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318368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UN WEN TIAN DI 群文天地 2011 年第 10 期 一、 解构的本源 上世纪末以来, 以德里达解构理论为代表的后结 构主义理论从东方人的角度第一次空前彻底地清理 了西方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各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全 方位地拆解了西方传统的文化思想,彻底摧毁了旧 的文化系统, 将西方文化导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即后现代主义时代。 “解构”(deconstruction ) , 原本是 德里达用来消解传统哲学,即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技 巧或方法。 德里达最初是从美国建筑师彼得? 艾森曼 关于建筑的文本中接触到 “解构” 一词的, “解构” 是指 对从属于建筑的一切内在目的和外在价值标准进行 提

2、问, 把建筑放入其他写作空间 (如电影摄影、 文字 叙述等) 相关的联系中来建设, 以与传统的风格、 倾 向和价值相背离或抵抗。德里达对建筑的 “解构” 进 行了一系列的演绎、 置换和运用, 在他这里, “解构是 阅读与写作的一种形式或表现。” 即解构式阅读和解 构式书写。解构式阅读摆脱了传统的 “单义性阅读” , 它对词进行多义性阐释, 从原文本中心意义或显著标 记中读出 “异义” 、 读出 “反义” 。正如德里达所言: “每 一个解构的阅读都呼唤着存在于这些多样性的 标记 中的别样的 标记 ” 。解构式阅读是对文本进 行随意拆解、 分化、 释义和重组的游戏活动。解构式 书写是德里达常用的怪

3、异的写作方法, 他或者把几种 规范或几种写作拼装一起(如 丧钟 和 明信片 的写 作方法), 或是沿袭尼采惯用的隐喻和嘲讽的口吻, 或 是使用古怪甚至生造的词, 或者写出一词后再擦掉 它, 把书写变成了重新拼接、 转换符号和制造痕迹的 自由嬉戏。德里达从语言入手, 通过解构式阅读和解 构式书写, 批判了 “语音中心论” ,解构了所指的确定 性, 消除了结构及其中心, 改变了西方哲学几千年来 根深蒂固的观念。指出:语言并不是能指与所指 的对应的意义分明的结构,词义是变化不定的, 词语只是一种印迹, 只是 “延异” : 差异与变化的无限 推延的过程。 没有固定的到场, 没有确定的中心, 没有 不变

4、的永恒。几千年来西方哲学对永恒事物的追求, 以及依靠概念来构筑真理体系, 或者通过词语来表达 真理, 只是一种幻想。 在此, 德里达所说解构虽然超出 了纯粹方法论的意义,但是他把解构解释为思考、 讨 论、 分析和分解, 仍然是停留在表层的意义上。窃以 为,德里达之所以能够对几千年来人们习以为常、 信 以为真的哲学文本进行随意地阐释、分解和拼写, 除 了政治的、 经济的和时代的原因外, 更重要的是根源 于他对哲学权威的质疑。 所以解构的深层含义正是这 种质疑精神。 质疑意为不能确定、 疑惑、 猜测、 不信任、 质问、怀疑等。这种质疑精神首先表现为对权威、 传 统、 共识的讨论、 分析、 解释和背

5、离, 继之表现为反对、 批评、 否定和对抗。而德里达的方法或分析、 讨论、 分 解和破坏, 只是这种质疑精神的外化或外显, 质疑精 神正是解构的本真含义。 二、 解构的后现代哲学特征 解构是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 包括 二十世纪哲学在内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建构的哲 学,即把建立某种普遍的、 明确的、 统一的、 永恒的 理论体系作为哲学的目标。自柏拉图以来的理性哲 学, 都以建构理性的真理体系为己任, 像柏拉图的 “理 念论” 、 笛卡尔的 “我思” 基础上的 “形而上学” 、 莱布尼 茨的 “单子论” 、 斯宾诺莎的 “实体说” 、 黑格尔的 “绝对 理念” 体系等莫不如此。 十九世

6、纪中叶以后, 这种以理 性实体为基础的理性哲学遭到了来自叔本华、 尼采等 非理性主义者的否定,但是他们却在被摧毁的旧理性 哲学的废墟之上建立了以 “意志” 、“绵延” 、“力比多” 、 “存在” 等为基础的非理性哲学大厦。 即使现代反本体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观及文学批评意义 孙伟民 理 论 园 地理 论 园 地 134 群文天地 2011 年第 10 期 QUN WEN TIAN DI 论的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也在以语言、 结 构、 形式、 意义为支点构建科学和哲学的体系。当然, 二千多年来的西方传统哲学中也有解构,也有怀疑、 批判和否定, 但它们的解构是不彻底的。而后现代哲 学的解

