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子女普遍厌学调查报告二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043884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子女普遍厌学调查报告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子女普遍厌学调查报告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子女普遍厌学调查报告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子女普遍厌学调查报告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子女普遍厌学调查报告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子女普遍厌学调查报告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子女普遍厌学调查报告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子女厌学调查报 告调查人:万小莎 陶继伟 王 林 谢孝中 李 萍调查时间: 2011年7月调查地点: 简阳市永宁乡调查对象: 永宁乡全体学生农村子女厌学的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农村学生厌学调查时间:2011年7月2011年11月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学生厌学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建议。调查地点:永宁乡九义校调查方法:走访、访谈、问卷分析一、农村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一个公正的教育体制是让所有人享有均等的机会,在这样的体制中农村流动人口的后代可能获得比他们自己更强的发展能力,而不是相反。尽管最近几年政府试图改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状态,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比如各地政府不再允许公立学校向外来人口

2、子女收取赞助费,但各种变相的收费仍然层出不穷;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成本(包括生活成本)太高,使得农村流动人口难以承受;还有不少学校拒绝接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公立学校对农村来的孩子存在严重的歧视;他们中的不少人不能持续而稳定地在城市上学,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受升学的学籍限制,父母不得不把他们送回农村上学,断断续续的教育不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严重地损害了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益和机会,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老师也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甚至表现出非常歧视的态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一个人的一生的

3、成长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习惯爱好、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气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种植成本提高,价格下降或不稳定,土地相对集中到少数种地能手那里耕种。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农民感到土地收入难以维持全家人生活、子女教育等,社会流动和迁徙频繁,出现了出现家庭成员的非群体化生活,夫妇一方或双双外出打工在学生家长中已占80%左右,对学校正常教育产生强烈冲击。这部分家庭的学生也出现了以前学校教育所不曾遇到的问题。就是厌学的学生越来越严重其主体因素属于从以下几个方

4、面分析:一、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性格成因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相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承受的升学压力更大,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

5、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当社会现实、社会环境影响一个人时,人往往对现实持有一定态度,并作出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并得到巩固,成为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则就构成了这个人的性格。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其父母外出前,大多数家庭因子女不多,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的生活,无人辅导他们的学习,无人与他们细致的谈心交流,学生的性格极易发生扭曲、

6、改变。如果监护人、教师管理不到位,这部分儿童极可能走上邪路,甚至犯罪。因此对于儿童、少年来讲,家庭作为社会诸种因素最重要最先接触的因素,对于儿童性格形成起重要的作用。父母一方打工或双方外出打工,其子女往往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监管,极易出现偏差。由于祖、外祖父母的溺爱,儿童性格多为任性、依赖或懒惰;而亲戚对务工者子女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则他们的性格出现心胸狭隘、畏缩拘谨、感情淡漠、消沉逃学甚至养成阳奉阴违的坏习惯。外出务工者一年只能在农忙季节或主要节日回家三、二次,很难尽父母的教育之责,导致这部分孩子中出现悲观、抑郁、孤僻或者对人冷酷无情、行为粗暴等性格特征。二、务工者子女性格特征的缺陷父母

7、外出务工后,少儿生活很难得到周全的照顾,加之祖、外祖父母或亲戚的监管不力,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了以下问题:(1)务工者子女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极易自暴自弃,缺乏发愤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具体表现为分心、怕见人怕说话,不愿意把自己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告诉家长或老师,学习有障碍。(2)父母外出务工如果收入还可以的话,这部分学生有的还能安心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打一天鱼,晒三天网的事时有发生。少数学生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不安定,起码的生存受威胁,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上课不听,作业不做,有的学生有厌学、逃学行为。(3)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家庭关系出现裂痕,父母失和、离异、一方去世或第三者插足

8、,父母关系名存实亡,少儿更得不到关心,导致少儿出走。(4)性失误、性过失: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不一致,加之社会上黄毒非法传播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产生早恋,有的有了性行为,甚至女学生有怀孕堕胎的情况发生。(5)由于少儿(尤其是小学生)生活不能自理,加上家人关心不够,这部分少儿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大愿意接触同学,觉得低人一等,远离集体,容易孤独,在人际关系,自我人格,表现为不爱交际、孤僻、冷漠,甚至撒谎,敌视社会和他人,与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发展格格不入,导致品德堕落。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和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已出现了偷盗、打架斗殴、酗酒、抽烟等与少儿不相适应的心理品质,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9、,成为问题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人的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包括性格在内的心理品质。许多事实表明,良好的性格催人成长,不好的性格使人毁誉。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一生2000多项发明与他前半生具有的胆大智谋,不尚空谈的发明家性格是分不开的。而晚年滋生了因循守旧的顽固性格,囿于自己创造的直流电系统,极力反对新兴的交流电系统,当交流电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时,他被责令退出通用电气公司,由此可以看出性格特征符合客观情况的要求,就会充分发挥创造性,如果违背客观情况的要求,就会妨碍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三、外出务工子女的性格矫正与培养(1)务工者子女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

10、的关爱,家庭处于不稳定中,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这部分学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班主任与老师必须为这部分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少年儿童最容易效仿的一是父母,其次是老师,这些务工者子女在心里上、空间上与教师最接近,因此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模仿者。(3)务工者的子女在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容易受到伤害,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给这部分人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够独立的走上生活的道路,教育帮助他们成为自立于社会的人。(4)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把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在生活上关注这些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观察问题,尊重他们的个性,捕捉教育时机,

11、加以指导,否则,不但会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思想。(5)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务工者子女出现异常,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难度加大,因此,优化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就是要尽可能早地要求学生进行性格的自我修养和教育,把握性格发展方向,教师并加以引导。四.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

12、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五.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

13、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六.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

14、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

15、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二、 “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 逆反心理有些“后进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虽然他们在内心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因为心里的烦躁,却故意地或不自觉地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他们故意牢骚满腹,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拒不接受师长的教育和帮助,从心底产生外界的对立情绪。邵建辉同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由于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歧视,因而产生与班集体、教师对抗的情绪,常常表现出敌意、挑衅或破坏性行

16、为,有较强的攻击性。他上课时喜欢说个调皮话,接老师的话茬,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反应淡漠,常说:“反正老师怎么都瞅我不顺眼。”所以上课不愿意记笔记,课下贪玩,不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2) 自卑心理“后进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处于失败和落后的境地,在家常受到父母的训斥或责骂,在学校也受到批评较多,甚至还有来自同学的讽刺、挖苦。连续的挫折使自尊心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他们自惭形秽,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脑子笨,没人喜欢,是失败者,在家长、学校、同伴中总是抬不起头来,渐渐地转化为自卑,感觉低人一等。这种心理在本课题所研究的多数个案中普遍存在。(3) 抑郁心理有些“后进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