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专业综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252090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专业综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专业综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专业综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专业综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专业综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专业综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专业综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南开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专业综合(区域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专业: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经济区2产业结构3规模经济4劳动力资源5交易费用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2区域划分的两种基本方法三、论述题(共30分)试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目前中国兴起的城市圈运动微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无差异曲线2边际技术替代率3瓦尔拉斯(Walras)均衡4外部性二、简答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简述阿罗(Arrow

2、)的不可能性定理(impossibility theorem)简述一般均衡的含义及存在条件3.简述需求曲线的导出三、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25分)1论述收益递减与规模收益递减的差异。2阐述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并论述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资源配置为何造成非效率? 南开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专业综合(区域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专业: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经济区 答:经济区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形成各具特色、内部具有共同经济生活和长期经济联系,且在全国或地区担负专门化生产任务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它是在生产日益社会化和

3、区域化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发展变化是经济区形成和演变的客观基础。经济区不同于自然区和行政区,是和劳动地域分工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性和继承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区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经济联系也会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将导致经济区性质的改变。经济区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每一经济区都拥有自己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这些生产部门是全区经济的主体,是地区经济的主要特征,也反映着一个经济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经济区的专业化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彼此交换,构成区际联系的主要内容,反映着各经济区互为市场、相互依存、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分工协作的经济关系。每个经济区

4、都有自己的经济中心。这个经济中心往往由一个大的综合性城市或一组城市所组成,是全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中心的发展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生产协作、城乡物资交流、经济与技术的支援等多种渠道,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产生一种经济上的吸引力。经济中心往往是全区交通运输的枢纽。区内综合运输网分布的特点,对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和边界的划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经济区的结构和职能特点,可将其分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两种类型。 2产业结构答:产业结构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各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构关系和比例关系,包括供求结构、资产结构、技

5、术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一个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资源结构等。根据不同的标准,存在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分类体系。主要有:(1)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分类法,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分类法;(2)各国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法;(3)按资源投入的相对比例划分的分类法,即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分类法。不过,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所处的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路径的差异,即使生产相同产品的产业,其资源投入的组合比例也是显著不同的。譬如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还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阶段美国的农业却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演

6、变的。在同一发展阶段上,不同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并不一定相同;而在同一个国家、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其产业结构更是明显不同的。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所处的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路径以及经济体制等。3规模经济答:规模经济指生产规模和产量扩大导致单位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长期来看,企业所有投入的生产要素量都是可变的如果各种生产要素增加,就是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并大幅度地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和协作的优势得以充分地发挥劳动者的专业化程度更强,获得更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更大地

7、提高劳动效率也使机器设备等资本物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因而大幅度地降低分摊在单位产品上的广告、运输、保管及管理费用。原材料购买数量的增加使购买价格更便宜,使一些副产品也能得到综合利用。同时企业的实力增强也带来了市场的声誉和知名度。可以得到优惠的贷款或其他优惠条件。因此。规模经济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即生产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规模经济可以从企业自身规模和行业规模的扩大两个方面分析。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或“内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或“外在规模经济”。这一分析对研究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适度规模对研究投资决策、行业竞争和垄断等是有意义的。规模经济只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存

8、在。若规模过大,反而会形成规模不经济。4劳动力资源答:劳动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源,指一个组织单位(如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行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就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力资源的数量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可以分为就业人口、劳动年龄内的就学人口、军事人口、正在谋求职的人口、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年龄范围之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不属于人力资源。劳动年龄范围之外已经或仍在就业的人口,属于人力资源。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有人口总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人口的比重等。5交易费用答:

9、交易费用又称“交易成本”,指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对于社会来说,它是一种非生产的费用,是社会财富为完成交易而损失的部分。交易费用通常包括供需双方在市场中搜寻有关信息的费用,为实现交易而进行谈判、签约、监督合约履行、仲裁等费用。“交易成本”是以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指出,企业的出现是为了节省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说,用企业内交易来替代市场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那一点上,或等于其他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那一点上。后来,科斯在社会成本

