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本](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都学了什么?来看看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
2、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
3、,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第三节 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拉力:吸引人群来
4、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成
5、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 起步 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 (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 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
6、;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
7、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现象 出现阶段 人口流向 结果 郊区城市化 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向郊区 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逆城市化 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 城市向乡镇 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 再城市化 后期复兴阶段 郊区向城市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城市化对地理环
8、境的影响: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
9、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四 、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五、城市环境污染:污染类型 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工业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危害人体
10、健康、污染土壤、破坏水质和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 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 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
11、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社会问题突出 人口过度集中 低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 综合整治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广义农业是对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总称,狭义农业仅指其中的种植业或农作物生产。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 绝对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
12、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不断增强) 区位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3、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4、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 泰国湄南河平原 澳大利亚南部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高
13、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 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于小麦种植和放牧 社会经济条件 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生产状况 农业景观 水田广布 牧场和麦地广阔 农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 大规模家庭农产 产品用途 自给农业 商品农业 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混合农业 5、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举例 自然因素 气候 光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新疆的棉花和水果 热量 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