他们只把苦悄悄地咽回自己的肚子里,埋在自己的心里,他们是那么好的一群人。可是他们的生活却遭遇到这样的一种变化,让人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诗中几乎没有出现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没有描写处补充描写,学生很快就能感受

14、到村庄的破败萧条。接着以诗中的细节,再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想象,尤其是对战前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描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内涵。)二、倾听石壕人刚才我们走进了石壕村,我们看到石壕村里有这样一群人,那我们再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在这个石壕村里,主要说话的是谁呢?生:老妇。师:我们来听听老妇人说话。我想请一个女同学来扮演一下。(向生17)大家推荐你,你来试试吧。我们配合一下:全体男生读 “吏呼一何怒”,全体女生读“妇啼一何苦”,我读“听妇前致词”,你就往下读,就把老妇人的这段话读一遍,想想为什么要 男生读“吏呼一何怒”,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女生读“妇啼一何苦”,用什么样的语气?准备好,开始(配合朗

15、读,男女生对比明显。朗读老妇人语言的女生也很投入,朗读效果较好。)(分角色朗读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朗读学习方式,但角色的分配要尽可能让朗读者与角色相应。因是借班上课,只能请学生推荐 朗读者。而全班男女生的对比朗读,只在读前提了一下注意语气的要求,学生即心领神会,无需一一解说,效果也很好。)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好。我们来推敲一下。ppt4:听妇前致词:a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b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c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在这段话上标注了几个字,大家注意一下,她刚才处理得非常好,加点的字她都读得比较着重,把语气表现出来了。除了语气以外,还有个节奏的问题,我画线的句子的节奏,大家觉得跟前面的节奏应该一样吗?生18:前面的节奏应该比较缓慢,显得凄凉的样子。下面的节奏应该快一些,老妇人虽然很悲伤,但还是决定去服役。师:好,节奏上要有些变化。刚才我们读得很有意思,我们做了一个配合。现在老师还想请大家做个配合。我加了“abc”三个符号,这三个符号标注的正好是三个部分,先讲了三个儿子的情况,接着讲现在家里的情况,最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