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群文阅读—统整信息归纳寓意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09548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群文阅读—统整信息归纳寓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群文阅读—统整信息归纳寓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群文阅读—统整信息归纳寓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群文阅读—统整信息归纳寓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群文阅读—统整信息归纳寓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群文阅读—统整信息归纳寓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群文阅读—统整信息归纳寓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纳信息,统整寓意一、 探究寓言文体特点。愚人食盐、畏影恶迹、纪昌学射、扁鹊见蔡桓公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吗?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小结寓言的特点:语言精练、富有哲理师:(语言精炼)你的观察很仔细,寓言的语言都是很精练的。自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代,人们在口耳相传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寓言。师:你的感觉很敏锐!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这是寓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个道理,有时会在结尾直白地写出来;有时隐含在故事里,要读者自己去领悟。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1面的两篇寓言,愚人食盐和畏影恶迹,找一找两篇寓言中的主人公有哪些独特的言行,并完成阅读单上的这一

2、个表格。二、 从关注独特的言行到寓意从言行中探原因 阅读愚人食盐和畏影恶迹,寻找人物独特的言行,分析其令你感到可笑的原因。题目主人公独特的言行寓意愚人食盐畏影恶迹1、 师:我们先来聚焦愚人食盐中的愚人,谁来说说,他有哪些言行引起你的关注?你画了哪些句子?师:在课的开始,我们说到有些寓言在讲完一个故事后,在结尾会有对这个故事的评论。下面我们仔细地读一读愚人食盐的结尾部分,想一想:这则寓言说明了怎样的道理?你说得真好!让老师也深有感触。小结:寓言是先有道理,再有故事的,里边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为这个道理服务的,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实际就是在思考寓意。2、师:我们接下来讨论畏影恶迹,请围绕人物的动作来讨

3、论。小结:寓言的语言很简练,你们能准确地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重点词语来分析,这个阅读方法非常好。师:同样的,在归纳寓意时,我们可以从结尾中去发现,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归纳寓意。小结:你说得真好!我们在揭示寓言所要阐明的道理的时候,可以从结尾的段落中统整信息,加以分析。这样,寓意的概括相对来说会更准确。看来你已经掌握这个归纳寓意的方法了。(生修改愚人食盐寓意,修改完后,概括畏影恶迹的寓意)(展示学习单)师:两则寓言对人物的刻画,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创作的寓言,文笔犀利,含蓄幽默,如同笑话一般,寓教于乐。我们在阅读时,要用心体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三、那些“隐身”的寓意如何提炼出示纪昌学射

4、、扁鹊见蔡桓公这两则寓言,在结尾丝毫找不到评论,寓意是“隐身”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关注言行的方法,去统整、分析出寓意。(阅读学习单) 从言行中探原因请阅读纪昌学射扁鹊见蔡桓公,从人物的言行中归纳出寓意来。题目独特的言行寓意纪昌学射师:从纪昌的行为,你懂得了什么?小结:学习任何事都要练好基本功。师:再来看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谁来说说他有哪些言行引起你的注意?扁鹊见蔡桓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师:因为他不听扁鹊的劝告,讳疾忌医,最终导致严重的结果。大家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有一点做得很好,都是围绕人物独特的言行来统整信息思考的。三、 提供寓意,补写结尾。师:从寓意出发,去补写结

5、尾,更加训练我们对一则寓言整体的统整、分析能力。下面请同学们翻到阅读单的另一面,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两个表格。要求:用对话的形式,补写结尾要求:用评论的方式,补写结尾郑人买履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他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 ”他回答说:“ 。”引婴投江从前,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个孩子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大声哭泣。这人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要把婴儿往江里扔。那人满不在乎地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这个回答真让人哭笑不得。 寓意: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寓意:嘲笑了那些头脑僵化,思维教条的人。小结:对一则寓言整体的统整、分析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反复实践,摸索中,才能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