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0305427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中石兽,清 纪j昀yn,河中石兽,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 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3 学会据义断句。,作者简介:纪j昀yn清代(1724年6月- 1805年2月)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

2、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作者简介,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鬼狐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纪晓岚趣事1,一、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

3、服又来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纪晓岚趣事2,二、纪晓岚妙语讨球 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

4、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楞,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这个机敏聪慧的孩子。,纪晓岚趣事3,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尚书,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岚最后一个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那个那个,到底是狼是狗?是狼是狗?”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是狗?你堂堂一个尚书还分不出来吗

5、?我教你一个办法,看尾巴。下拖是狼,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绅无话可说了。,纪晓岚趣事4,纪晓岚揶y揄y(逗引,戏弄,嘲笑)和珅 传说和珅建了一座亭子,请纪昀题写横额。纪昀挥毫写了两个大字“竹苞”。竹苞,竹笋也,出自诗经,是形容事物象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和珅想,这是说我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于是十分高兴。后来,乾隆探访,看到亭上大字,哈哈大笑,问是何人题写。和珅愣了愣,回答是纪晓岚。乾隆说,“竹”拆开是“个个”,“苞”拆开是“草包”。纪晓岚是骂你家“个个草包”呢!,(一)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

6、,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1、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n)圮(p) 棹(zho) 曳(y) 铁耙(p) 木杮(fi) 湮 (yn) 啮(ni)溯(s) 臆(y) 欤(y),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

7、),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xu。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沧州南一寺 临

8、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靠近,河边,p,倒塌,一起,经过 过了,年,广泛征集,寻找,终于,到底,zho,划船,y,拖着,踪迹,gn,在,钯通“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找到,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讲学 教书,听说,这件事,你们这些人,推究,事物的道理,规律,这,fi,木片,怎么,被,带,是,坚硬沉重,松散轻浮,y

9、n,埋没,通“癫”疯狂,荒唐,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不是,离开,特征,语气词罢了,寻找,设:设立、布置、安排。,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讲学家的话,所有的,凡是,丢失,应当,发语词,原来是,水,的,侵蚀冲刷,形成成为,坑洞,等到,摔倒,ni,也,的,一定,巡河,守河的士兵。,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

10、矣,可据理臆断 欤?,像这样,一再翻转,停止,于是,s,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固然,依照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找到,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的判断,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y,通“癫”疯狂,荒唐,寻找,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1、。,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i),,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

12、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转转不已, 遂反溯(s)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

13、不更加颠倒吗?,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再次向前翻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s)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译文一),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14、寻十余里,无迹。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写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

15、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此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

16、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道理,不知道深层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来判断呢? (这句话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文章结构: 第一层(1段):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写出僧顺流而下找石兽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