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大全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41714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年整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年整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年整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年整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大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杀虫剂对害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有触杀、胃毒、熏蒸和内吸等几种,其中内吸性杀虫剂是首先被植株吸收、传导到害虫危害部位,然后通过害虫的取食来毒杀害虫的。因此内吸性杀虫剂与其他类型杀虫剂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对内吸性杀虫剂的特点、主要品种、施药技术作以评述。font= 一、内吸传导性杀虫剂的特点 1、什么是内吸传导性杀虫剂 font= 农药制剂被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传导扩散,或产生更毒的代谢物,传导到植株各部位的药量,足使为害这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而药剂又不妨碍作物的生长发育,这就是农药的内吸作用。具有内吸传导性能的杀虫剂称之为内吸传导性杀虫剂,也称作内吸杀虫剂,如

2、乐果、吡虫啉、杀虫双等。内吸杀虫剂的优点,主要是使用方便,喷洒不一定要求很周到,并可采用处理种子的方式使用,省时又省药。内吸杀虫剂还可用于防治那些藏在荫蔽处为害的害虫,如在叶背面的蚜虫、红蜘蛛等。内吸杀虫剂适用于防治刺吸植物汁液的害虫,因而当蚜虫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吸取植株汁液时,药液就随植株汁液进入害虫体内,从而杀死害虫。从这个角度讲,内吸杀虫剂的作用方式也属胃毒作用。有些药剂仅能渗透到作物表皮而不能在作物体内传导,药剂从叶表面渗进叶片内能杀死叶背面的蚜虫。因药剂不能从这片叶输送到另一片叶中去,对没有着药的这片叶子上害虫就没有效果。药剂的这种作用叫做内渗作用。仅具有内渗作用的药剂,不能当作内吸

3、剂使用,施药时一定要求喷洒周到。2、内吸传导性杀虫剂的特点由于内吸性杀虫剂在植株体内具有内吸传导作用,因此,这类杀虫剂具有与其他杀虫剂不同的特点。具体地说有如下几点: 用途更广泛 内吸性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作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又可进行叶面喷洒。叶面喷洒时不像触杀性杀虫剂那样对均匀度要求过严,一般情况下只要喷洒到位,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较强的选择性 多数内吸性杀虫剂有较强的选择性,一般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有效。喷洒在植物表面后,能迅速被植物吸收到体内;用作种子处理或灌根、涂茎、土壤处理时,传导量大,药效持久,对保护天敌和益虫非常有利。 能有效杀灭隐藏害虫 某些害虫能钻到叶表皮内,

4、或卷叶、钻蛀等,内吸性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不受这些隐藏方式的影响,能将隐藏的害虫有效地杀死。 不受降水的影响 如施药后不久即遇大雨,触杀性杀虫剂易被雨水冲刷流失,既浪费药剂又污染环境;而内吸性杀虫剂由于容易渗透到植物体内,几乎不受雨水冲刷的影响。 省工、省药 有许多内吸杀虫剂的残效期较长,一次施用可维持一个月的杀虫效力,既省工又省药。 但多数内吸性杀虫剂对人畜的毒性很大且有残毒,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如处理对象为食用植物,则必须考虑施药后的安全间隔期和收获产品的农药残毒等问题。不能与活菌混用。 3、内吸传导实验 我国农业昆虫专家齐兆生于 1949 年在英国 ICI 公司进修期间设计了水培蚕豆苗试验,

5、向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八甲磷,在豆苗叶片上接种豆蚜,豆苗根部与茎叶部分完全隔离开以排除触杀与熏蒸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豆蚜的死亡率与向水中添加八甲磷的浓度成正相关性,首先发现了有机农药某些品种具有内吸作用。 束兆林等对吡虫啉(灭虫精)的内吸活性进行了生物测定。试验设置水稻根部施药、茎部涂药、叶面喷药和空白对照共 4 个处理,各处理重复 5 次。 水稻根部施药:将盆钵水稻根部泥土用自来水冲掉,用竹杆将秧苗固定于盆钵中央,用物体将秧苗垫起,使根系散开在物体周围,稻茎与根系处用薄膜隔开,用移液管吸取 50mg/L 的吡虫啉 10mL 加人盆钵中。 稻茎涂药:在水面上茎部,用 50mg/L 的吡虫啉

