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555877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他是一位豪放的词人,一位大诗人, 一位散文家,一位大书法家,一位创新的画家。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政治家,一位史学家,一个厚道的判官,一位人道主义者。他是一位工程师,一个美食主义者,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个爱酒好茶的人。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简单,他的经历幸运而又坎坷。他就是他,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就是,苏轼-无法复制的天才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清新豪健,独具匠心,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同蔡襄、黄庭坚

2、、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反对学术专制,他将儒、释、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开创了苏氏“蜀学”。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取得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作者简介,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

3、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 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 “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 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 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 口忙”之句。,八月,被捕入狱。,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背景简介,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致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

4、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是不无道理的。 林语堂苏轼传第16章,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 年第2期青年文摘,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高士中学:常中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5、苏轼,随笔式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门,愉快地,考虑,想到,于是,睡觉,一起,共同,原来是,表推测,只,只是,解释词语,我们今天的活动有三项:一次读背练习;一次分析练习;一次欣赏练习,有味地读背,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味地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7、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味地分析: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的,也可以分成三各部分,也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你们选一种,分一分,给课文变变形。,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8、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叙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元丰六年

9、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味地欣赏,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10、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美在篇幅的精短。,2美在内容的丰满。,3美在结构的灵动。,4美在月色的描写。,5美在情感的波澜。,6美在“闲人”的意味。,一夜 一游 一景 一慨,内容丰满,领悟“闲”之情,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一笔两写:既写月光,又写 庭院的景色。透过文字看,还写了作者的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 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描写);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侧面描写)。,作者的感

11、情有什么起伏变化?(情感的波澜) 欣然 无与为乐 遂 寻 亦 相与步 闲人,(高兴愉快),(稍稍遗憾),(不暇思索中的激动),(急切访友的心意),(同好相知的喜悦“心有灵犀一点通”),(平和从容),(落寞苦闷,随缘自适),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通达乐观,闲,领悟“闲”之情,全文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描写,抒情,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随 缘 自 适 自 我 排 遣 的 乐 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希望大家喜欢这节课。,课后思考:,1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

12、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2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 康震百家讲坛,名家评价,苏东坡在苏杭等地留下很多诗文,它们造就了可爱的苏东坡。黄州让他涤尽繁华与喧闹,让他沉静孤独,让他脱胎换骨、看清自己,从而变得可敬。中国历史上文人可敬的多,可爱的不太多,可敬又可爱的很少。 余秋雨,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

13、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黄州:,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