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名159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04961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名1592)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名1592)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名1592)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名1592)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名1592)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名159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名159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二0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一、“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回顾(一)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建立(二)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观(三)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四)农村产业融合不断发展(五)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六)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则(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三、“十二五”时期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二)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2、(五)推进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六)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四、“十二五”时期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保障(二)加强制度和政策保障(三)加强工程保障(四)加强实施保障前言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所属的重点规划之一,是落实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的行动计划,是在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的综合专项规划,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本规划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综合与协调各专业规划的关系,从空间、土地、产业、人口、生态各层面落实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任务。本

3、规划解决的特定问题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项规划措施统筹起来,形成配套协调的规划集成和政策集成,达到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公平的目标。本规划覆盖的重点范围是:本市辖区内具有至少下列特征之一的地区,即有集体所有制土地、有农业生产经营、有农村建制、有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户籍农业人口。目前现状为:集体所有制土地1337万公顷,农业生产经营1096万公顷。2010年建制乡镇182个、行政村3950个;常住乡村216万户,5894万人,本市户籍农业人口2683万人。本规划编制的主导思想是:与上位规划相呼应,与平行规划相衔接,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发展改革问题,指引城乡经济社会沿

4、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促进城乡生活差距不断缩小,农民利益得到维护,社会转型稳定和谐,经济发展平稳较快,资源环境有效利用,制度建设明显进步,区域面貌普遍改善。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数据参考北京市统计部门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统计数据。本规划的编制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精神,充分发挥多方面积极性,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结合,上下结合,部门协作,政策集成。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重点目标提出到2020年的预期。 一

5、、“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深入推进的五年,是城乡一体化谋篇布局、重点突破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体制发生了融合性变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目标顺利完成,为加快推进北京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连年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综合性意见。在成功举办奥

6、运会和建国60周年庆典两件大事的同时,“三农”工作力度不减弱,政府投向“三农”的资金大幅增长。“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林水支出总量达到 539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9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保持在 50以上,财政体制改革让渡区县财力212亿元,粮食直补等多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城乡一体化制度设计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社保等制度设计,覆盖全市城乡衔接的城镇体系和村庄体系的规划,覆盖全市城乡融合的产业、生态等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力量参

7、与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局面逐渐形成。(二)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观“53”(注:新农村“53”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指以街坊路硬化、安全饮水、户厕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硬化街坊路7600万平方米;改造老化供水管网8000余公里,全面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建设农村雨洪调蓄利用工程800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600余处,改造户厕70余万座;农村普遍安装太阳能路灯、节能灯;铺设卫生节能吊炕38万多个;实施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266个。

8、改善山区农民的生存条件,投入694亿元,34万农民搬出泥石流易发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光纤网络”基本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大交通”、山区环线网络加快建设。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累计造林营林501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1715平方公里,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37,分别比 2005年提高25和15个百分点。率先实现政府购买公益管理岗位,建立有6万多农民组成的护林员、管水员、公路养护员队伍。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创建取得重大成效,环境优美乡镇达到117个,生态村达到956个,密云、延庆两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县。农村基础

9、设施的改善带动了全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从 2005年的836提高到2010年的85。(三)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政策重心转向更加注重民生,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长期滞后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显著改观。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3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农民参合率达到96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并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2。远郊农村低保标准从2005年的年人均1580元调整为2010年的2520元,近郊实现城乡统一。居民丧葬补贴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农村教育设施明显改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农

10、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加强。“村村通邮”、“村村通公交”、“村村配置全民健身设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四)农村产业融合不断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得到强化。奥运供给任务圆满完成,确保了奥运核心区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了全市农产品市场稳定供应,为“新北京、新奥运”做出优异贡献。“221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农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种业收入14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45倍;设施农业收入4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19倍;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近90;实际经营的农业观光

11、园比2005年增加291个。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 1244亿元,年均增长49。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93家,产值达到630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665。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5家。乡村旅游(含观光园)年接待游客33285万人次,总收入实现25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02倍和128倍。(五)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建成运行农地流转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了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及调解仲裁体系。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1672个

12、单位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395个。大学生“村官”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累计超过25万人。以北坞和大望京等为试点的城乡结合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发展需要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农民利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切实维护和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初步搭建起“七农”金融服务平台(注:“七农”金融服务平台:指农业贷款、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业基金、农业保险、农村信用和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六)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262元,年均实际增长9,提前二

13、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转机,由2005年的 225:1缩小到2010年的219: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新的变化,工资性收入比例保持在60以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和7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医疗保健、现代家庭设备用品、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明显增多,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总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目标已经全面实现,部分指标超额完成(见专栏1)。2008年,市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制定了多个

14、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文件,北京市开始进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专栏1:“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指标完成情况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十二五”时期,为了实现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目标、夯实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基础,必须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十二五”时期北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1新机遇。“十二五”时

15、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宏观政策取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社会发展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北京作为首都,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抓住新时期国家战略转型新机遇,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见实效,集中力量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集中资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高端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新动力。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市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人均 GDP超过1万美元,首都正在进入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空前强烈,动力空前强劲。北京已经具备加快统筹城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雄厚的物质基础,具备了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础条件。3新要求。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率先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率先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构建起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优势互补、互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