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3366495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

2、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

3、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

4、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B. 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C. 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D. “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

5、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B. 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C. 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D. 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B. 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

6、学无中西”。C. 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D. 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答案】1. D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错误,原文“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不能说“充分借鉴吸收”。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

7、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目的是肯定“学无中西”进而论证“经典的普遍意义”。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错误,原文只说“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没有说“应该摆脱”“着重”;B项,“只有才”没有依据,

8、无中生有;D项,“不排斥”错误,原文“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故选C。【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当前,我国数字化教学仍然以PPT演示、网络资源搜索、在线讨论测试等形式为主。教师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教学、频繁操作设备、组织课堂活动、批改作业、进行网络互动等,这与传统教学差别

9、不大。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深度互动,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观念并无更新。智慧教学是数字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与数字化教学相比,教学环境由传统教室向智慧学习环境转型,教学观念也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学习转变。智慧教学平台能自动向教师推送备课素材,引入外部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开展个性化指导,自动分析学生作业成绩,等等。师生间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多类型、多层次交流。(摘编自杨现民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教育研究2014年5期)材料二:教学资源库建设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花了大价钱、大功夫建起一个“大而全”的教育资源“杂货铺”,为何成了

10、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使用的人少之又少?要破解这个难题,可以参照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例子。一是走产教融合之路。主持院校联合了全国3个行业协会、45所院校和5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整合,率先实现全国金融专业群(包括院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有效解决了优质教学资源“怎么建”的问题。二是更新教学模式。运用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将金融运营等工作场景转化为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尝试混合式教学、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大大激发教与学的活力,解决了优质教学资源“怎么用”的问题。三是实行多元评价。设置校企“在线双导师”,支持教师应用网络空间进行在线点评与在线实训指导,从而改变

11、了传统教学中以一次性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模式,提高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解决了资源库应用效果“怎么评”的问题。(摘编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好还得用好,光明日报2018年5月25日)材料三:法国和挪威等国家开始将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作为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英国、爱沙尼亚、芬兰等也正计划改变传统课程的构建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使用快速变化的技术来驾驭世界。但他们坚决反对以数字化技术来代替教学,强调用数字化技术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主题内容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学习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数字化技术向学习者提供模拟环境,可以帮助他们应用知识或技能并展开交流合作,从而

12、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至关重要。教师要从知识提供者转变为教练,集中精力指导与训练学生开展学习,而不是提供信息。这些做法对于我们在数字化教育中的“思想纠偏”很有借鉴意义。(摘编自余胜泉欧洲数字化教育发展现状与启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1月)材料四:数字化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由于教育者与学习者置身虚拟的教学环境之中,数字化教育缺乏现实情境中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和对学习者的情感关怀,这极易造成学习者的情感冷漠及交往能力退化。数字化环境不必考虑现实社会的利益关系、规范约束,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易发生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数字化教育为学习者提供

13、的海量信息资源,尤其是可带来强烈刺激的图片、视频,使学生更倾向于回避独立思考、探索问题,有的络游戏的奴隶,身心发展严重受损。(摘编自王森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与回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年1期)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教学主要采取PPT演示、网络资源搜索等形式,存在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深度互动,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学观念守旧等不足。B. 依靠数字化技术的升级,智慧教学大大节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减少了教师对设备的依赖,从而使他们能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上。C. 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调用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很好地利用了各种数字化技术,并

14、在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上有所创新,以此促进学习者的发展。D. 欧洲不少国家十分重视数字化与教育的融合,希望改变传统课程的构建方式和转变教师的角色,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并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相比我国当前的数字化教学,未来的智慧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开放,师生间的互动将更加深入,同时教师也能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B. 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摆设的重要原因,是片面追求教学资源的数量与种类,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无法提供足够好用的优质教学资源。C. 在数字化教育过程中易出现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这既与数字化技术虚拟化的特点有关,当然也与教育者和学

15、习者不恰当的使用方式有关。D. 在世界范围,积极改变传统教育、大力推进数字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这说明数字化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有着全面的优势。6. 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着哪些需要转变的地方?【答案】4. B 5. D 6. (1)视教学为“标准化生产”的陈旧观念。(2)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片面追求“大而全”(或:不重视教学资源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3)以数字技术代替教学。(4)把教师当作知识提供者而不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教练。(5)在数字化教育忽略人文意蕴的培养。【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

16、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从而使他们能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上”错误,原文“师生间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多类型、多层次交流”。故选B。【5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在人才培养上有着全面的优势”错误,原文“数字化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故选D。【6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在思想观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