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592353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发展西北的经济建设,支持抗日战争。西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开发。本文主要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分析其经济开发的原因、概述经济的发展,提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移民及其对西北的影响,最后小结西北经济开发的成就、得失和借鉴。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开发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受到的冲击,所做出的反应和努力,在这一时期演变为一场空前壮烈的民族抗战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长期以来,抗日战争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都成为史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在研究的地缘上也多设定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近代以来,中国西部地区曾经历过数次“开

2、发”热潮,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当数抗日战争时期的西部开发, 本文试图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以期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西北地区的发展。一、抗日战争时期开发西北经济的历史原因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又掀高潮,近代工业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西北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抗战前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矿产丰富,工业落后。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水利资源丰富。工业以面粉加工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火柴制造业为主。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开发中起了积极作用第二, 国民政府关

3、于建立战略后方的构想以及日军的步步进逼,使西北开发具有了政治前提和战略意义。全面抗战爆发后,大西北立刻变成全国抗战赖以依托的大后方基地。1939 年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认为今长江南北各省既多数沦为战区,西南西北则为今后长期抗战之后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等地沦陷,西南地区通往国外的陆路通道被阻,西北地区因仍可与苏联进行陆路交通,其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经济重心集中在沿海沿江一带,西北地区经济极为落后。国民政府把西北地区作为抗战建国的后方根据地后,对开发西北实行政策倾斜,加大了资金投入。第三,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工厂内迁、技术力量和资金的西移,为

4、西部开发提供了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国民政府按战时需要,调整全国经济结构,将沿海主要工业内迁,为陕西乃至西北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沦陷区撤退到西北地区的技师及技术工人,内迁企业的技术人员,成为开发西北的技术骨干人才。同时从沦陷区流入西北地区的闲散资金,积少成多,也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第四,抗战时期紧张的供需关系为西北地区的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西北地区战前工业基础薄弱,产品质次量少,在全国市场所占比重很低。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一方面由于沦陷区工业遭到严重破坏,腾出了后方的商品市场西北地区,使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军事需求和百姓日常需要加大了供需矛盾,扩大了内需市场,西北工业品

5、市场供不应求。没有竞争压力,为西北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和大好时机。二、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各方面的开发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搞好经济建设,支持抗日战争。而经济建设总的知道思想和目的是:努力发展生产,克服财政经济困难,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切经济建设工作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力争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西北的财政问题,就是要解决“几万军队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费和事业费的供给问题,也就是抗日经费的供给问题”。 经济建设的任务是爱惜民力,积蓄力量,培养财源,保障供给,支持长期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概括起来

6、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减租减息、举办农业贷款。抗战时期减租减息倡导于1937 年,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彻底实施。随着抗战进入最困难阶段,为调动广大农民参加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1942 年1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积极性;又必须保障地主、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决定为减租减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为了保证开垦荒地、推广植棉、兴修水利等政策的贯彻落实,边区政府决定举办农贷。为了发放农贷,边区政府组成了农贷管理机构和发放机构,并制定了农贷发放的措施和办法。

7、,农贷起到了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2、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推广植棉。如果土地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对发展边区的农业生产意义十分重大。为了鼓励移民和边区群众开荒,政府规定公荒谁开归谁所有,3 年免收公粮;私荒如果地主不开,农民可以自由开垦,并免交3年地租,3 年后依照租佃条例交租,地主不得任意收回土地。对移民、难民垦荒而无力购买耕牛、农具、籽种的,由政府给予农贷帮助。因此,抗战期间,边区的耕地面积得到了大幅度增长。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外面的棉纱、棉花和布匹进不来,这就要求边区的棉纱、棉花等必须自给。因此,提倡和扩大植棉成为边区一项重要的农业政策。3、兴修农田水利、提高农业

8、生产技术。边区处于西北干旱地区,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之称,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性很大。为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边区利用小河、小溪、地下水、山洪等发展农田水利。农牧业科学试验后的优良品种在边区的一部分地区得到推广。边区耕作方法上进行的改良主要包括耕地、施肥、除草等方面。运用改良耕作方法后每垧耕地产量是运用原耕作方法收获量的3 倍,可见,改良耕作方法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总之,抗战时期,边区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效。当然,仅仅抓农业还不够,为了解决军需民用,支持长期抗战,边区政府还积极创办工业。1937年10月,边区政府成立了经济委员会,决定有关投资、生产计划、制

9、定章程等工作。边区政府明确提出:根据边区的经济基础和客观需要,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普遍发展公营私营工业、手工业与交通事业,以繁荣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团结广大群众抗战。1940年,党中央提出:“几种领导,分散经营”与发展轻工业为主的方针。1941年中央和边区政府又制定了若干具体的工业政策,规定奖励并保护边区外实业家来投资,发展各种私营工业;帮助发展家庭工业和生产合作社;政府办理和供给有倡导作用的工业,解决抗战与民生的需要;组织机关和不对发展工业,保障工业品的自给。鼓励与帮助民营工业是边区工业发展的一个特点。生产合作社和家庭纺织业,主要是解决人民的需要,是公营工业的助手。为了扶助其发展,贸易机

