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386798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9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探索与实践中外合作 .11.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 .12.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思考 .53.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二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94. 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12* 教学研究人才培养 .181. 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82.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3.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234.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社会评价机制探析 .27* 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 .311. 校企合作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312. 德国:职业学校文

2、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353. 关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38* 招生就业就业引导 .411. 论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12.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463. 彩虹计划:精细化就业引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2* 高职要闻 .561. 教育部:未来 10 年我国将建成职业教育完整体系 .562. 高职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举办 鲁昕出席 .563. 鲁昕:校企合作不过关 国家示范校将被摘牌 .574. 职业教育院校(园区)建设研讨会召开 鲁昕出席 .582* 探索与实践1.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向成军,李戈(向成军,外国语言

3、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讲师;李戈,区域经济学硕士、讲师)来源: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 年第 2 期【摘要】广州市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多元合作交流态势。从合作紧密程度上看基本形成了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三种主要模式;从时间分配上看基本形成3+1、2+1、2+2 、2+1. 5、2. 5+0. 5、1+2. 5 等培养模式;在招生方面,公办院校基本采用“计划内”形式而民办高职院校主要采用“计划外”形式。广州市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践,通过出国考察、合作办学、师资培训、邀请外籍专家授课讲座、学生跨国跨境交流实习和就业等实践途径得以实现。【关键词】国际合作交流;

4、模式选择;实践途径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和劳务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推动了人才流动和人才配置的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对高级国际人才的需求必然促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2。广州市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开放性与先进性,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寻求友好交流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办学,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合作中发展,并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广州身处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国际合作交流实践。为此,我们调查了广州市市属全部的高职院校和主要民办高职院校(以下称广州市高职院校),从大体上了解了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选择与实践途径。一、目前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

5、国际合作交流的主要模式选择2010 年 5-10 月,课题组就广州市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广州市高职院校开展的国际交流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各学校根据各自情况发挥特色和专能,扬长避短,广博众览,使得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多元合作交流态势 3。(一)从合作紧密程度上看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对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以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2。目前,广州市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基本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即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松散型模式。1. 融合型模式。这是一种密切的全方位合作

6、模式,主要表现为引进国外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资源,两种教育教学完全渗透融合。其做法主要有: (1)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相关教学手段; (2)聘请外国教师来中国讲课,派遣中国教师去外国进修培训;(3) 引入外国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 (4)双语授课。通过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做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4。目前广州市采用这种模式的院校甚少。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日本大阪高技术专门学校共建玩具设计与制造(机器人方向)专业,该专业自 2008 年开始招生,已连招三年。合作中,双方设

7、立专业共建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提供教师,双方教师共同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模式有利于广州市高职院校引进外方的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同时能够满足学生接受国外教育的需求,又避免了在国外学习的巨大经济压力,并且不受签证限制。学生能接受到国内和国外两种文化教育,最终成为融合中西文化、掌握先进技能的人。2. 嫁接型模式。通过学分互认,合作办学项目嫁接国外的学位课程,学生通过国内外的学习经历,获得国内外双文凭。在此过程中双方保留了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相互的课程评估,互认对方学分,学生

8、双注册,修满双方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学历。目前广州市采用这种模式的院校不多。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 NIIT 合作,引进其软件工程课程,并嵌入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在学历教育和3NIIT 国际软件工程师技能培训中互认学分,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德国F+U 萨克森非赢利职业培训中心合作了三年多,30 多名学生前往德国 F+U 萨克森州职业培训中心进行学习培训,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并开展实习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开拓视野,积累实践经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英国威尔士大学东北学院合作,举行中英“3+1”的合作项目,学生在修完三年的专

9、科学业后,到英国再进行一年的本科学习,通过联考后,即可获得中英双方承认的学士学位,为大专学生搭建起“专升本”平台。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英国基尔大学(KeeleUniversity)合作为学生提供了 1+2. 5 的衔接课程,学生在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完成一年的国际预科年(IFY)课程后,可直接进入英国基尔大学商科专业本科一年级学习,以获取国际本科学位课程。这种模式结合中外教育优势,学生直接出国接受教育,对国外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了解较深,除专业知识外,还能提高外语水平,因而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这种项目能够为外方院校带来生源,因而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

10、,这种模式以输出生源为主,国内阶段的学习集中在初级课程,并且以强化英语为主,留学预科氛围较浓厚,外方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的引进较少,受益有限 4。3. 松散型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聘请外教上课或讲学,派教师赴国外考察、学习、培训,以及开展学生短期赴国外学习、实习等手段促进合作交流的开展,实现与国际接轨。目前,这是广州市高职院校比较普遍推行的国际合作交流尝试。对于聘请外教上课或讲学,广州市高职院校除一所外均有涉及。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等在此项较突出,均聘请外教多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邀请美国著名商业插画家周智诚教授作主题为“包装设计与插画艺术”的讲座,邀请香

11、港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曾庆忠作题为“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挑战、使命、管理及领导”的专题报告。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邀请澳大利亚石雕艺术家伊恩玛尔先生讲授石雕版刻技艺。对于派教师赴国外考察、学习、培训,广州市各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并积极参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多批次教师赴新加坡、新西兰、美国、港澳等地考察、培训,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多批次教师赴新加坡、日本培训,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先后派多批次教师赴美国、英国、澳洲、德国培训和考察。对于学生短期赴国外学习、实习项目,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派学生赴港澳、美国进行带薪实习,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派学生赴德国进行 F+U 交流。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派多名学生参加 WAT 美国短期带薪实习。在该模式中,合作双方院校对彼此并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只是对派出教师或学生有要求,因而便于操作。但此模式由于时间短暂,不能使师生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不能上升到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对于广州市高职院校来说,实际借鉴效果甚微。(二) 从时间分配上看目前,广州市高职院校常采用的几种模式主要有 3+1、2+1、2+2、2+1. 5、2. 5+0. 5、1+2. 5 等培养模式。这些模式都是现在流行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模式,基本理念就是,国内的高职院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