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陈江琴)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394912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陈江琴)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陈江琴)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陈江琴)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陈江琴)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陈江琴)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陈江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陈江琴)(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生活化教育思想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教育的普遍意义,它给我们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 教学生活化 学生学习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 ”我们要想一想: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语文工具的

2、?我们要看一看:生活对语文怎样要求又怎样制约?文学创作中,最近出现了一种所谓“寻根文学”。我想借用这个“根”字,说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得寻找它的“根”,这“根”就是实际生活中语文运用的情况。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不去悉心研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情况,并由此领悟到过去教学因脱离实际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任何改革设想都难免要落空,即使有时仿佛已经开花,这花也终将因无根而很快枯萎。所以我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

3、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为此,我们将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为研究方向,在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入生活的活水,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和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最终能在工作、生活中恰当而熟练地表情达意、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

4、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使教材生活化,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科书,加强社会生活实践等,从而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一、让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 。语文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每天的生活中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语文素材,如书报、广告、书信以及电影、电视字幕等,都蕴涵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又有着天然的联系:课文中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日常生活都能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找到相应的“契合点” 。教育的本身,从实质上讲,总是面向未来,服务于未来的。因此,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教法,还

5、是教学手段,都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们都需要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文道统一”来解释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其中的“道”,被规定为“政治思想教育”,应该说,这样的解释,原则上是正确的。但从现代生活中语文工具实际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已经不仅是交流政治思想的工具和传播政治信息的工具。因此,“文道统一”中的“道”,也不仅仅是指政治思想教育,它的内涵应该更广泛,应该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人生哲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审美情感教育、治学精神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等。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今后的语文教材,在选文标准上应该是多项的而不是单项的。现代社会的一个越来越显著的特点是生活节奏

6、的加快,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半专注于锻炼“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功夫,读书不求快而求精,这方面的功夫,当然是需要重视的;但今后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新课题将是“快速阅读”,现代生活中,要求人们必须培养起一种特殊的习惯和本领,那就是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使阅读范围的扩大与阅读速度的加快很好的统一起来,将是未来语文教学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在作文教学方面,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得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的青少年,他们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究竟应该学会写一些什么样的文章才合乎时代发展的

7、需要呢?这里,国外的一些教改动向值得我们注意。在日本,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写作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实际出发,从生产和科研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写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这类综合性说明文的能力。在法国,语文教材中也选进了相当数量的科技说明文,为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和写法,以适应将来从事理科、工科研究工作的需要。类似这样的情形,在欧美各国相当普遍,可以说是一种共同的趋向。现在,只要稍稍留意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可以发现:诸如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考察报告、市场信息评析、情报资料综述、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议论文这一类文章的应用频率已日益增高,在中学

8、作文教学中,对这一类文章如果再不给以应有的位置,那就势必由于脱离现代生活的需要而使教学失去生机。再从写作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考察,过去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着力在铺陈、敷演、渲染、描绘、形容等方面的训练。自魏晋以来,赋体盛行,一把扇子、一阵清风,能转七绕八地写出一大篇文字来,尽管内容贫乏,也还得标榜他是文章“高手”,这种遗风,竟一直或隐或显地影响着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而在现代社会,一切都要讲究速度和效率,人们没有多少余裕时间来读不得要领的长文章,而要求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最新的、最精要的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缩写训练、概括训练、摘要训练、综述训练以及所谓跳跃式表达训练等等,将成为人们所重视

9、的新课题。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文章中能按照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求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因此,文字中配以必要的表格和插图,也应当出现在中学生的习作之中,使这些习作呈现“图文并茂”的特色。随着现代生活中社会交际的日益频繁和“人机对话”的日益普遍,整个社会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学生“善于辞令”,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将是语文教学不可推诿的责任。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利用幻灯、电影、电视和其他视听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过去从事语文教学,习惯于传统方式,手段十分落后;而为了要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速率,这落后的教学手段就日益暴露出它的

