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71652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界首市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阜阳市西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3003030与东经1151511532之间.南北最长为58公里,东西最宽为25公里,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49%.该市东接太和县,西北与河南沈丘县相邻,南与临泉县隔泉河相望,东南与阜阳市区毗连.市人民政府驻界首.全市现设3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11个镇.一,市名由来,治所及疆域变迁建市经过界首市是1989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界首县为界首市.追溯它的建市史还可追溯到民国36年(1947年)2月18日,沈鹿淮县民主政府成立于城,初领今境内光武庙,黄桥2个区.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第二军分区解放

2、处于豫沈丘县和皖临泉,太和县交界的界首(原属太和县),皂庙(原属沈丘县),刘兴(原属临泉县)3个镇.6月,再克之,仍属沈鹿淮边区县.10月1日,3镇解放,成立以太和县的界首镇,临泉县的刘兴镇以及河南省沈丘县的皂庙镇合并组建的界首市民主政府.11月27日,在原太和县的界首集改设界首县,划原属太和县的李兴,光武2个区入界首县,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12月,在今市境南成立泉阳县民主政府,辖今境洪庄(今胡集),砖集,陶庙3个区.38年2月,撤销阜北,界首,泉阳3个县,恢复太和等县旧境,并以皖豫交界的三镇为基础,组建县级界首市,属阜阳专区(驻阜城市,今阜阳市区).4月15日,皖北

3、行署公告,界首市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阜阳专区.1950年7月,界首市区分设4个派出所,郊区分设8个乡(桑树,段寨,江庄,田楼,尚庄5个乡由太和县划来,荣老家,曹寺,田营3个乡由临泉县划来).后因紧缩机构,撤销界首市,降为太和县界首镇.1951年2月19日,经政务院批准,恢复县级界首市,仍属阜阳专区.7月,撤销界首市郊区,8个乡归原县,市区改建西北(后改为西平),卫民(后改为裕民),民主,利兴(后改为力行),光明,颍祥(后改为迎祥),新华,太平8个镇.1953年6月25日,政务院批准,撤销界首市,分太和(8月正式划走光武,大黄2个区的35个乡.其中,大黄区有金寨,郭寨,靳寨,汪庄,大

4、黄,苗桥,吕寨,段寨,肖楼,桑树,骡王,方楼,夏庄,田楼,饶楼,巴楼,郭小店,韩湾18个乡;光武区有范寨,邴集,尚寨,刘窑,马集,姜楼,大东,范桥,刘桥,柳林,申湖,光武,张堂,赵寨,芦村,枣林,黄寨17个乡);临泉的陶庙,胡集,砖集3个区45个乡(其中,洪庄区有任寨,张腰庄,王付全,赵集,胡集,王烈桥,范大庄,老董寨,大顾庄,戴桥,舒庄,杨庄,赵营,刘程寨,王老庄,粉庄16个乡;砖集区有杨老家,大侯庄,顾集,周庄,王南湖,郭楼,段庄,赵庄,任楼,砖集,程寨,牛付庄,黄庄,祖师,于庄15个乡;陶庙区有碾石,大吕营,荣老家,陈平营,田营,468 姜楼,陶庙,孙大庄,许寨,段庙,曹寺,曹庄,彭湖,

5、朱大庄,亮集,芦窑16个乡),与原界首市区(时设新华,力行,民主,卫民,迎祥5个镇和界首港)组建界首县(驻界首镇,今市区),奠定了今界首市的行政区域.9月3日,正式将界首市改建为界首县,以后变化均较小.如1966年3月3日,划临泉县马湾村39户162人,带耕地334亩,河洼地40亩归界首县.市名由来界首市(县)名源于驻地界首集,后易名为界首镇为名.以西与河南沈丘县交界,而安徽省自此始,故集名为界首.境内县以上治所还有新阳故址.新阳故址:位今界首市区西北17公里小黄乡尹城子村南,为境内古城址,古名莘城.左传庄公十年荆蔡师于莘,即此.秦置新阳县,东汉又作信阳县.清宣统年间曾出土篆书汉信阳冯异石碑,

6、可作佐证.莘,新,信,尹,古音相通,因有莘城,新阳,信阳,尹城等异名.古城遗址南北长390米,东西宽330米,略高于四周平地.疆域变迁今界首市疆域奠定于1950年7月划太和县的尚庄,桑树行,田楼,汪庄,段寨5个乡和临泉县的荣老家,曹寺,田营3个乡计8个乡组建郊区.1951年7月,所划进8个乡复还旧县,撤销郊区.1953年6月25日,政务院批准撤销界首市,重新划临泉,太和2个县各一部分地区与原界首市的行政区域组建界首县.9月21日,正式撤销,改市为县.1958年11月底,界首,太和县并组首太县,将砖集,胡集公社划入临泉县.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界首,太和2个县,组建首太县,驻界首

7、镇,使原界首行政区域回归原太和县.4月底,撤销首太县,恢复界首县,砖集,胡集2个公社回归界首县.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首太县,恢复界首县,也恢复了1953年的原界首县的行政区域.1989年,县改市也没有改变行政区域范围.二,历史沿革先秦时期界首市境古属淮夷先民活动场所.西周时期,南部属沈子国,北部属陈国.春秋前期,仍属沈,陈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入蔡国.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灭陈,入楚国.但为魏,楚,宋争夺场所.战国时期,先后属魏国,楚国,宋国边陲,后属楚国.秦朝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占领楚西北地区,设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城),新阳县(治今