10、问题一文中进一步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产权问题。他提出,只有合理界定了产权,才能通过市场本身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效率。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答:(1)城市经济的含义城市经济是指在一个城市中,包括工业、商业、信息业、金融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和市政公共事业等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城际间的原料、商品购销活动、分工协作和城乡经济联系在内的综合体。城市经济是城市社会的基础,城市的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科研,以及居民的娱乐、开常生活都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基础的。(2)聚集是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聚集是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分工制度的演

11、进是城市经济聚集的根本动因这一基本立论,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是分工合作合作成本制度非正式制度空间聚集,即:分工必然引起合作的倾向,合作成本的存在使合作的实现紧紧依赖于制度,在非正式制度场合,合作的实现依赖于空间聚集的特定形式。第二条主线是分工外部经济聚集,即:分工是外部经济性的重要源泉,当外部经济不能在远距离获取,或外部经济性要通过聚集才实现时,城市聚集现象就由此发生。城市经济密度大,商品和服务生产专业化,在家庭、企业和政府之间以及每种群体内部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赖性,以及高水平的技术、革新和企业管理。城市化由于其本身特性而导致空间集中,而密度大又导致经济活动者密集。这种趋势与生产专业化

12、一起,产生了显著的、普遍的相互依赖性和外部经济。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其聚集性,聚集状态的特征是各类产业、市场的聚集,聚集的趋势是自我聚集不断扩张。城市经济聚集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产业聚集,即不同所有权下的多个企业以市场关系为纽带实现的空间集中的状态或趋势;二是企业聚集,即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同一企业要素空间集中的状态或趋势。2区域划分的两种基本方法。答:区域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它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形成,并由历史奠定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整体。区域划分由以下两种基本方法:(1)在自然方面,区域指自然区。可分为综合自然地理区以及按

13、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某一自然要素分区。(2)在经济方面,区域指综合经济区与部门经济区。不同范畴的区域,性质和范围也不同。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其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内聚力是区域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决定了区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决定了区域的规模和边界。根据内聚力的不同,可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域具有客观性和动态性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一方面,区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现象,由此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描述,进而划区,并揭示其一般规律性;另一方面,区域又处于不断演进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内聚力将不断发生变化,继而导致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的结构、功能

14、、规模和边界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区域一般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比较明确的边界。根据区域类型的不同,区域边界可能是一条明确的边界线,也可能是一条相互交叉融合的边界带。此外,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区域的规模可能相差甚大。例如,一个城市工业区,一个大的经济地带,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但是,区域并非是无限可分割的,它具有一定的最小规模,即单元区规模。三、论述题(共30分)试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目前中国兴起的城市圈运动。答:我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各级政府发展战略的调整对城市化继而城市圈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催化作用。适应这些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区域内城市的联动发展不断凸现

15、。经济版图的重新划分,使得城市的势力不断突破行政边界的羁绊,形成了或者正在塑造着一批城市经济圈。城市圈的出现为区域经济竞争增添了新姿,改变着城市管理者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系统的整体效应,增强了圈内经济整体实力,并带动着周边地区经济腾飞。 (1)中国城市圈产生的条件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合作程度的深化,为城市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一些城市化水较高,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城市圈初步形成;其余地区也正在直面新的发展形势,加强区域内城市合作力度,积极构筑城市圈。考察城市圈出现的条件,可以得出,是经济发展催生城市圈的形成。正是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的逐渐成熟增进了城市的内引外联,这些因素推动了我国城市圈的形成。城市化水平提高 城市圈的形成要求区域内有较为密集的城市群,并且存在一个或几个能发挥首领作用的中心城市。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日益认识到城市化的战略意义,各地纷纷将城市化纳入本地长远发展规划,并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战果喜人。伴随着城市化的阔步推进,区域内城市密度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增强,相邻城市之间资源和信息的交换趋于频繁。城市之间信息和能量的相互依赖是城市圈赖以形成的基础。基础设施完善 我国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发展为区域内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