10、弱点,因为它只适合于“潜移默化”却无法适应“快速反应”。因此,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出发,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认识活动的问题来支撑学生主动学习和活动,强调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就能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二、让单一的操作成为学生综合的实践活动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

11、和感觉思维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首先是受生理机制、操作方法、实践频率的制约。听说读写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听需要健全的耳,说需要机敏的口,读需要清明的眼,写需要灵活的手,听说读写又都离不开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大脑。耳、口、眼、手、脑,这五个方面的生理机制如有缺损,就会直接影响到听说读写的正常进行。因此,练耳、练口、练眼、练手、练脑,应该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生理机制方面的基础。对于生理机制健全的

12、儿童,为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从入学开始,在语文课上就该有意识地进行耳口眼手脑的机能训练。将来待他们要从事某些特殊专业时还得进行专门训练,如电话接线员得专门进行耳听训练,广播员得专门进行口说训练,校对员得专门进行眼视训练,等等。此外,听说读写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各有自己的“操作”方法。听,要集中注意、排除干扰、捕捉信息、概括要点、辨析语意等等;说,要发准语音、控制语调、理顺语脉、借助语态等等;读,要识记文字、调节眼动、循文明义、控制疾徐等等;写,要明辨结体、书写端正、符合格式、相机标点、删改清晰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些基本“操作”方法掌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

13、听说读写应有的社会交际功能的正常发挥。还有,任何一种实践能力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才能发展。因此,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要受实践频率的制约;只有坚持频繁的、不间断的听说读写实践,人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语文课上,企图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它违背了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是受思想、知识、智力的制约。人类的听说读写活动,需要一定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但它们决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理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任何语文行为,它都包含着形和质两个方面。文字符号、语音语调、行文格式等等,是形;而借文字符号、语音语调、行文格式等等所表达的思

14、想观点、知识内容、思维成果等等,是质。质不能“外化”为形,就不成其为语文行为;形不能“传递”出质,也不成其为有社会意义的语文行为。因此,思想、知识、智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三个潜在因素。从实践社会交际功能的目标来说,听说读写都要求做到“准、实、巧”,即达意的准确、内容的充实、表现的灵巧;而思想则能使其“准”,知识则能使其“实”,智力则能使其“巧”。从提高语文行为的实际效果来说,听说读写都要求达到“真、善、美”;而思想则能使其“善”,知识则能使其“真”,智力则能使其“美”。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人思想品德低劣、知识视野狭窄、头脑呆板迟钝,而他的语文能力却孤立地超越他人,竟然达到“准

15、、实、巧”,“真、善、美”的境地。因此,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除了有赖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以外,还必须相应地提高思想水平、道德素养,相应地扩展知识的领域和发展机敏的头脑。忽视了后者,把全部力量单纯地倾注在“语文”上,到头来,难免要事与愿违。此外,还要受目的、对象、场合的制约。人类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际活动。一般地说,这些活动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针对一定的对象、在一定的场合之下进行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听说读写的要求和方式方法往往也就不同。有人说,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这“脱节”的表现之一,我以为就是听说读写训练的无目的、无对

16、象和无场合。这“三无”的训练,可以名之为“不定式”的训练。这种“不定式”的训练,由于没有尊重实际生活中听说读写的规律,所以其效果必然有很大的局限。英国应用语言学家 S?皮特?科德指出,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坚决主张“正确性”,注重语法规则的传授;却很少关心“适合性”,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则不同,“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参见应用语言学导论)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就包括着目的、对象、场合等诸种因素。这个观点,对我们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制约关系,可以认为是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的共同规律。而听、说、读、写的本身,它们作为人类吸收和表达的几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自身又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应当说,对于这些各不相同的语文行为,前人已经总结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学不能说全是盲目的;但是用现代语言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思维科学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其内在规律,现在似乎还仅仅是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