10、关适当调剂花纱布的供销,掌握产品价格。在经营方式上采取了“工厂织布,农妇纺纱”、“放花入股”、“自纺代织”等形式,使工厂与合作社生产和家庭纺织业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解决供产销的困难,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边区政府还奖励实业投资,保护私人资本,保护一切正当的似有财产。在劳动政策上,规定要改良工人的生活,但加薪减时不能太多;劳资双方订立契约后,工人要遵守劳动纪律,努力生产,使资本家有利可图;政府给予贷款投资,订货收购产品,工业机关及公营工厂排除技术人员,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帮助私营工业的发展。由于方针政策的正确和措施的得力,边区的工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减少了对外地的依赖

11、性,生活必需的工业品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与此同时,为了活跃经济,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流通环节十分重视,制定了一整套商贸政策:对外管理,对内自由,调剂物资,调节物价;逐步建立公营商业,发展合作商业,保护私营商业。边区商业的发展对于打破经济封锁、稳定金融、平抑物价、反正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保障供应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三、值得一提的移民(人口西迁)九一八事变后, 撤退关内的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陕、甘剿共, 大量的东北军家属、青年学生和部分难民随东北军进入陕、甘。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的全面侵华战争, 国民政府为保存抗战力量, 建设抗战大后

12、方,依据蒋介石“以川黔陕为中心, 甘滇为后方”的对日整体战略部署,国民政府机关、部分高校、军工和重点民用企业开始有组织地西撤, 大量的私营工商企业、难民也自动西撤, 这种大规模撤退持续到1940 年前后。在此以后, 仍有难民不断流入,还有许多有志青年从敌战区投奔抗日后方。抗战时向西北移民涉及的范围、规模都较大。其次, 抗战时向西北移民的层次也较高, 尤其是知识阶层在移民中占据极重要地位, 这是前所未有的。抗战时期的西北移民活动,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大量流入的各类科技人员和工商界人士, 为西北地区的科技文化事业、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对西北地区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13、由于各类人才的西迁, 加之高等教育的带动,初、中等教育也发展较快。抗战时西北的科技事业发展是空前的, 这也与大量西迁的科技人才关系密切。人才流入和科教事业的进步, 也为西北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如在甘肃各项建设中, 高级及中级技术人员, 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外省来的。在抗战时西北的交通、工商等行业的发展中,外来人才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抗战时期的移民对西北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尤其在促进西北地区社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资本之上, 而且还建立在劳动者素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能力之上。正是抗战时的特殊历史条件, 使得西北有了这样一次人才聚集的机遇,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北

14、建设的人才需要, 使得西北地区经济虽在极其艰难的战时条件下, 也取得了近代时期前所未有的成就。四、小结西北经济开发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开发取得了巨大成绩,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战,而且在西北地区首次形成了基本工业格局,对以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历史启示。概括起来,西北经济开发主要有以下成就:一、国家危急,战略后方开发的战略目的是出于对国防的建设和加强,给予全面抗战有力的支撑和依托。西北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凸显。七七事变后几个月,华北华东大片领土落于敌手,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从此西北与西南一起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和长期战争的战略支撑点

15、。二、战火之中,保存实力工内迁的工厂在原有基础上落脚西北,继续发展并带动西北的工业体系形成,保障生产,供给抗战。整个抗战时期由于东部人口的大量迁入西部地区,使得后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在抗战时期的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有生力量也得以保存和发展。在抗战过程中,中共依据陕北地区的有利地势,成功地抵制了日军的扫荡,开辟了敌后根据地,就地取材,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抗战中的军需来源,坚持抗战直至胜利。三、全民团结,守边抗敌。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地方势力盘据滋长,但面对民族救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对外的主张也渐趋一致。西北民族复杂,由于历史和宗教等原因,各族之间互相敌视,甚至仇杀,隔阂很深。然而日军

16、的炮火和惨无人道的杀戮,震惊了西北人民,各族人民的在爱国旗帜下凝聚。另外,在抗战期间, 由于日军对东南沿海的控制,海上接受外援物资的通道被堵塞,西南西北边陲就成为获得国际援助的主要通道。四、延安精神,精神财富。西北的经济建设,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即首先是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培养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它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的革命传统。尤其是边区的干部养成了无私忘我的工作习惯和勤政廉洁的作风,博得了人民的信任。更是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政治强,懂业务的经济建设的领导干部和人才,他们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业。再次是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可为当今西部大开发借鉴参考。毋庸置疑,西北地区能够有力的支持抗战,是因为开发建设促进了西北地区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各民族获得共同发展、地区的经济承载能力得到提升;而开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