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晋令公不公教案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02KB
约5页
文档ID:10372432
晋令公不公教案_第1页
1/5

1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到底是怎么回事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 翳 食之 箪 橐 与为公介 为法受恶 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躲避②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打猎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境 疆界④反不讨贼 反-返 返回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缺 过失⑥寘诸畚 寘-置 放置⑦三进及溜 溜-罶 屋檐下古今异义词①书法不隐 书法:古义 记事的原则 今义 文字的书写艺术②古之良大夫也 大夫:古义古代官职名 今义 医生的别称2.齐读全文。

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 ,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 ,三甲士(鉏麑,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 14 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 ,谥号宣子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 在这里做'继'的宾语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 嗾'、'夫 '、'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

夫:指示代词獒(áo):猛犬10.'斗且出' 中的' 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11.'提弥明死之'中' 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13.'赵盾弑其君'中' 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第二课时学生书面翻译全文,教师指导检查《晋 灵 公 不君》译文 【原文】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

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原文】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译文】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

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 ”便撞死在槐树上原文】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3【译文】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 ”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原文】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译文】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

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 ”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 ”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译文】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 ”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 ”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 ’大概是说我吧!”【原文】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第三课时一、理解课文(结合练习一、二进行)1.内容梗概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2.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 ,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4(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 “嗾夫獒焉” 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3.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 ,哪些事情体现?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 ,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 “盛服将朝” , “坐而假寐” , “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 ,但充分尊重史官 的记载4.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法即“书法” ,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 ,并不算冤枉《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赵盾作为晋国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二、文章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三、讲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成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