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工程-----高科技在会展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84679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展示工程-----高科技在会展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展示工程-----高科技在会展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展示工程-----高科技在会展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展示工程-----高科技在会展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展示工程-----高科技在会展中的运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新技术在会展实践中的运用 会展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各种学科,没有全面的知识,不可能举办出色的会展、办展者必须统筹安排,才能稳操胜券。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已出现了信息化、生态化、综合化、专业化的新趋势,举办会展和观众参展的方式日益发生崭新的变化,这也对办展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通过对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体加以组合应用,深度挖掘展览陈列对象所蕴含的背景、意义,实现普通陈列手段难以做到的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的动态展览形式,促进观众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和行为的配合,创造崭新的参观体验,提高其观赏、探索的兴趣,从而最大程度领略展览设

2、计者的意图,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展览陈列已成为博物馆展览陈列艺术中一种新兴的重要表现形式。-多媒体 毫无疑问,多媒体展览陈列是博物馆未来展览的方向,但是这种文化事业与科技产业的协同创新,对于博物馆来说还是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新课题,涉及到各学科知识、成果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不仅要考虑各种前沿展示技术的应用,还必须考虑所运用的技术手段、设备和所要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总体展览形式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相融。究竟博物馆应当如何设计自己的多媒体展陈呢?一切从展品出发 多媒体展陈真正要展示的是展品本身,而不是技术手段。 这就要求在设计之前形成完整的、贴切的展览设计理念。展览设计理念的形成源于对展览内

3、容的理解,是对展览内容、观众心理、展馆环境等因素合理的、综合的把握。多媒体展陈的设计、实施必须以得到确认的展览设计理念为指导。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具有不同的展览设计理念。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所展示的是科学原理、技术手段的发现、发明和应用,多数的展品就是在科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设备本体,观众对科学理论、技术的理解多数是通过作为展品的设备的解析、运行而得到的。因此在大多数的科技类博物馆中多媒体展陈的应用引入了大量的技术设备,直接来表现这些设备中所蕴涵的科技原理。而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中多媒体展陈的成功实现应基于对“科技、艺术、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融合环境、内容所形成的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文物所表征的文化的面

4、貌与进程,满足观众对展览体验、探索、猎奇的诉求。 在每一个多媒体展陈项目中,我们都需要具体分析展览的特点,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点,真正做到画龙点睛,力求技术应用与内容表现达到无缝融合,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没有技术手段应用的突兀感,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多媒体技术所表达的展览环境中。以观众为中心 观众是博物馆得以存在、发展的主要因素,博物馆多媒体展览陈列必须确立自己服务理念:一切以观众为中心,站在观众立场为观众提供服务。树立这一观众为先的理念,对于多媒体展陈来说意味着必须在各种参观环境中,包括群体参观环境、个体参观环境、网络参观环境,在展览和观众之间创造出一种互动激发关系,帮助博物馆做到在服务上领先一

5、步,增加观众资源的保持力。 群体参观环境存在于实体博物馆展厅之中,在可控状态下与展品实体、数据相结合,汇聚音视频、信息技术、自控技术的线性动态展示环境。在这种群体参观环境中,集体行为的一致性是第一要素,缺乏互动能力,在与观众的界面上,重点是表达简洁、有冲击力、行为安全,在后台技术界面上,重点是自动化程度高、维护成本低、可调整性强。 个体参观环境存在于实体博物馆展厅之中,在交互状态下与展品实体、数据相结合,汇聚音视频、信息技术、自控技术的互动展示环境。在这种个体参观环境中,观众可以长时间地关注某个问题,因此在这类展陈装置中,需要深入地阐述、诠释、引申展览内容,具备个性化内容定制、交互操作,具有完

