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43940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启示【摘 要】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中国体育教育近代化的过程。探寻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从而把握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总体历程,也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北洋政府学校 体育教育 发展演变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学校体育教育 (一)壬子癸丑学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9 月,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军国民教育方针。这里的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按照蔡元培的说法“六艺之射御,军国民主义也。 ”以教育界之言三育者衡之,军国民主义

2、为体育。所以,当军国民主义的氛围很浓,且贯穿于学校体育之中。 在这一教育宗旨指导下,1912 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子学制。1913 年,在壬子学制的基础上补充了十二条内容,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终止于 1922 年,其间经历了袁世凯复辟,使该学制一度中断。但总体而言,壬子癸丑学制在 1922 年新学制没有颁2布之前仍占主导地位。这一学制体系之下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重军国民教育的特点。 这一学制对各阶段学校体育教育宗旨有着不同的规定,主要是强健体魄、注意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等。例如“中学校令”中规定:“体育要旨在使身心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 ” 在课

3、程安排上,初小七门课,其中一门体操课为体育课。初小“宜授适宜之游戏,渐及普通体操。 ”高小“宜授普通体操,加时令游戏”中学开设课程十三门,包括体操课一门。男生每周三小时,女生每周两小时。 “体操分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两种,兵式体操尤宜注意” 。女子中学免课兵式体操。师范学校男师预科三年及本科一年各学年每周四小时,女师前三学年每周三小时,第四年每周两小时。“体操宜受以普通体操,游戏及兵式体操” 。 壬子癸丑学制主要模仿日本学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当时由蔡元培任教育总长,负责新学制的制定。而这一学制的内容主要沿袭了清末的兵式体操,创新较少,教育方针上明显的带有资产阶级色

4、彩,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袁世凯的复古教育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冲击 1913 年 6 月,袁世凯发布 尊孔令 ,恢复学校祀孔典礼。1914 年,通过祀孔案下令全国恢复祀孔典礼。1915 年 2 月,颁布特定教育纲要 ,命令:“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致其用。 ”1915 年,袁世凯完全推翻了民3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教育宗旨,以总统的名义颁布颁定教育要旨 ,重新提出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教育要旨。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这一宗旨也是军国民教育的继续。其中正对爱国、尚武,北洋政府提出“无民不兵,无兵非民”的口号,也就是进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教

5、育。其目的就是“戒贪争” 、 “戒躁进” ,想从控制学生入手,不准人民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以培养出忠于袁世凯的士兵和顺民,为其复辟活动服务。所以,这与民国政府所实行的军国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带有明显的落后性。 1915 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做出了一个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的决议,建议政府实行。将军国民教育实施办法分为教授、训练两个部分。主要内容有:“小学校学生,宜注重作战之游戏” 。“师范学校,及各中等学校之体操学科时间内,宜于最后学年加授军事学大要。此项教本,由教育部会商陆军部规定颁布之。 ”“中等学校以上兵式枪操,最后学年,宜实行射击。其实施办法由教育部会商陆军部规定颁布之。 ”等从这

6、些条文可以看出,此教育法案带有浓厚的军国民色彩。而且在当时复古的封建教育思想泛滥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也出现了倒退,主要以“国粹体育”和“静坐法”为代表。中华武术被称为“国粹体育” 。当时安福系小军阀马良编了一套技击术,配以拍节,称其为“我国之国粹” ,并要求把此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受到军阀和国粹派教育家的支持。武术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锻炼身体、防身自卫等重要作用。但4是将其用来宣扬”复古” ,与时代发展相背离肯定是不妥的。所以这一思想遭到了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人士的批判。另外,1914 年出现了一套被称为“静坐法”的修炼术在当时风行一时,有的学校已将其纳入教学课程中。这种带有传统

7、文化特征的修炼术不失为有益的健身方法,但在当时“尊孔复古” 、 “保存国粹”的背景之下,它更多的被一些用心险恶的人所利用,为其反对新文化,固守旧文化的封建势力服务,阻碍了近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三)壬子癸丑学下制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1913 年颁行的壬子癸丑学制由于袁世凯的复辟而终止。随着袁世凯政府的倒台,后继的北洋政府又重新启用了民国初年实行的教育方针。1916 年,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长的范源濂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 。教育部通令各省区撤销 1915年袁世凯颁行的教育纲要 。10 月,教育部又修正了一些有关的政策、法令。至此,北洋政府基本上恢复了壬子癸丑学制指定的教育政

8、策和教育制度,体育教育也步入正轨。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主要是美国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影响甚大。学校体育教育方面,主要是基于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美国自然主义体育学说,是由基督教青年会传入的。自然主义体育学派提出“体育即生活”的口号,强调体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体育要适应儿童的兴趣。培养“民主” 、 “自由”思想和适应“个性发展” 。在体育手段方面,采用跑、跳等自然活动方式,反对非自然的、人工5的、呆板的体操。在体育教育方法上,主张儿童自己去学习体会,教师只从旁引导。因此,以实用主义教育观为基础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方法,带来了较系统的体育理论与

