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34497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论经济周期和经济法的灵活性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法变动为视角西北大学 法学院经济法 张旭摘 要:从整个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经济发展史来看,经济周期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经济规律运行的一个必然结果。中国也不例外,自 1978 年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之路。市场取向的改革,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样也带来了人们不愿意面对的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并且在冲击着中国发展中但不稳定的国民经济。然而面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我们并非手足无措,为了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利用反经济周期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

2、控法来避免经济周期的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词:改革开放 经济周期 宏观调控法 变动1、经济周期1、定义:经 济 周 期 (Business cycle): 也 称 商 业 周 期 、 商 业 循 环 、 景 气循 环 ,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2、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3、成因:( 1) 外 因 论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

3、、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太 阳 黑 子 理 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创 新 理 论 创新理论是奥 地 利 经济学家 J熊波 特 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 产 要 素 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

4、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 因 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政 治 性 周 期 理 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 货 膨 胀 和失业问题)(2)内因论 纯 货 币 理 论 该理论主要

5、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在 1913-1933 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 币 供 应 量 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 动 ,而且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 行 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 期利 率 起着重要的作用。 投 资 过 度 理 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 品 生产相对比,资 本 品 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 产 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消 费 不 足 理 论 早期以西斯蒙第和马 尔 萨 斯 为 代 表 ,近代则以霍 布 森 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

6、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心 理 理 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 来 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2、中国

7、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历的经济周期(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阶段划分关于这一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蒙志鹏认为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不同程度的周期波动,即1981至1986年、1986至1990年、1990至1999年、1999年至今(1977至1981年这个周期中的增长高峰是与改革开放前,所以在此不加以讨论) 。刘飞认为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大致经历了3次完整的周期性波动即1978年至1984年中国经济基本走势呈现V字型的特点,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1985年至1992年中国经济再次走出一个大V型的周期,这其中还包含了1984年至1987年的一个小V字型的较短周期;199

8、2年的峰值之后,直至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相对平缓的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刘树成(2000) 以1977 - 1998 年GDP 增长率为考察对象 ,根据传统“谷- 谷”划分法将我国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1977 - 1981 年、1982 - 1986 年、1987 - 1990 年和 1991 - 1998 年共4 个短周期。陈磊(2005) 分析发现1978 - 2000 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两个平均长度为9年左右的朱格拉型中周期波动。李建伟(2003)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在1963 - 1991 年间有2 个完整的GDP 中长周期,波长均为14年,从1991 年开始进入新

9、一轮中长周期的复苏期和扩张期,直至2002 年此轮中长周期的波谷尚未出现。吴俊培和毛飞(2005) 则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1979 - 1993 年和1994 - 2005 年这两轮周期。魏杰(2001) 认为在2001 年前中国经历了三次宏观经济过热和一次宏观经济过冷,过热分别是1984 -1986 年、1987 - 1990 年和1993 - 1995 年, 过冷是1997 - 2001 年。但不管经历了多少次周期波动,我国的经济周期均可表现为经济过热运行期、经济疲软运行期、经济困难运行期、经济恢复运行期。经济运行这四次周期波动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 ,还体现在

10、与之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调整中。(二)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周期的特征基于数据分析,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为:振幅减小、峰位下降、谷位上升、收缩长度延长,产出的外部冲击效应在减弱,并呈现短扩张、长收缩的态势。从整个波形来看,20 世纪90 年代后的经济波动比90年代前的更加缓和,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经济波动呈现出微波化特征,宏观经济更趋于平缓增长,经济周期也更加平稳。这与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般趋势相同,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周期逐渐由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向平缓型波动转变,周期的扩张进程相对艰难,收缩期相对延长。(三)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周期

11、波动形成机制探索1、外在冲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国际经济波动也成为中国外在冲击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的变化是冲动主体由过去的中央计划者向地方政府转变,所以计划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计划者冲动”对经济的冲击有所减弱。但是外部经济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周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的一次冲击就是亚洲金融危机。2、内在传导机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环境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所有制结构的转变。为什么要涉及到所有制结构?因为所有制结构是一国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决定了产权制度,从而决定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调控体系。而经济体制是一国

12、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的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变革无疑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某些阶段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通过在旧体制外围引入非国有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渐进式的增量改革。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有所改善,缓解了盲目性计划指令造成的经济过度频繁波动问题。非国有经济作为面向市场自我约束较强的新体制主体,能够迅速对市场供求做出反应,它们在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阶段具有较强的增长力和抗跌性,已取代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源,非国有企业在抑制经济波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随着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决策分散化、经济主体行为市场化,经济波动的扩张力由改革前的“中

13、央计划扩张冲动”转变为“多元主体扩张冲动”,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非国有经济对“计划者冲动”产生不同的预期和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计划者的扩张冲动,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 (2)社会总供求的失衡。经济增长是通过需求增加与供给能力不断扩大的连锁式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总供求水平不断提高,但供求矛盾也更加突出,造成了经济的波动,主要表现在:20世纪70 年代末期的投资膨胀,一方面政府扩大建设规模,造成积累率过高,形成投资膨胀;另一方面财政用于消费的支出大幅增加,形成大量财政赤字,导致国民收入超分配,社会总供求差距扩大。80年代中后期的投资消费双膨胀,1984 - 1988 年间有4

14、年的总需求增幅超过20%,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居民收入消费需求均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需求的过分膨胀对财政、信贷收支形成巨大压力,财政赤字,货币发行量失控,物价上涨,迫使整个国民经济进行三年的“治理整顿”,这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市场疲软,以及产出和消费的一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其中1994 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水平高达2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61%。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部冲击效应相当明显,不仅造成了外需的大幅度收缩,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内需不足的现实。从1996年实施“软着陆”一直到2002 年,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大调整阶段,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解决了扩大社会总需

15、求的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过热,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此轮经济周期尚在进行中。(3)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调整会对经济波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各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将影响整个经济波动的基本状态特征。改革后我国改变了过去重工业为主导的超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业,推进产业轻型化的补偿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提升,产业升级后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趋向协调合理。一般地,波动幅度越大的产业,如果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则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就会变小,稳定度就会提高;反之亦然。随着我国一产比重下降、二产稳定发展和三产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的三次产业波动均明显低于90年代前的波动,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上升了5% ,这些变化促使90年代后的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缩小,经济稳定度增强。消费结构变迁。改革开放后,随着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居民从以前被束缚的或原始的消费者向新古典理论框架的消费者转化,其消费行为从被动的短期行为向攀附的过渡性前瞻行为转变,因而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变量之一。一般来讲,市场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