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03593567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单元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人谈读书2摘录了古人谈读书的经典名句,告诉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并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1.会认32个生字及6个多音字,会写23个生字,会写相

2、应词语。2.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3.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4.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忆读书2本文主要写冰心奶奶回忆了自己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体会,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我的“长生果”1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了作者读书的独特感受及读书对其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口语交际1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1.分条讲述,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习作2推荐一本书1.写清楚推荐理由。2.推荐的重要理由要写具体。语文园地1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1

3、.交流读过的书和读书方法。2.学会仿写比喻句;能根据句子的层次梳理段落内容。3.书写提示注意点画的写法。4.读懂并背诵观书有感,理解这两首诗的大致意思。25 古人谈读书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l 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l 难点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俗

4、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5、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4.相互交流,深化主题。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应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5.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6、。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蕴含的寓意或道理后,再让学生熟读文言文,要读出感情,练读,指名试读,自己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1.预习提纲(1)认读本课生字。(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多媒体课件l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会认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理解第一部分内容。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1.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预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

7、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韩愈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2.我们知道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那么读书的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预设:批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3.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通过读书名言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热烈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部分,注意老师读的节奏。(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画出分隔符。教师相机纠正“识”的读音。学生自由读两遍。课件出示第一部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

8、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zh)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2)教师范读第二部分,学生跟读。对照课件画出分隔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3)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跟读。画出分隔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2.指名学

9、生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注意:第一部分的“识”与第三部分的“识”读音不同。通过教师正确地范读,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在词意、文意上有初步的理解。三、学习生字。1.师: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是否还有读不正确的音。读会认字:耻ch 矣y 岂q分组读,找同学读,教师相机纠音。预设:“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第三声。2.学习会写字。(1)找同学说一下易写错的字或者写这几个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预设:“岂”上部是“山”,下部是“己”,不是“已”,注意不要露头;“窥”是“穴”字头;“皆”上部“比”字应写得较大,下部“白”字写小一点。(2)学生在习字

10、本上将每个生字写两遍,教师相机纠正。四、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的三句读书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zh)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2.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关于论语你了解多少呢?预设: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3.请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句话。生: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2

11、)注意这里面“敏”和“耻”的意思。(敏:勤勉。耻:以为耻。)(3)这句话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不耻下问),对,“不耻下问”便出自这句话。(4)指名学生翻译第二句话。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5)翻译这句话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字“知”。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的意思)在相应的地方做好批注。(6)指名学生翻译第三句话。生: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7)这里的“默”是“默默”的意思,“识”在这里读“zh”,是记住的意思,需要大

12、家多加注意。“厌”是“讨厌”的意思吗?(预设:不是)这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这里也要大家多加注意。4.课堂总结。(1)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2)在文中合适的地方做批注。五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可以自主地翻译课文,在小组讨论时可以发挥自主性,教师的适时点拨可以使其更好的理解课文。五、作业设计。1.抄写第一部分。2.书写本课生字。3.背诵第一部分。第2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2

1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3.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一、复习导入。1.找同学回顾背诵第一部分。2.听写生字。检查并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回顾旧知,导入新知,也能让这节课的效率更高。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二部分。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了解了论语中对待读书和学习的态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学习、读书的不同态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2.找学生读一下这则小短文,其他

14、学生纠错。3.这篇小短文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三法”。介绍朱熹: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4.接下来请各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把古今含义不同的词做好标注。5.哪位同学可以翻译一下第一句?预设: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6.那么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来翻译一下第二句?预设: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7.所以说这“三到”

15、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预设:三到之中,心到最急。8.那么,“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预设:“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9.为什么“心到最急”呢?预设: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0.“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什么?预设: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11.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12.那么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预设:“心到、眼到、口到”。13.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预设: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14.平时的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