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28889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当前,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现在的人力资源开发也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力资源开发。经济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本需求同人力资源开发不全面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人民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全面之间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新世纪前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

2、战略机遇期,中国将在这20年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一目标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带来重大的机遇。中国如果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中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就有可能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使得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总量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更加提高、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更加发展。因此,今后20年,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历史时期,将成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机遇期,成为中国教育与人

3、力资源开发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必须指出的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伴随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如果中国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时期全面开发人力资源,20012020年,也可能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上的失落期、滞后期,整个中国现代化也将经历一个危机孕育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会落空! 经济起飞: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力支撑和巨大需求 2001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经济起飞的中后期。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工业化迅速推进,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农业比重持续下降,中国经济开始崛起,并出现向发达国家趋同现象。20012020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

4、,特别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终完成新型工业化,使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服务业也将加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持续上升。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迅速下降。在这一阶段,经济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是一国实现经济崛起或者经济追赶的最重要的时期,此后,中国经济发展就将进入成熟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才说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因此,林毅夫认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那么乐观地认为未来4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能赶上美国,但是到2050年的时候,中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一半,应该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目标。 中国人

5、力资本积累将主要依靠高中阶段教育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人力资源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身的情况看,中国已经基本普及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正在走向普及,高等教育即将跨过大众化的门槛。这就为高中阶段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的快速提高并走向普及,中国人力资本积累将主要依靠高中阶段教育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人力资本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而在此之前,初中教育程度受教育人口的增加对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人力资本的这种变迁可以称为由基础教育驱动型人力资本增长模式向高中阶段教育驱动型人力资本增长模式的转型。 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正处于通过普及高中

6、阶段教育驱动人力资本迅速提升的历史阶段。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期的清醒认识和战略选择。因此,未来2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对人力资本开发和教育发展提出巨大的需求,使得这一历史阶段成为人力资本开发和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必须指出的是,高中阶段教育具有既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也不同于高等教育的经济属性。而且,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会有多种形式,包括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非正规高中阶段教育(包括相应层次的培训和补习等)。政府推动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模式和私人投资取向的高等教育扩大模式都不能直接适应迅速普及高中教育的需

7、要。同时,中央政府尚未作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制度安排,私人也缺乏投资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当前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都已经初步建立保障具备资格学生就学权利的机制,而在高中阶段教育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加速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这是对未来人力资本开发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挑战。 质量而不是数量:劳动力贡献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分析2001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变,即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型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型。19781995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略低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贡献。但是到20世纪末

8、,这种情况发生重大转变,人力资本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而劳动力数量增长率显著下降,由19781995年的2.4急剧下降到1.0。而且,在未来20年,劳动力增长率还将继续下降。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是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并且成为劳动力贡献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经济增长的这种模式转变,对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巨大需求。 一般而言,经济结构升级、劳动力流动和转移以及技术的普遍应用是提高TFP的有效途径,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对这些因素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GDP翻两番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必然相应地提高社会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供给能力。到2020年

9、,经济总量翻两番,如果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83进一步提高到7的话,中国公共教育总支出将是2000年的5.8倍,这将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经济增长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巨大的需求,同时将极大地增加和改善政府和社会投资教育和人力资源的能力,这是经济增长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重大机遇。而经济增长也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严峻的挑战,即如何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有效人力资本,以支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利用人口红利,再创人力资本红利 经过20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数年低于10。 中

10、国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的转变。相应地,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上升和学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使得社会抚养系数降低,这是持续20多年的计划生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红利”。 高比重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国最丰富的资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稳定中略有增大。1659岁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在19901996年期间一直在6162之间徘徊,随后提高到1999年的63.2。根据人口预测,这种趋势将会持续一个时期,直到人口老龄化进程对人口年龄结构的效应超过这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才

11、会趋于下降。 人口转型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劳动年龄人口较长时间保持较高比例,这意味着中国具有巨大的待开发的人力资源,是中国未来开发人力资源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保持高比例,也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是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使劳动年龄人口实现有效的就业,那么巨大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成为巨大的人口包袱和人口炸弹。解决中国的巨大就业压力将是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首要历史任务。人力资源开发不能脱离这一历史背景进行,应当为解决这一历史性的课题做出贡献。 学龄人口比重下降:强化投资,形成人力资本竞争优势的希望所在 人口转型的另一个重大特征是学龄人口比重逐步

12、下降,不仅学龄人口比重下降,学龄人口比重绝对数量也出现了不可逆转性的下降。预计到2010年,15岁以下人口将下降到2.55亿人,相当于2000年的83,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24.3降为18.8;到2020年,约为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6。2010年,64岁以上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的7.1增加到9.0;2010年以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到2020年达到13。2020年以后进入高度的老龄化社会。 当前,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为未来社会储备人力资本,增强未来20年的生产能力,必然大大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能力。 20012020年的20年,不能坐享人口红利,而是要利用收获人口红利的

13、有利时机,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为未来创造一份更为宝贵的“人力资本红利”。有没有这一份人力资本“红利”,是中国在未来能否提升劳动力的生产率、能否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人口老龄化应对能力的关键所在。 家庭结构转型变动,家庭教育需求转变 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型最终体现为家庭微观结构的变化。一是家庭支出结构转型,突出的表现是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教育消费支出持续提高;二是家庭人口年龄结构转型,突出的特点是家庭中学龄人口减少。家庭微观结构的转型导致家庭教育需求的转型。 家庭支出结构:恩格尔系数下降,教育支出能力上升。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消费重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而后在食品

14、占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的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也在下降,而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支出比重在上升。在城市,居民文化教育娱乐项目支出比重已经达到12.6,超过衣着和居住支出,成为继食品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项目。在农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也超过衣着支出比重,成为继食品和居住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支出项目。未来20年,这一项目支出还将进一步扩大。 在城市、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项目支出成为继食品和居住支出后的第三大支出。 家庭的教育需求由义务型、标准化、单一性转向自主型、个性化、多元性。 家庭人口结构:未成年子女减少,学龄人口教育投资对象集中。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支出成为一种市场导向和发展取向的理性

15、投资行为,家庭的教育需求由义务型、标准化、单一性转向自主型、个性化、多元性。 义务型向自主型转型是指,家庭对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总体上有较高的激励,因而,教育投资的出发点已经由履行义务转向自主型投资。表现为家庭对于学龄人口的教育投资已经超出“义务”范围:在教育需求的量上已经大大超出九年义务教育,进而对非义务阶段教育产生巨大需求;在教育需求的质上也远远超出普通学校教育所提供的标准化的教育内容,进而对非学校教育内容和学校教育中非标准化内容产生巨大需求。与此同时,对成年家庭成员人力资本投资也开始启动,并且迅速发展。 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是指,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需求并不满足于学校提供的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而是寻求最大限度发掘自身潜力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开始对“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产生需求。 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型是指,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家庭对于教育投资的对象不仅限于家庭中的学龄人口,而是逐渐扩大到家庭中不同年龄的几乎所有成员。与此同时,对于教育途径的投资也不是单一地依赖于某一个机构或者某一种教育形式,而是倾向于选择一种多样性的组合教育投资模式。 家庭的教育需求转型,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