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4719736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精品)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精品)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精品)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精品)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卷页上。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赤壁之谜 赤壁,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古战场。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题为赤壁的绝句,是作者把黄冈(古黄州)城外的赤鼻矶视为古战场而写的。北宋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也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在这里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词。后人因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然而

2、谁都知道这里不是真正的古战场。因为赤鼻矶的地理位置既不在樊江上游,又不在大江之南,与史书所载不符。那么,武赤壁,也即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哪儿呢?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而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所注的资治通鉴也主

3、是说。哪种说法更切合实际呢?人均认为,“蒲圻县西北”说较为可信。这不仅因为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生活的年代与赤壁之战的年代较接近,和更早些时候的荆州记有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的记载,而且因为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出来,从而证实了这里是真正的古战场。 据南朝盛宏之荆州记记载:刘宋元嘉年间,在赤壁已发掘了曾参与赤壁之战的东吴大将吕蒙之墓,“墓中有一骷髅极大,蒙形长伟,即蒙骷髅也。”另据南史宋书符瑞志载:刘宋大明七年,蒲圻出铜鼓,“独足四面”。南宋诗人谢枋得在赤壁诗序中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访问。父老曰:乌林有烈火岗,上有周公瑾庙地。今士人耕地得箭镞,长尺

4、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在赤壁对岸的乌林,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 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1977年在赤壁山和南屏山各发现一枚传令旗上的三棱形镂孔铜镞。1987年3月7日,在赤壁金鸾山坡一座东吴砖室墓中,发现诸葛亮设计制造的铜弩机一件,同时还发现东汉五铢钱和规矩星纹铜镜,同年4月9日在同一地方,又发掘出东吴都尉武官陈文和墓,墓中出土一件更好的铜弩机,上有射程表尺,有铭文,还出土钢剑一柄等。通过发掘出来的这些遗物,可以断定,这里便是真正的赤壁古战

5、场。1下列对古战场赤壁所在地的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大诗人杜牧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都认为古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是当年的古战场,为此东坡还写了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词。B王力和朱东润都持古战场赤壁在如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观点。这种说法源自于水经注,清末著名的地理学家杨守敬也认同这个观点。C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认为古战场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胡三省所注的资治通鉴也有类似阴法鲁的观点。D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认为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县西,长江南岸。而且还指明这里就是当年周瑜采用黄盖计策,火烧曹军的地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州赤鼻矶岩壁垂直,一

6、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所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就误认为这里就是当年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B苏东坡在黄州赤鼻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后人把赤鼻矶称为文赤壁,因为人们明白它的地理位置与史书所载“曹公舟船败走处”不符。C由于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器物被发掘出来,且元和郡县图志与荆州记都记载赤壁在“蒲圻县西”,因此,人均认可“蒲圻”说。D真正的古战场赤壁究竟在哪里?虽然众说纷纭,但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湖北黄冈赤鼻矶,另一观点认为在湖北蒲圻县西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荆州记记载,蒲圻赤壁曾发掘了吕蒙的墓,吕蒙身形高大,而墓中的骷髅非常大,故断定此即

7、吕蒙。这成为推断蒲圻为古战场的一个理由。B南宋诗人谢枋得乘船过蒲圻,见石崖刻有“赤壁”二字,又经过对当地百姓的询问,并得到些断枪折戟,所以认定这即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C元和郡县图志认为赤壁山北岸就是乌林;而乌林曾出土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与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的瓦砚等,是古战场最有力的证据。D本文作者持赤壁古战场在湖北蒲圻西北的观点,他认为不仅有史书的记载作为证据,而且近些年发掘出来的大批的古战场遗物是更为有力的明证。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8、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

9、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

10、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文:文字B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5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孰能讥之乎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B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夫人之相与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举匏樽以相属D不出,火且尽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B二段主要写后洞,着力突出其“窈然”,洞之险、深、寒,都与“窈然”有关,既为下文写半途

11、退出作铺垫,也表达了“其见愈奇”的欣喜之情。C三段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突出做事首先要有“志”, 如果有“力”而无“志”,最终未达目的,自己既被人讥笑,也会悔恨。D本文是一篇游记,但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则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词,完成89题。 饮酒(其十四)陶渊明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12、。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注】班荆:班,摊开;荆,荆条,班荆即铺荆于地。悠悠:指一般趋名逐利之徒。8诗中是怎样描写朋友们的醉态的?这样叙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_9“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中的“深味”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诗经氓)(2)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3、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13、)小题。(25分)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沈从文独自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然后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单衣。所幸图书馆里有

14、火烤,有水喝,使他得以坚持下去。逢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里读随身带的史记。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后,他搬到靠近北京大学的银闸胡同公寓。新住处是由原先一个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房间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沈从文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这时,正值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向一切人开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几倍。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尽管有了听课的自由和权利,沈从文仍想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