6、善的信息交流、输出和服务功能,并要充分考虑装置的坚固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恢复性。 网络参观环境存在与网络中的、在交互状态下的,与展品影像、数据相结合的,汇聚音视频、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远程互动展示和服务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发生的多数是个体参观行为,和实体展馆中个体参观环境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所操作的是个人自备的信息终端,其性能千差万别,有可能是多媒体计算机,也有可能是智能手机,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展览软件的兼容性、可移植性、简捷性。在技术上保持前瞻性 多媒体展陈是一个新兴领域,设计发展的方向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便可以给设计带来重大的改变。相应地,博物馆多媒体

7、展览陈列在技术应用上必须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引入,都须根据展览的传播规律和内容表现的需要,历经一个转化和适应的过程。对于博物馆来说,意味着可以在持续开发的、可拓展的功能模块中进行更好的规划,满足观众的现时需求又具备进一步更新、替换、扩充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学科认识、技术进步、社会时政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充分而美观地展示内容的目的,又要留有扩充和调整的技术空间。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新颖创意的实现有赖于技术的创新。在多媒体展陈中引入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播控技术,全面拥抱科技所创造的新感知形式,不仅给观众带来超感官的特殊体验,沟通与互动的速度亦大大加快

8、,甚至使得观众成为展陈的一部分,许多呈现的结果也都因为参与者的不同反应与操作而有所差异,为展陈项目塑造和诠释全新的意义。-网络技术(1) 利用网络技术为展馆服务 展馆内部采用局域网,统一接入Internet,运行统一的OA、项目管理、流程管理件。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数据库管理方式,进行展商与观众的管理与营销。建立网站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的销售自动化,实行网上报名,网上服务订单、网上支付、观众登记和报价系统等。建立网络展商应答中心,开展网上营销。建立网站为展商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展出信息自动维护、展商顾问系统等。 (1)展会前:网上会展门票远程预定、展会观众胸卡制作。 (2)展会中:观众现场登记、个人信

9、息显示、智能卡身份识别、现场人像制作、现场观众信息统计传输。 (3)展会后:会展观众数据整理、会展观众详细统计分析、展会远程参观访问、展会现场摄像直播、大屏幕网屏等系列产品应用。 (4)电子商务:展馆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展馆展示、服务介绍、展馆服务预订、展会发布、展会报道、展会统计分析、展会论坛、新闻中心。 (5)系统集成:展馆内部系统集成建设、上网接入、Internet web 服务器运行、展馆信息数据服务器建立、展会网络建设、上网接入。 (6)系统管理:展会内部信息化管理系统、展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展馆网络商务管理系统、展馆展会服务管理系统。 (7)科技服务:网上观众登记、展会现场观众登记统

10、计分析。 (8)信息统计:展馆信息资源统计整理、商务活动运作安排、数据库建立。(2) 利用网络技术为展会组织者服务 会展组织者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办公和管理上的信息化,实现企业办公和经营管理的各种信息、数据、指令的发布、传送、查询、控制、保存的计算机网络化;其次运用与会展的运作、营销和功能拓展,展馆信息、展会信息、参展商信息、采购商信息、招展过程和围绕展会各企业相互间的信息沟通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1) 展会前:建立展会的互联网商务平台,发布展会信息(2) 展会中:展会现场新闻报道、信息发布,展会现场图片直播、摄像直播,观众统计分析、观众信息识别管理(3) 展会后:对数据库展会信息资源整理、提

11、交、统计分析(4) 电子名片制作(3) 利用网络技术为参展企业服务(1) 展会前:展会查询、比较、展位预订、服务查询预订(2) 展会中:现场报道、展台摄像、网上展会、网上企业路演(3) 展会后:网上展示、展台布置、展品特效、在线交易(4) 网上报名(5) 住宿安排:网上预订酒店(6) 旅行:网上旅行安排、网上预订机票(7) 电子名片使用(8) 网上会议服务范围(9) 网络营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卫生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

12、健康水平。actively carry out the law on civil air defense education, drawn out of the air defense in Pingliang city Building under easy fare, daily special inspection and regulation, overfulfilled the province upper and lower knots of up to 500,000 yuan fee collection tasks. 5, further standardize internal management, improve staff quality. Adhere to 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