9、方法,强调了体育的教育意义。它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待体育,给当时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这一理论打着“反对专制主义”的旗号,因而不但得到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而且还受到资产阶级的普遍欢迎。所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体系下的自然主义体育学说被中国教育界所采纳,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当时西方的一些诸如篮球、排球、网球、田径等项目已在学校间普遍开展,但是仅限于课外活动,由于这时的学制仍然规定体操课为学校体育的规定课程,所以造成了课内以兵操为主,课外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的课程“双轨制”现象,而应蕴而生的新学制必然解决这一问题。 二、壬戌学制下的学校体育教育

10、(一)壬戌学制 1918 年欧战结束,积极推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很多人意识到军国民教育是帝国主义侵略工具,应该废止。而且经过战争,许多人认为世界已经和平,不需要军国民民主义了,取而代之的便是盛行的实用主义理论下的自然主义体育学说。1922 年,北洋政府颁行的壬戌学制,主要是受美国实用主义的影响,模仿美国的6“六三三学制” 。这一学制明确提出了体育课程的目标:“顺应儿童爱好活动本性” , “发展个人之本性及人格” 。壬戌学制和次年公布在教育杂志上的课程标准纲要 ,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并扩大了它的内容;规定初中、高中分别加授卫生和生理。体操课也改称体育课。纲要规定:学校体育课

11、占总课时的 10%;初中体育课为十六学分,其中包括健身法、卫生法。 体育课以田径、球类、游戏、体操为主要教材,取代了以前兵式体操为主的单一教学内容。这样,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较全面的锻炼,也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使学习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学习生理、卫生的知识结合起来,极大的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校体育教育走上了科学化的方向。在教学方法方面,开始在体育课中推行“三段教学法” ,就是把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运动、主动运动和整理运动三个阶段,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学制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过去体育课双轨制现象,比起以前只注重军事训练的军国民主义教育,进步

12、很大,也顺应了国际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二)壬戌学制下的体育教育的发展 新学制消除了以前体育课“双轨制”的现象,使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以田径、球类、游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为主,极大的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身体。学校之间的体育比赛也日渐增多,如北平的五大学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上海南京间的江南大学体育联合会、华中体育7联合会都定期举行田径、球类各项比赛。新学制实施,学校体育教育另一显著的发展就是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人才。这一时期体育师范教育与专业体育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更加偏重于体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近代体育师范教育是在清末兴办新学的浪潮下产生的。

13、至辛亥革命前后,体育师范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初具规模,但整体质量不高,多中专或专科的私立和教会学校。壬戌学制颁行后,师范教育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等师范教育四年制体育系的出现。从 1923 年开始,许多高等师范学校开始设立四年制体育系。例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 1916 年设立体育专修科,1923 年改为四年制的体育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 1917 年设立体育专修科,1923 年改为四年制的体育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24 年开办四年制体育系。东吴大学 1924 年创办二年制体育专修科,1926 年设四年制体育系。金陵女子大学于 1925 年开办四年制体育系等。四年制体育系的开设,改变了以前

14、体育师范教育质量普遍不高的弊端。以前的体育师范和专门学校一般教育年限都是两年,少数三年,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使其毕业后运用于教学的能力有限。四年制的体育系对入学考试要求较为严格,课程设置更全面。以 1921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例,当时开设了伦理、教育心理、应用解剖学、体育史、国文、国语、 英文、生理史、军事学、乐歌、兵式操、兵式训练、舞蹈、竞技游戏、拳术、体操术。 8三、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历史地位及经验启示 (一)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本国实际,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制度建设。从北洋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来看,教育理念和制度建设决不能落后于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发展。

15、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可以促进体育学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制度层面得以更新,而落后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必然阻碍体育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学校双轨制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吸收和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不能盲从,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引进之后能够促进本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所以,今天的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要注意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和制度建设的创新,实施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更有利于我国青少年成长和的体育教育制度。 (二)抓好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抓好体育师范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体育师范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担任一线教员是学校体

16、育制度实施的关键环节。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师资,才能提高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使相关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执教得以实现。由于政府前期没有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使体育教师非常缺乏,偏远地区甚至没有体育教师。专门的体育学校大多以私立为主,教学质量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直到新学制颁布以后,才出现教学质量较高的四年制高等师范体育系。由9于数量有限,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三)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对其资金的扶持。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学校体育教育开始,所以政府要在财政上扶持学校体育教育。比如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学校体育的财政预算等。而这一时期,国家正处于频繁的战乱,所以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支持体育教育了,所以体育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由教育经费不足引起的。例如偏远地区的体育课“往往视之具文” ,有的学校教育器材严重缺乏,体育师范教育无法重视等等。 (四)学校要重视体育课。体育的功能不仅在于锻炼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