6、药液涂 2cm 宽的圆带,待药液干后,用固体石蜡溶化后封包药带,防止药剂直接接触虫体,在药带上方进行接虫。 叶面喷药:将盆钵倒干水,横置,茎部与叶片用薄膜隔开,用手动喷雾器将药液喷洒在叶面上,每盆 1Oml,待药液干后再向盆内加水,在稻株茎部进行接虫。 吡虫啉在稻株不同部位的内吸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水稻根系、茎杆、叶片对吡虫啉具有明显的内吸作用,通过内吸输导对白背飞虱显示生物活性。其内吸能力及对白背飞虱的致死速度,以根部施药最强,茎部涂药次之,叶片喷药最慢。喷药接虫后 1 天的校正死亡率依次为 82.04%,80.77%和 53.85%,但 3 天后,不同处理间药效差异不显著(见图 1)。上述试

7、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可被水稻根系、茎杆、叶片吸收并向其它部位传导,以根系内吸作用速度最快,致使在茎部取食的白背飞虱若虫中毒死亡。茎部涂药可以直接为茎表皮组织吸收,并向上向下传导,但其内吸传导速度低于根系吸收。叶面喷药,药剂也可经叶面吸收并向下传导,但药效比较缓慢。 吡虫啉在水稻不同部位施药的防治效果(江苏句容,1994)x 施药后天数; y 校正死亡率 4、农药内吸传导性的科学利用 内吸作用通过叶部吸收、茎秆吸收和根部吸收等多种途径,所以内吸药剂施药方式多样化。茎秆部吸收一般采取涂茎和茎秆包扎等施药方法,根部吸收则通过土壤药剂处理、根区施药以及灌根等施药方法,叶部的内吸作用则主要通过叶片施药方法

8、。目前发现的内吸杀虫剂,大多数是以向植株上部传导为主,称为“向顶性传导作用”。叶片处理的内吸杀虫剂很少向下传导,喷洒在植物叶片上的内吸杀虫剂,如果分布不均匀,往往也不能获得理想的杀虫效果。所以,并不是内吸药剂就可以随意喷药,也应注意施药质量。 内吸杀虫剂也可以被种子吸收。如通过浸种方法,药剂分布在种皮和子叶,可以防治害虫为害;种子发芽后,某些内吸药剂(如克百威)可以转运到幼苗中,保护幼苗免受虫害。 内吸杀虫剂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一定要根据作物、天气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利用农药的内吸作用方式使用农药时,需要根据植物的生理活动特性决定农药使用时间。植物在一天中呼吸作用有差异,在日出前后呼吸作用最强

9、,因此,在日出前后处理植物,更容易发挥其内吸作用,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二、内吸传导性杀虫剂的种类和主要品种 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品种中,属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氮类的以及烟碱类的品种较多。有机氯类杀虫剂中除林丹有微弱的内吸作用外,其他品种几乎没有内吸作用;而常见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都没有内吸作用。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多数品种毒性高,有不少品种因为毒性太高、或残留时间太长而被禁止使用,如内吸磷等。去年年底淘汰的五个有机磷类高毒品种中有甲胺磷、久效磷、磷胺三个品种是内吸性杀虫剂。当然,在近几年推广应用的几个低毒杀虫剂品种中,吡虫啉、氟虫腈等也是内吸性杀虫剂。常见的内吸性杀虫剂品种列举如下。 1有

10、机氮类杀虫剂 杀虫双 作用机理与特点 杀虫双属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一种神经毒剂,昆虫接触和取食药剂后表现出迟钝、行动缓慢、失去侵害作物的能力、停止发育、虫体软化、瘫痪、直至死亡。杀虫双有很强的内吸作用,能被作物的叶、根等吸收和传导。 主要制剂 18%水剂、45%可溶性粉剂、3.6%大颗粒剂等。 防治对象 水稻螟虫、纵卷叶螟、稻苞虫、蓟马、叶蝉、飞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菜螟虫;玉米粘虫、苹果蚜虫、梨星毛虫、柑桔潜叶蛾、达摩凤蝶等。 杀虫单 作用机理与特点 杀虫单是杀虫双的相近品种,杀虫双是双钠盐,杀虫单是单钠盐。杀虫单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进入昆虫体内迅速转化为沙蚕素或二氢沙蚕

