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552707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育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基础知识应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遗骸() 劫难() 褶皱() 追溯()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3、解释词语追溯:。劫难:。4、阿西莫夫是国作家和家。两篇短文均选自。5、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6、判断下列标点符号的作

2、用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句中的双引号表示。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句中的括号表示。7、根据语境,完成仿句科学是美丽的,它是开在人类心灵之野的一朵玫瑰,是闪在广袤宇宙的一颗明星,是,是。8、你还知道有关“恐龙”的其他情况吗?请写下来与同学交流一下。.课内精段赏析(一)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的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

3、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地区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自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拚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 ),而另一些则( )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 )。“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

4、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有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1、选文第段加点的“这个发现”指。2、第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第段的文句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别是:。4、第段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恰当的是( )A挤压 拉开 俯冲 B. 俯冲 挤压 拉开 C拉开 俯冲 挤压 D. 拉开 挤压 俯冲5、“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6、结合第段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二)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

5、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互相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的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

6、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1、根据文意,给“斯石英”下一个定义。2、文段重点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请简洁地概括出来。3、第三段加点的“这”具体指代。4、第四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文段结尾括号内的文字有何作用?。6、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拓展阅读:(一)“诸葛亮”借西风王金宝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

7、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

8、3时果然转为西风。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作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作出了贡献。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

9、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消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1、 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

10、的目的是:_。2、 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3、 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4、 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1)_,(2)_。把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是_。5、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 )A、“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B、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C、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D、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6、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谈一谈

11、自己的看法。答:_。(二)计时的变迁漫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

12、一场球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

13、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000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选自科学夜谈)1、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铯原子钟观天测地2、第(1)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目的?3、第(3)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 英电子中有哪些特点?根据第(4)段简要回答。5、 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6、 请写出三个有关时间的成语。(本文中未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