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同名4026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25401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同名4026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同名4026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同名4026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同名4026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同名4026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同名4026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同名4026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概念解说 一、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含义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指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依托:依靠;凭借 (1)没有学科教学,法制教育便失去基础(借船过河,搭顺风车,学科是“船”和“车”) (2)法制内容与学科内容有密切联系,否则既无法“依”

2、,又无法“托”(加速度-环境保护、八竿子打不着) (3)学科教学为主,法制内容渗透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固有的: (1)教材本身包含有(高中地理:水污染及其成因水体污染现象-水污染防治法) (2)可以引申、联系(高中化学:正确使用药物-药品管理法;高中音乐梁祝-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 (3)可以借用、“借题发挥”(抄袭作业-著作权法) (4)可以创设(高中英语:cloning(克隆)-创设“掌握了克隆技术,我们能否随意克隆几个人”的话题)教学活动中: 上课、辅导、作业、实验、实际操作、考试(信息技术课-电子论坛-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考试-将法制内容与考试内容结合,作为素材、

3、作为背景材料或者直接作为考试内容等等。命题的巧妙性) 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 (1)具有一定目的(增加法制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激发法制情感、培养法 制行为。法制教育法律教育。不盲目) (2)具有计划性(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综合提升;730个渗透点、渗透内容、方法、目标、要求等等。不盲目、一个学科看起来是不零碎、整体是统一的、系统的) (3)有构思、有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讲究技巧方法、因“材”、“课”施教。 (4)有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份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5)学生、教材、教学形式(环节)、社会、法制综合考虑

4、(6)不伤害学科、不增加负担。渗透: 某种事物逐渐进入另外一种事物,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有“机”可乘,才能渗透 (2)有机结合: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有主次、主客之分 (4)有分量、程度上的控制 (5)有过程、方法上的策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不露痕迹,不急不躁、不要求一蹴而就,明确提出追求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强调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 (6)实现事物品质、性状的改变或因此而引起其他事物的改变(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法制素养。从质、量两个方面改变) 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

5、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1)法制知识法律知识 (2)知识是基础(正确理解“知识”的含义: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学术、文化或学问。不要和素质教育对立) (3)法制理念(意识、思想、观念。意识、思想、观念不一定正确,但是如果讲“理念”,一般是指正确的观念。胡锦涛: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4)情感(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此处泛指心理、态度、在个人情绪上的反映。嫉恶如仇、打酱油、敬畏感、恐惧感、马加爵) (5)法制实践(行为、行为能力、控制力、药家鑫) (6)法制知识、法制观念、法制情感、法制行为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6、。法制情感教育也是法制教育。二、关于法制教育中几个必须理清的问题(一)法制教育是否仅仅是违法犯罪预防教育? 法制教育包含预防性教育,但是不仅仅是预防性教育: 1.预防是有发生的可能性才防。按此理解,马加爵、药家鑫都可以不防。“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行”、没有违法犯罪苗头就可以不管,实际工作中危害很大。 2.预防性教育只讲“守法”,强调“守”,既是被动的,也不完整。完整的法制教育既讲“守”,也强调“用”和“护”、“学”。 3.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既体现在法律法规中,更应该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中,一个没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不是一个思想健全、素养良好的公民;一个没

7、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如果将来参与到立法、司法、执法活动中,后果可想而知;没有全体公民法制素养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将成为空谈。法制素养是个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法制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残缺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国人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整体上不敢恭维) 5.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

8、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科任教师到底应不应该承担法制教育责任? 1.法律规定:教育法第六条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三十二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2.胡锦涛讲话: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

9、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10、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4.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学教育性原则的体现。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三)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和德育其它方面到底是什么关系? 1.理论层面:不是有我无他、我进他出、相互对立的关系。不是要厚“法制”而薄其它

11、。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 2.实际操作层面: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道德、纪律、国防、民族团结教育联系在一起(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若干渗透点);心理教育、美育等联系在一起(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若干渗透点);有机适度、自然巧妙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科教学,有时反而能够促进学科教学,或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密切教学内容与社会时间的联系,或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增强学生的过程体验和过程体验。 3.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问题必须解决。 4.改变考试制度、彻底放弃“应试教育”,人们的担心才会消除

12、,注意力才会转移,观念才会真正转变,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形成气候”。 (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按照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提出的内容、数量、目标要求渗透,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述如下: 1.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分量、难度上有严格界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在35个学科中共设计了730个渗透点。12年大致有480个教学周、14000个课时,平均每周只有1.52个渗透点,也就是平均每19节课,法制内容才会在教学中出现一次,频率不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 法制教育与学

13、科教学安排渗透的法制内容,都是普通的法制常识和比较容易理解的法律法规,不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对象上的针对性,又属于普法范畴。 2.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结合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潜移默化效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且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

14、担。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伤害学科本身?不会。这得从渗透原则说起。 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教学中不能因为法制内容的渗透,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打乱学科教学秩序,更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 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伤害学科本身,有时还能促进学科教学,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或促进学科知识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试举一例: 九年级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如果仅从教学的一般层面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鄙视夏洛克的自以为是、

15、佩服鲍西娅的机灵智慧这个层次上,但是从公平正义原则(此处涉及民法、合同法)去分析夏洛克的所作所为,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夏洛克的阴险和不法,更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安东尼奥和鲍西娅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绞尽脑汁去“解套”,因为事前的合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是无效合同(威尼斯商人实际上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教学上一般只宜讨论到此。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查阅网上相关资料)。 不要陷入思维怪圈:有我无他、强调甲等于放弃乙、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抢”时间、“抢”资源。防止教学中不科学安排时间,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甚至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对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