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306133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下面带来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1】 摘要出于让孩子接受教育、看管孩子等目的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想送孩子到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还无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家庭经济因素、居住地位置和学前教育资源稀缺是导致儿童无法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主要原因 当前各级政府要增强责任意识因地制宜进行政策创新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儿童;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安置形式;受教育机会;平等 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贫困

2、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消除农村贫困现象也有助于整个社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是否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影响其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主要因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塞姆对农业社会的定义我们以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符合农业社会定义的A省作为研究选点范围 根据现场考察我们最终选择A省B县C镇作为研究区域 C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业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7.1%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53%具有财力

3、薄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贫困地区农村共有的一些特点 同时C镇存在多种学前教育安置形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C镇203名刚刚升入小学的儿童的养育者以及数名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 对家长的访谈旨在了解儿童的文化背景资料包括家庭养育环境、养育者受教育状况、儿童学前教育经历等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如何?几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进入一类学前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有几年?未能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2)家庭基本情况如何?家庭成员有几位?是否为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情况如何?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情况如何?

4、(3)家长为什么希望孩子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情况如何?学费是否合适?如果学费上涨是否还会送孩子进入学前教育机构?选择这所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 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包括各级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和当地学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当地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管理体制如何?(2)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目的?为什么?(3)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情况如何?经费来源?(4)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尽管C镇居民都将小学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学前班但实际上小学附属学前教育机构包含两种类型:一种

5、是以学前儿童为招生对象教室上挂着学前班的名称使用学前班教材;另一种是以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学前儿童为招生对象教室上挂着一年级的名称使用一年级教材 与当地教师将这两种学前教育机构统称为学前班不同笔者认为后一种不宜被称为学前班 有学者曾经分析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并且将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幼小复式”或“幼复式”但笔者认为这两种称谓都有不妥之处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里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同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不同年级儿童进行的是不同内容的学习而C镇的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是“不同年级儿童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同

6、一内容的学习”不具备复式教学的特点因此不应该被称为复式班 基于C镇的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是将“学前儿童混合在一年级学生中进行跟读”笔者将这种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一年级混读班”(简称“混读班”) 通过实地调查本研究确定了C镇现有的三类学前教育安置形式为幼儿园、小学附属学前班(简称“学前班”)和混读班 在接受调查的203名儿童中接受过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儿童共有173人其中具有幼儿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59人具有学前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71人具有混读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43人其余30人没有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接受过学前教育 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差异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不存在显著相关但是民族差异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

7、择存在显著相关(入幼儿园就读的儿童中大部分为汉族儿童苗族儿童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留守与否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也存在显著相关 2.选择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原因 调查发现在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30名儿童中有64.5%的儿童养育者是因为居所附近没有学前教育机构而没有将孩子送入学前教育机构12.9%的儿童养育者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将孩子送入学前教育机构 这一发现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导致学前儿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最主要原因是“无机构或机构位置远”和“家庭经济问题” 为了进一步分析家庭经济因素与儿童是否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教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经济学研究中的“教育支出负

8、担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相关”的研究框架考虑到C镇农村家庭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支出主要是学费支出所以重点考察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学费之间的相关特别是不同人均年收入水平家庭在“对于目前学费的接受程度”和“学费上涨多少比率后就不送孩子进学前教育机构”上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入园(班)率随着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是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儿童入园(班)率之间未达到显著性相关;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对于目前学费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人均年收入水平越高家庭对于学费的承受能力越强) 但与“学费上涨多少比率后就不送孩子进学前教育机构”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学费的承受能

9、力之间存在相关学费上涨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儿童的养育者不一定会因此放弃让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至于家长送儿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72.8%的养育者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28.3%的养育者是因为“家中无人照顾孩子”21.4%的养育者认为“学前教育机构地点方便”很少有养育者是因为“学前教育机构保教质量高孩子能得到足够营养”而将儿童送入学前 教育机构 在阐述选择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原因时89.5%的养育者考虑的是“离家近”19.1%的养育者是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很少有家长会考虑学前教育机构的等级高(0%)、保教质量好(5.8%)、将来可以上好的学校(4.6%)等原因

10、三、分析与讨论 1.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机构教育需求迫切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乡镇劳务输出已经成为C镇重要的收入来源 由于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激增给在家留守的老人增加了育儿压力 老人们自己必须劳动以维持生计尤其是在农忙季节早出晚归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很难尽到照顾孩子的责任 只要孩子会跑了老人就想着送他去学前教育机构 如果附近没有学前班老人也会想办法将孩子送到小学一年级混读 因此尽管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需要收取一些学杂费但是总体费用十分低廉所以在C镇将年幼孩子交给学校看管的需求十分强烈 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不仅带来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 而且增强了农民对城市以及现代城市文明的认同随之产生了

11、强烈的教育需求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小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学前教育在农村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独生子女政策、外出务工等因素也大大提升了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消费能力 2.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存在一定差异 C镇现有的学前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要许多学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 在三类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学前班、混读班)中在政府开办的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人数不到全镇幼儿总数的1/3;大多数幼儿是在小学附属学前班中接受教育这些学前班全部实行混龄编班实施统一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进入学前班后儿童要重复学习直至到龄进入小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跟读他们同样要

12、在一年级中重复跟读直到自己升入一年级 性别差异没有显著影响到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这说明由于性别差异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收入增长以及农村家庭关系的改变等因素正在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 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与儿童是否留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原因可能是外出务工导致对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需求上升也可能是家庭收入增长所致 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与民族差异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可能跟汉族、布依族和苗族之间不同的生活环境、民族特点以及居住地有关:汉族人和布依族人大多居住在平原上这些区域由于人口集中而设有小学和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离家比较近;苗族人大

13、多居住在深山里居住比较分散由于地处偏远住所附近往往只有小学教学点而很少有学前教育机构邻近村寨的学前教育机构离家非常远 3.家庭经济因素、居住地和学前教育资源稀缺是影响儿童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主要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家庭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贫困地区农村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支付能力依然有限家庭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 虽然C镇学前教育机构依然按照A省物价部门2000年确定的相关标准在收费费用一直保持在极低水平(15元/人月)但是即使这样一些贫困家庭的学前儿童依然会因为支付不起学杂费而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同样居住地也是影响家长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论与国外相关研究结

14、果一致 位于镇上的幼儿园主要招收居住在镇上的儿童其家长大多从事非农业劳动或者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收入较高且稳定以汉族和布依族为主;而小学附属学前班和混读班儿童的家长大多从事农业劳动收入较低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C镇一些农村家庭因为不满原居住地的学前教育状况而从农村(自然村)迁到镇上没有能力举家迁到镇上的一些家庭则想办法将孩子寄养在镇上的亲戚家中以便让孩子能够上镇上的幼儿园 一些居住在镇上的家庭则开始在县城购房以便让孩子能够在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种移民现象折射出贫困地区农民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和这些有实力举家外迁的家庭相比大量农村家庭必须接受并且向居住地早期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妥协 全镇唯一的幼儿园位于镇上几个学前班均分布在行政村中心位置偏远山区没有任何学前教育机构 地理位置偏僻造成的入学不便使许多居住在山区的孩子没有机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或者只能勉强进入小学一年级混读 正是因为农村家庭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迫切需求和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混读班在贫困地区农村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4.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政策思考 C镇儿童令人堪忧的学前教育现状是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缩影 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现象看似是财政问题 其实质是政策问题 在城市优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处于双重弱势状态 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