7、构则是彻底的,它从根本上消解了主客二分的 思维模式,排除了任何支点和参照点, 如德里达的 “延 异” ,“它不从属, 没有任何支持, 也没有任何深度, 这 一无底的棋盘, 存在就在其上被推入游戏。” 因而也 就不可能有任何建构。它以解构为目的。只是一味 地、 持续不断地否定、 解构、 消解。德里达对隐喻的广 泛运用, 德 曼对寓喻、 换喻的热衷, 布鲁姆对反讽的 情有独钟, 米勒对反复的特殊重视, 都表明解构批评 家通过比喻性语言将作者和读者引到本文的深隐的 另一面, 去揭示那被洞见所蒙蔽的矛盾焦点和习焉不 察的自我否定意义, 从而瓦解原意的向心性, 打破作 品形式的束缚力量, 超越一切逻辑链

8、条的桎梏, 以一 种全新的视界、 一种自由创新的形式, 使本文语言活 泼起来, 达到巴赫金所说的 “狂欢” 境界, 使代表不同 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解读, 真正禀有 “文化相异性” 和 “多音谐调” 的后现代性。解构主义是不断创新的。 在解构主义的拆解中,哲学问题总是在被追问中敞 开, 在 “思” 中被创造出来。任何创新都带有 “诗意” 的 风格, 使人目睹一种与僵化板滞的旧事物截然不同的 全新的境界。因此, 哲学的创新往往给人一种强烈震 撼、一种诗性的透悟感。随着更新的思想的闪现, 原 来哲学新境失去了先锋性, 不再受到青睐, 并在哲学 的创新意识中“成了问题” 。在这个发展的历史维度 上,

9、 哲学不可能是封闭的, 而是永远敞开的, 当一位哲 学家自以为建构了一个体系并形成一个完满的圆圈 时, 永远将会有某种东西伸出或溢出, 永远存在有替 补、 边缘、 空间, 在其中书写着哲学本文, 这个空间构 成了哲学可理解性和可能性的条件。解构主义从来 也不相信本文是一个孤立的世界, 在他们看来, 哲学 本文之外不存在空白的、 未被触及的、 空虚的边缘, 而 存在有另一个本文, 一个不具有当前参照中心的力的 区分的织体。与这种本文间性相联系, 哲人们必得思 考这样一种写作,“它不具在场、 历史、 原因、 始源和目 的, 这种写作绝对地颠覆所有形而上学、 神学、 目的论 和本体论” 。当形而上学

10、、本体神学束缚了现代文化 精神, 而使哲学、 文学、 宗教、 科学追求一种封闭的中 心体系时, 这种颠覆性的 “新写作” 将全面扭转文化的 困境。 这种写作以其自觉的无终极性、 向未来敞开性、 打破体系封闭性的特点, 以其忠实而内在的方式思考 哲学概念的结构化的系谱学, 解拆了哲学与文学的对 立, 成为一种包括哲学在内的无限的、 未分化的众多 本文织体的文学。 三、 解构主义的方法论及文学批评意义 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风靡整个欧美, 到 80 年代, 这一反传统、 反形而上学的激进方法论已经 普遍渗透到当代文学评论和学术思维中。在解构者 眼中, 作品与创作者依附关系被解构, 从而获得完全

11、的独立, 它开始与作者的 “原意” 相游离, 而成为拥有 一套自足符号而又受文化体系的整套符号影响的本 文, 它的阐释意义是多元多维的, 如德 曼所说:“解构 就是在本文内, 借助于本文中的因素就可以测定一个 问题, 并取消本文内做出的断定。” 解构主义在整个 哲学思维上进行本体论革命的同时, 在文学美学界产 生了一场方法论革命, 解除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 传统一元中心论, 消解了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 追求 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 一个绝对正确的标准, 一个一 成不变的等级模式。它的多元性、 无中心、 多维思路 使人们超越了传统的视界, 从更新的角度反观文学和 自身, 从而发现了许多过去难以见