8、界首市小黄乡尹城子村,下称新阳故城)属之.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为陈胜起义军占领.西汉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新阳县(仍治新阳故城)仍属陈郡(治陈),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下称古邳镇).六年十一月,陈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陈郡改属刘友淮阳国(都陈).惠帝元年(前194年),陈郡复归汉.高后元年(前187年),陈郡改568 为刘强淮阳国(都陈).八年,复为陈郡,归汉.文帝四年(前176年)二月乙卯,改陈郡为刘武的淮阳国(仍都陈).十二年,复为陈郡,新阳县均属之.分陈郡南部置汝南郡(初治平舆,后治上蔡,位今

9、河南省境内),新阳县改属汝南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新阳县改属刘非汝南国.三年,复为汝南郡.新阳县仍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汝南郡属豫州刺史部.新阳县本身变化是早在高祖六年正月,为吕清新阳侯国,又作信阳侯国(仍都新阳故城).元鼎五年(前112年),复为新阳县.鸿嘉二年(前19年)五月戊子,为刘永新阳侯国,历2世,仍为新阳县.附 王莽新朝王莽篡汉后,改汝南郡为汝汾郡,改新阳县为新明县.东汉东汉初,恢复王莽乱改的地名,新阳县(仍治新阳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汝南郡(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建武九年(33年),改新阳县为阴就新阳侯国(仍都新阳故城),仍属汝南郡.永平二年(

10、59年),废国,复为新阳县,仍属汝南郡.十五年四月甲子,新阳县改属刘畅汝南王国.建初四年(79年)四月乙丑,复属汝南郡.七年,新阳县改属刘羡西平国.章和二年(88年),新阳县改属刘羡陈国.永元十一年(99年),新阳县复属汝南郡.汉末,新阳县(仍治新阳故城)属曹操控制区,仍属豫州(仍治谯)汝南郡(仍治平舆故城).三国 魏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汉,新阳县(仍治新阳故城)仍属魏国豫州(初治谯,今亳州市区;不久,改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太和六年徙项,今河南沈丘县;正始九年,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汝南郡.黄初三年(222年),新阳县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

11、3年),新阳县复属豫州汝南郡(治息县,今河南息县).西晋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撤销新阳县,并入宋(治新故城,今太和县张阁乡宋王城),平舆(仍治今临泉县城西古城子)县,改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汝南郡.次年,2个县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永嘉乱后,今市境陷入汉国石勒部.东晋东晋初年,祖逖北伐,短时间收复.永昌元年(322年),复陷后赵,分属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东)汝阴郡平舆县(仍治西古城子),新蔡国(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宋县(仍治新故城).石鉴青龙元年(349年),地属冉魏.永宁元年(350年),复属东晋.太和二年(367年),地入前燕.建熙十年(3

12、69年)七月,地入东晋.太元二年(377年),地入前秦,复建平舆,宋县(均旧治),改属东豫州(治许昌)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太元八年底,复入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后秦曾短时间占领今市境,属豫州(治今洛阳市东)新蔡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平舆县(仍治西古城子)境.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北伐,复归东晋,分属豫州汝阴郡宋,宋城,汝阴等县地. 668 南朝 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死,北魏南下争夺淮北地区,此后常为两国争夺战场.泰始三年(467年),刘宋退出淮北,为北魏正式占领.南朝 梁,北朝 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梁大通元年(5

13、27年),梁魏大战后收复今市境.后仍为梁,魏战场,主要为北魏,东魏占领区.太清元年(547年)六月,东魏叛将侯景降梁,地为梁收复.次年(548年)八月,侯景反梁,地全为东魏所据.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地入北齐.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地入北周.今市境内自永嘉乱后,没有什么实质性设置,主要属今临泉,太和县境内所设的侨置,滥置的郡,县,这里不作考证.隋朝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初仍南北政权旧制.开皇三年(583年),整饬区划,今界首市境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陈留县(治颍阳故城,位今太和县西北3公里旧县镇)西部地区.十八年,改陈留县为颍阳县(仍治今太和县旧县镇),仍属

14、颍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颍阳县改属豫州刺史部汝阴郡(仍治汝阴).唐朝唐初,复郡为州,今市境北部仍属颍州颍阳(仍治今太和县旧县镇),南部属新建的沈州(隋末置,治沈丘,今临泉县城西古城子)沈丘县.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颍阳县改属信州(治江子建作栅处),沈丘县仍属沈州,信州,沈州属亳州总管府(治亳州,今亳州市区).六年,改信州为颍州(改治汝阴),颍阳县仍属颍州.七年,颍,沈州改属亳州都督府(仍治亳州).贞观元年(627年),撤销颍阳县,并入汝阴县;撤销沈州,沈丘县(仍治西古城子)改属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罢亳州都督府,改属河南道地理区.今市境北部改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

15、,均属颍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一级区划,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颍州为汝阴郡(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复汝阴郡为颍州,改属淮西节度使,又称淮西镇(初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平淮西后,改属河南道节度使(初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继治汴州,今开封市).大历十四年(779年),改属宋亳颍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使(均驻宋州.兴元元年,改治汴州).五代 后梁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今市境仍为沈丘,汝阴县分领,历五代不变.不过,后梁改属宣武军(治宋州,今商丘南)颍州(仍治汝阴).五代 后唐龙德三年(923年)十一月,后唐改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颍州改属之.五代 后晋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今市境仍属后晋归德军节度使(改治宋州)颍州(仍治汝阴),为汝阴,沈丘县分领.768 五代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十五日,今市境改为后汉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辖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