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分析.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46936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就业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就业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就业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 大学生就业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有效发挥这一群体的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民众人力投资的积极性,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乃是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这个时期出现的新趋势值得我们进行研究,而这些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所引发新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因为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推动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目前,世界经济不振,对我国经济是一次考验,但同时也是逼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契机。多年来,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

2、和非常优厚的政策,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和不顾忌环境承载力的粗犷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我国的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其中大学生就业是关乎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因此,就业质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 1、就业的历史演变大学生是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中坚力量,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那么关注其就业及就业质量,用好大学毕业生这个资源,使这些大学生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1949年1965之前,我国通过文化课考试统一进行招生与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这样的就业模式形成于我

3、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国家建设初期有其积极的一面,国家能够宏观调控人才配置, 给国家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就业就得研究我国的招生制度,纵览我国的招生与就业制度从解放初期到文革彻底结束(19501977),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高校招生就业制度实行统招统分。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从1950年至1984年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分配模式,就招生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前,高校是通过文化课考试统一对社会进行招生,文革开始后,1966 年高校曾一度停止招生,由于受文革左倾思潮的影响,国家废除了高考制度。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并持续了三年,这三年没有招生也没有就业,这三届

4、学生也被叫做“老三届”,被积压的这三届学生也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开始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此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直到1970 年6 月,党中央决定在部分高等院校通过推荐和审批的途径对社会进行招生,高校恢复招生后,不再进行文化课考试。1972 年,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始招生。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选拔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从1970 年至1977 年历时7 届,工农兵学员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殊产物。真正意义上的恢复的文化考试制度是从1977年12 月10 日开始的,这一时间,国家举行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

5、届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标志着中断了11 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那么这一时期的就业制度是什么样呢?1961 年,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高校毕业生分配的重点为“大力支援农业和尽可能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因此,就毕业生就业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前实行“统包统分”“包当干部”;文革期间是实行工农兵学员“社来社去,哪来哪去”的政策。从以上政策规定来看,从建国初期到文革期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其主要特点是对大学毕业生“包分配”,但必须严格服从国家的分配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国家对于大学生工作分配是无容置疑的, 基本不考虑个人的发展与利益, 这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

6、严重阻碍了人才流动,影响个体的创造发挥,阻碍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也与我国当时社会经济不发达、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较小,只能以培养精英式人才方式办学。但在解放初期,这样的分配制度有利于集中优势人才来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国家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恢复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仍然沿袭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国家全权负责的就业制度。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这样的就业模式就表现出僵化缺乏弹性的方面,1981 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等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确定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对毕业生分配实行抽成调剂

7、、分级安排的办法。为了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改革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分配制度。这样,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并行,定向分配与推荐就业并存的“双轨制”。这一时期,在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同时,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一方面,以不同的招生方式入学的毕业生,其就业方式也不一样。如商业部关于印发关于改革商业部部属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针对三种招生方式实行三种分配办法,即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毕业后

8、实行计划分配;委托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到委托单位工作;自费生毕业后不包分配,可以由学校推荐就业,也可由学生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就计划内毕业生就业制度而言,国家也开始着手进行改革。1985 年5 月1 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大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开始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过渡。至1997 年3 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再次明确了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基本完成并轨招生。招生并轨改革适应了经济

9、体制改革的要求,标志着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已经从计划状态切换到了市场状态。并于2000 年改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这表明毕业生的就业自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标志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对高校毕业生统包统配、派遣就业制度的历史已经结束。综上所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学生的录取、就业均由政府包办,国家包学费、包分配。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逐步改革,高校招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状态切换到了市场状态,大学生上学要缴费、毕业后不再分配工作,实行自费上学、自主择业。1.1.2 研究意义自从学校开始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也由此建立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

10、利于大学生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能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就业新机制。1、对高校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对高校而言,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声望,因为随着高校毕业数量的大幅增长,社会越来越关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率和就业方向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志。因此,通过研究教学型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高校的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职业发展教育,形成高校与市场相衔接的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2、对企业的意义。 由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因素不同,其中有些因素导致毕业生的频繁离职,用人单位也饱受新员工离职频繁之苦,为了填补职

11、位空缺,不得不再次进行招聘,缩短用人单位的招聘周期,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形成了“招聘一离职一再招聘”的恶性循环。加强对教学型高校本科生就业与就业质量的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了解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的构成状况,以更好地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1.3.3对社会的意义。对社会而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的大问题,影响就业问题已成为就业领域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就业数量扩大,影响就业工作的全局。大学本科毕业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数百万大学生,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

12、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全区卫生系统,特别是我院在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的同时,业务工作量也正在逐年同步明显增长。老百姓有病大都能够走进医院并看得起病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

13、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