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0462513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人力资源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 亓岩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一、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城镇化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的日益加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各类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如何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环节中完善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摆放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一条富有启发意义的道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强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当前就社会治理而言,社

2、会是全体人民的社会,因而,社会治理也必须让全体人民参与其中,并享受社会治理所带来成果,而这也正是共建共享的本质要求。首先,就共建而言,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一再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纳入“共建”的内容,也就是要求全体人民、全体劳动者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其次,就共享而言,共享与共建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体两面,它要求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随着当前地区、城乡间的不平衡的加剧,共享理念就是要克服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着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简言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它是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本质要求。 2.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迫切需求 社会处于不断地发展中,因而以社会为治理对象的社会治理格局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治理内容与治理方式。换句话说,创新是社会治理格局永葆活力的必然机制,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是新时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镇化率的上升,我国正逐步实现从农村社会为主导城市社会为主的巨变,利益诉求也更为多元化,作为利益诉求方的人民大众很难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在社会治理中进行有效的创新是提升社会治理效

4、能的关键所在,对此,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又做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将全民共建共享纳入到了社会治理格局之中,作为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具体途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去全体人民都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进程之中,并享受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这迎合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迫切需求。 3.深化社会治理改革的时代使命 社会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完善的社会治理格局应该包括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及法治保障等多项内容。就我国当前的社会治理现状而言,党和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社会大众的参与与法制建设明显乏力,因此,社会治理改革势在必行,而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则是深化社会治理改革的时代

5、使命。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突破了党和政府对社会治理的绝对垄断地位,将全体人民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对象。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全体民众作为治理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而他们自身对社会治理中的利益诉求、问题化解存在着先天的优势,因而,处理效果也就更佳,社会治理水平大大提升。 二、当前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困境 1.遵循传统治理法则,社会治理理念陈旧 我国当前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而言,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存在着陈旧老化的弊端,因而,在治理法则的选择上也脱离了时代的需求。首先,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明确了社会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与职能,但

6、当前各级政府在具体工作中的转变却较为滞后,不少政府仍然将“管”字作为社会治理的唯一途径。其次,在具体的社会治理中,政府虽然认知到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但并未能将其视作社会治理环节中的平等对象。这种忽视平等与合作的社会治理理念,对于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活动都是极为不利的,因而,也就不利于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这些都是其社会治理理念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2.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主体单一 新时期的社会治理需要综合发挥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作用,其中,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共同组成部分,却缺一不可。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

7、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社会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从而达到善治的社会格局。然而,在具体的社会治理实践中,社会治理主体单一,政府完全主导社会治理工作确实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然而,当前的社会治理中,公众却存在着参与度不足,参与路径少以及参与缺乏制度保障等多项问题,这对于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与完善都是极为不利的。 3.民众参与治理乏力,社会保障机制欠缺 在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全体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所在。就当前的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情况而言,参与度不够是显而易见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它主要表现在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

8、利益保护机制不全面等。当前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如群体性事件等,大都是由于群众的合法权益都不到切实保护所引起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现行的利益保护机制不全面,存在漏洞,为不法人员钻空子提供了机会。 4.未能紧扣时代潮流,社会治理方式落后 社会治理方式是社会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就当前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而言,治理方式上存在着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治理方式不够法治化、精细化等方面。当前,受限于传统的治理思维,我国社会治理内容在严谨、理性以及体系化上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导致了社会主体各自的治理任务不明确,政府处于社会治理中的强势地位,必然会过多地承担

9、社会治理的责任,从而制约了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治理效能的发挥。 三、完善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策略研究 1.确立以全民共建共享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新理念 治理理念的创新是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前提和基础,陈旧的治理理念不仅不适合时代的需求,而且对社会治理效能的发挥也是一种制约。政府作为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力量,在治理理念中存在着重管轻治、忽视社会公众的社会治理地位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缺乏人性化都多种弊端,这些弊端是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归根到底就是由于政府未能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因此,完善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首要策略便是确立以全民共

10、建共享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新理念。首先,就全民而言,政府要突破以往社会治理中“管”与“被管”的二元认知,将人民群众视作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对象,严格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社会治理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质的飞跃。其次,就共建而言,它指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认知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主体地位,还要在实践中践行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主体地位。它需要政府逐步改变对自身的认知,实现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身份转变,与此同时,政府还需精兵简政,将不属于行政职能范畴的内容转移给社会领域,比如推进政府行业管理向具有资质条件的社会组织转移。最后,就共享而言,它要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让全体

11、人民共同享有社会治理的效能,使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结果惠及到每一个人,这就需要政府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多余人民群众展开协商对话,通过新型的处理方式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拓展社会治理主体,发挥社会组织治理效能 全民共建共享的本质含义就是将全民拓展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型治理模式。换句话说,能否拓展社会治理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治理效能是衡量党和政府社会治理能的重要标准之一。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社会治理主体的拓展工作:第一,充分发挥好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治理作用。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中的重要成员,不仅是社

12、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稳定的主体之一,不仅如此,相比于政府而言,企事业单位在技术、资源以及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政府需要积极调动企事业单位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性,从而使其为公共安全的维护发挥更大的效用。第二,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作用。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助党委、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力量,并且社会组织相比于政府而言,在社会生活事务的处理上更具专业性,也更容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因此,政府要主动从一些社会事务中脱身,并积极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矛盾调整、青年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好基层自治的社会治理作用。基层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我

13、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当前的基层民主自治中,群众的自治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甚至有沦为行政机构附庸的风险。因此,政府要引导基层群众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决策等内容,提升基层自治的效用。 3.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社会治理新格局 制度建设是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的重点,也是夯实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然途径。只有在制度建设日益完备的情形下,人民群众才有可能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进程之中,也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共建共享的构建目标。就当前制度建设的情形而言,利益表达、协调、维护机制的欠缺是影响社会治理格局的重点,因此,政府需要从这三点出发,做好相应的工作:第一,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政府

14、需要完善行政复议、仲裁以及诉讼等法定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等团体的利益表达功能。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在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开展阳光信访活动,将网络信访打造成群众信访的主要渠道。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构建群众参政议政的新平台,为群众介入社会治理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出现利益纠风,因此,政府需要构建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与利益攸关方的协商来统筹好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的关系,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一切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尽可能减少因决策不当而带来的社会矛盾。第三,健全利益保护机制。群众切身利益如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得不

15、到有效保障是引发社会矛盾,制约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还需要树立以惠及更多百姓为核心的改革理念,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仅如此,它还要发挥好司法救济功能,严厉打击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等过程中损害群众合法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4.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做好精细化与信息化 社会治理方法必须与社会发展现状先适应,体现时代要求,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取得相应的治理效果。因此,社会治理主体必须从当前社会治理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治理方法与时代相脱节的现象出发,通过相应的创新工作来提升社会治理方法的效能。在社会治理方法创新的环节中,有两点内容作为重要:精细化与信息化。首先,就精细化而言,它指

16、社会治理主体尤其是政府在社会治理环节中对传统治理方法中注重直觉与感性思维的特征做出积极的调整,从而有效地培育一种以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注重细节为特征的新型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能够杜绝因缺乏实证而导致的社会治理水平低下的现象,并通过对社会事务的分类与分别处理,提供各社会主体如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等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能力,最终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其次,就信息化而言,它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它指社会治理主体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形出发,在治理过程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的现象。所谓信息化,它需要政府将社会治理中所有现象用信息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数据的收集、筛选、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