11、毒素。该药为乙酰胆碱竞争性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该药主要用于防治甘蔗、水稻等作物上的害虫。 主要制剂 90%可溶性粉剂、50%泡腾粒剂以及与其他农药复配的可湿性粉剂等。 防治对象 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纵卷叶螟、菜青虫、甘蔗螟、玉米螟等。 杀虫安和杀虫单铵 作用机理与特点 属有机氮类仿生性沙蚕毒系杀虫剂,杀虫安为双铵盐,杀虫单铵为单铵盐。杀虫安与杀虫双同类,前者为铵盐,后者为钠盐。对害虫有胃毒、触杀、内吸传导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药剂进入昆虫体内后转化为沙蚕毒,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传导作用,使昆虫麻痹、瘫痪、拒食死亡。防治水稻害虫药效显

12、著,持效期长,对水稻安全。 主要制剂 18%杀虫安水剂、50%杀虫安可溶性粉剂以及与其他农药复配的可湿性粉剂。 防治对象 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钻心虫、菜青虫、棉蚜、小菜蛾幼虫、红蜘蛛、大螟幼虫。 杀螟丹 作用机理与特点 沙蚕毒素的一种衍生物,广谱,可用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和线虫。对捕食性螨类影响小。其毒理机制为阻滞神经细胞接点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递冲动作用,使昆虫麻痹。 主要制剂 50%可溶性粉剂、4%颗粒剂。 防治对象 杀螟丹能用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和线虫,对捕食性螨类影响较小。 杀虫环 作用机理与特点 是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具有触杀

13、和胃毒作用,也有一定的内吸和熏蒸作用,且能杀卵。对害虫的毒效较迟缓,中毒轻者有时能复活。它在植物体中消失较快,残效期较短,收获时作物中的残留量很少。杀虫环对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虫效果好,可用于防治水稻、玉米、甜菜、果树、蔬菜上的多种害虫,但对蚕的毒性大。 主要制剂 50%可溶性粉剂。 防治对象 对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A)、主要防治水稻螟虫(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B)、茶叶小绿叶蝉、茶尺蠖。(C)、果树害虫:如桃蚜、苹果蚜、苹果红蜘蛛、梨星毛虫。 杀虫磺 作用机理与特点 是杀蚕毒素类杀虫剂,是一种神经毒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也有一定的

14、内吸和熏蒸作用,昆虫接触和取食药剂后表现出迟钝、行动缓慢,失去侵害作物的能力,停止发育、虫体软化、瘫痪,直至死亡。 主要制剂 国内尚无登记的杀虫磺制剂品种。 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防治稻螟、小菜蛾、马铃薯甲虫、葡萄缀穗蛾等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 2有机磷系列 乐果 作用机理与特点 乐果是广谱、内吸性杀虫、杀螨剂。在昆虫体内氧化成高毒性的氧乐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阻碍神经传导而致昆虫死亡。适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潜叶性害虫及某些蚧类,螨类。 主要制剂 40%乳油、1.5%粉剂。 防治对象 适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潜叶性害虫及某些蚧类,

15、螨类水生生物 氧乐果 作用机理与特点 高效、广谱性杀虫剂、杀螨剂,对害虫击倒力快。具有较强的内吸、触杀和一定的胃毒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昆虫胆碱酯酶。氧乐果对抗性蚜虫有很强的毒效,对飞虱、叶蝉、介壳虫及其它刺吸式口器的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人低温下仍能保持较强的毒性,特别适于防治越冬的蚜虫、螨类、木虱和蚧类等。 主要制剂 40%乳油。 防治对象 氧乐果对抗性蚜虫有很强的防效、对飞虱、叶蝉、介壳虫及其他刺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防效。在低温下仍能保持杀虫活性,特别适合于防治越冬的蚜虫、螨类、木虱和蚧类等。 适用作物: 嘧啶磷 作用机理与特点 广谱性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熏蒸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其作用机理为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它对鳞翅目、同翅目等多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亦可拌种防治多种作物的地下害虫。 主要制剂 25%乳油。 防治对象 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柑橘矢尖蚧 甲基嘧啶磷 作用机理与特点 广谱性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熏蒸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其作用机理为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它对鳞翅目、同翅目等多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亦可拌种防治多种作物的地下害虫。 主要制剂 50%乳油。 防治对象 对于储粮甲虫象鼻虫米象、锯谷盗、拟锯谷盗、谷蠹、粉斑螟、蛾类和螨类均有良好的药效。也可防治仓库害虫、家庭及公共卫生害虫(蚊、蝇) 二嗪磷 作用机理与特点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对鳞翅目、同翅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