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高考《数列》复习与训练方法介绍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582321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管理高考《数列》复习与训练方法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管理高考《数列》复习与训练方法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管理高考《数列》复习与训练方法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管理高考《数列》复习与训练方法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管理高考《数列》复习与训练方法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管理高考《数列》复习与训练方法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管理高考《数列》复习与训练方法介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n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n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n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数列复习与训练新方案尝试宋旭大家知道,在课本的数列一章中,首先介绍了数列的有关概念与表示方法,接着介绍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最后介绍了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教材内容比较少,而且很简单但是,高考对于这一章的考查既全面,也有一定的深度,基本上已列为选拔优秀学生的重点的考点因此合理组织好这一章的高考复习成为考生数学能不能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去,我们往往是利用别人已编好的资料按部就班地

2、组织复习,等这一章复习完了的时候,学生们反应数列的题目还是不会做,说心里总是没有底儿,可见收获是甚微的原因是这些资料上的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对本章的复习方法我们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反应还不错下面将我们对数列这一章的复习与训练方法做一介绍,以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可以多倡导学生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必须对教材的重点内容有所提升;在训练上必须做到有条不紊,对各类题型必须网络到边到角;加强对热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突出数列这一章中的重要思想方法的讲解与训练的力度那么,如何合理对这一章的复习进行规划与实施呢?针对上面的指导思想,我们将这一章的复习划

3、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用类比法归纳数列的基础知识回顾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可以看出,将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改为“比(商)”、“公差”改为“公比”即得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就是通过类比可以看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2004年北京高考试题就出了一道“等和数列”的题目,那么,什么是等和数列,就只需将“等差数列”中定义中的“差”字改为“和”字即可要有效地把握好这一章的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去完善知识体系老师可以指出,将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比就可以得出等比数列的相应知识,好比写对联,只要将“差”改为“商”,将“和”改为积,将“算术平均值”改为“几何平均值”,等等,即可给

4、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本章知识的内涵可以让总结得全面具体又突出了重点的学生在班上交流,给学生一个自学为主同时能展示与提升自己的机会与空间下面,列举一位总结得比较好的学生的归纳成果: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比较一览表等 差 数 列等 比 数 列定 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公差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公比 递推关系 () () () () () ()通项公式 () () ()()求和公式 () ()()求积公式 () ()

5、(,)主要性质若p+q=s+r, p、q、s、rN*,则.对任意c0,c1,为等比数列.若、分别为两等差数列,则为等差数列.数列为等差数列.若为正项等差自然数列,则为等差数列.为等差数列.,n2m,m、n.若则.若p+q=s+r, p、q、s、rN*,则.对任意c0,c1, 若an恒大于0,则为等差数列.若、为两等比数列,则为等比数列.若an恒大于0,则数列为等比数列.若为正项等差自然数列,则为等比数列.为等比数列.,n2m,m、n,.若则.此外,还要了解一些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中的重要结论,这些结论之间不具有对偶关系:重要结论等 差 数 列等 比 数 列若p、q,且,则.若且,则 p、q. =

6、.若|q|1,则.通过相互展示,学生会顺理成章地掌握好本章的基础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扩展知识的欲望第二部分 用练习法巩固数列的基础知识教师通过精选题目制成试卷,限时完成两套小卷下面的两套小卷是我们为巩固上面的内容而设计的。两套试卷分别限时60分钟,满分都为100分训练时,既要讲速度,又要讲质量,老师注意那些完成得快而好的学生,在讲试卷评讲课时,让这些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的解法,是不是用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或重要结论使得解题更趋于简捷,这样就可起到进一步项固本章的双基的作用:第三部分 用“模式化”方法抓好两个专题的复习无论是从本章的知识结构还是从高考的命题规律来看,数列问题

7、的研究通常离不开对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研究,所以我们把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与前n项和的研究列为本章的两个热点专题教师仍只是起导学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整理出求通项公式的方法与求前n项和的方法“归纳-猜想-证明”是解决这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除此之外,还要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的数列类型,如何选择最快捷的方法来求这个数列的通项或前n项的和?由此要求学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专题总结让学生领会到“模式分析”、“层次解决”是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倡学生将“模型”与“方法”对应起来,以便在高考中能快速而又准确地解决好数列问题教师筛选出学生中较好的归纳总结:求数列an通项公式的方法1=+型累加法:

8、=()+()+()+ =+例1.已知数列满足=1,=+(nN+),求.解 =+ =+1 =1 =1 (nN+)3=p+q 型(p、q为常数)方法:(1)+=, 再根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求. (2)= 再用累加法求. (3)=+,先用累加法求再求.例3.已知的首项=a(a为常数),=2+1(nN+,n2),求.解 设=2(),则=1+1=2(+1)为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1=(a+1)=(a+1)12型累乘法:=例2.已知数列满足(nN+),=1,求.解 = =(n1)(n2)11=(n1)! =(n1)! (nN+)4=p+型(p为常数) 方法:变形得=+,则可用累加法求出,由此求.例4.已知

9、满足=2,=2+.求.解 =+1为等差数列.=n5= pq 型(p、q为常数)特征根法:(1)时,=+(2)时,=(+n)例5.数列中,=2,=3,且2=+(nN+,n2),求.解 =2 =(+n)=+n 7“已知,求”型方法:=(注意是否符合)例6.设为的前n项和,=(1),求(nN+)解 =(1) (nN+)当n=1时,=(1)=3当n2时,=(1)(1)=3 =(nN+)6= 型(A、B、C、D为常数)特征根法:=(1)时,=C(2)时, =例6. 已知=1,=(nN+),求.解 = =+C =1,=,代入,得C= 为首项为1,d=的等差数列.= =(nN+)8“已知,的关系,求”型方法

10、:构造与转化的方法.例8. 已知的前n项和为,且+2()=0(n2),=,求.解 依题意,得+2=0=2=+2(n)=2n= ,=-=2=()=教师对以上总结在班上给予表扬并加以点评同时为了巩固求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的方法,教师还应配备相应的训练题,通过这些训练题进一步加深与完善求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方法:此方法是针对数列的其中几项符号与另外的项不同,而求各项绝对值的和的问题,主要是要分段求.此种方法是针对无法求出通项或无法根据通项求出各项之和的数列,先用不完全归纳法猜出的表达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之.例:已知等比数列中,=64,q=,设=log2,求数列|的前n项和.解:= log2=(1

11、)当7时,0此时,=+(2)当7时,0此时,=+42(8)+(7)= +42(8)例:求和=+解:,观察得:=(待定系数法)证明:(1)当=1时,=1= =1时成立. (2)假设当=k时,= 则=k+1时,=+ =+ = =k+1时,成立.由(1)、(2)知,对一切nN*,=.通过集中整顿,实现软弱涣散支部班子配齐配强、能组织带领党员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不断扩大,各项工作制度得到完善和落实;基层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

12、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