12、到的新问题和新意 义。解构的重要方略是打破二元对立模式, 对在场中 心性进行解拆。因此, 在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上, 以德 里达为首的解构主义, 总是坚持对某一哲学本文的解 读, 就是把该本文当作文学作品, 即当作一种虚构的 修辞构体来读。而对文学作品的充分解读, 却是将作 品看作多种哲学意态, 从众多哲学本文的对立之中抽 取出意义。因此, 消解哲学与文学的区别, 成了解构 活动的重要环节。然而, 德里达这种消解活动, 连海 德格尔在 “思想家” 和诗人、 创新思想家和庸俗作家之 间的区别也加以取消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 使那些对 人类生存处境和精神取向严峻关注的哲学精神和本 真情怀, 幻化成一种

13、普遍未分化的本文世界和削平价 值的语言游戏。 解构主义这种新写作方法其实面临一种双重困 境: 当它忘记哲学甚至以文学取代哲学时, 他的写作 理 论 园 地理 论 园 地 135 QUN WEN TIAN DI 群文天地 2011 年第 10 期 就失去了中心焦点, 而成为一种无统一性可言、 无终 极意义的写作, 一种永远有着 “裂口” 标志的写作。这 样, 自我指涉的矛盾凸现出来, 被压制的不可理解性 作为可理解性的条件得以返回, 德里达最终仍不得不 用形而上学的话语讲述着自己的构想。因为他如果 彻底, 他就必然丧失其理论地基。事实上, 文学批评 越是哲学化, 批评家们越是认识到由现代哲学家

14、(特 别是尼采和海德格尔 ) 提供的重新描述和颠倒之激烈 和彻底, 他的语调就越讥讽化。 文学取代哲学的意图, 实际上是对文学批评附加了浓厚的政治意向。在上 世纪 70 年代美国大学的文学系里,人们都似乎理所 当然地认为, 对文学本文的解构是与对不公正的社会 制度的破坏携手并进的; 解构可以说就是文学学者对 走向激烈社会变化的各种努力的特有贡献。在这个 意义上, 文学取代哲学只不过是 “对一种空无的不断 命名” , 对使先前的洞见成为可能的盲目性和使医治 旧的盲目性成为可能的新的盲目性的不断发现。文 学不再是不安的精神可以得到栖息和鼓舞的地方, 不 再是人类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最深刻本质表现的地

15、 方, 而是成为导致新的永久骚动的刺激。 解构策略是一种思维换型的方法论。德里达推 进了这一场消解中心和终极价值的解构策略运动。 他一方面从方法论上批判了结构主义结构中心论, 另 一方面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 形而上学观, 从而通过解构 “在场” 而颠覆整个形而上 学大厦。他将任何一种依赖于坚定的基础, 高于其他 法则或等级森严的思想体系统统称为“形而上学” 。 他的解构批评的策略可归结为: 展示出本文是如何同 支配它们的逻辑体系相抵牾的。解构论通过抓住 “症 侯性”的问题,即意义的疑难或死结来证实这一点。 本文往往在这类问题中陷入危机, 难以运行, 并矛盾 重重。德里达使用解

16、构、 颠倒、 分延、 播撒、 踪迹、 替补 这些模棱两可的概念的目的在于: 揭露形而上学二元 对立的虚构性,打破语言中心的历史虚假执行语, 以 分延的意义不定取代理解的意义确定性, 以播撒揭穿 本文的裂缝, 并从这一 “裂口” 中得到本文字面上没有 的更多的东西, 以踪迹和替补说明始源的迷失和根本 的空缺。 于是, 德里达放逐了隐遁不彰的 “存在真理” , 解拆了那些从形而上学忘川之中拯救出来的“思” 。 但是这样一来, 德里达势必在冒一种危险, 即对解构 施加同样的解构。因为不管怎样, 德里达都不可能以 极其相同的始源、目的等等来避免继续一种老的谈 话, 因为他已失去了中心主题。德里达不可能自认为 在谈论哲学传统, 他使用的字词中没有一个与该传统 使用的字词处在任何推论性关系之中。于是, 德里达 无疑是在沿着书页 (本文、 语言 ) 边缘滑行, 从而跨出 了书页。同样, 为了不掉进明晰性、 中心性、 层次性的 “形而上学泥淖” , 德里达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以逃逸 形而上学的规范。这种无意义的双关语, 不再按规则 起作用, 使用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