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300977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杨志学近几年,高考宁夏卷文言文试题类型相对稳定,选文以史传为主,几乎都考查的是实词、虚词、人物形象、内容分析和翻译。如何使学生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我以为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尤为关键。一、夯实基础,以本为本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首先建立在实词虚词的大量积累上,教学中要以本为本,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尽量布置多背诵,以提高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课堂教学,要落实字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下注释,引导学生自主口头翻译,教师重点讲解,注重方法指导,对学生的疑惑,可进行交流探讨,并借助语法和文本语境进行推测,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课下安排独立书面翻译,教师抽查,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

2、时纠正。每课学完后,要求学生对本课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进行书面分类整理,并形成习惯。单元结束,教师带领学生巩固单元重点知识,并进行单元检测,以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这样设计安排,虽然显得繁琐、“笨拙”,但实用有效,因为语言文字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应付,只有脚踏实地,举一反三,夯实基础,才能由浅入深,逐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加强古典文学名著阅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教材中选择的经典文言作品固然需要精讲多练,但要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仅靠学习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篇目是远远不够的。没有量的积累,无法发生质的飞跃,只有课外大量阅读文言名篇和名著,大量积累文言

3、实词、虚词和文化常识,扫除文字障碍,才能提高语感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近几年,高考古文阅读材料以史传文学为主。如 2008 年 18 套试卷二十四史 10 篇、先秦散文 4 篇、作家作品 4 篇;2009 年高考史传 8 篇、作家作品 10 篇。因此可推荐学生业余时间阅读先秦历史散文、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尤其是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的典范篇目一定要安排学生通读,如史记中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教师还可安排时间对重要篇目进行讲解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清时期的文言白话小说尤其要阅读,如三言二拍、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布。每个假期

4、都可布置阅读一部文言名著,并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文学评论,开学后进行交流评奖。一旦形成了阅读氛围,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就不言而喻、水到渠成了。三、归类复习,形成知识体系学习古文,需要掌握大量零散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系统化,在大脑中形成知识框架,为灵活运用知识做必要储备。为此,我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本,设计了实词专题、虚词专题、文言句式专题、词类活用专题、文言断句专题、古代文化知识专题等,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明确各类知识的具体内容。如 18 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生要了然于心,“之”包括三大类:代词、助词、动词;“以”包括三大类“介词、动词、连词。每一类又有几种用法

5、都要熟悉。四、总结规律,用已知解决未知1、语法分析法。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规律。名词放在介词结构后,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樵”,“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舍”。名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项羽”中的“刃”,“假舟辑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名词放在主宾之间,活用为动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的“军”,名词+宾语“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名词放在“所”之后,活用为动词,如“乃书帛曰:置所罾鱼腹中”中的“罾”。名词做状语规律。如果名词放在谓语之前,表示时间、方位、处所、工具、情状、态度等,则做状语。如“上食埃

6、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的“南”,“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中的“目”“耳”,“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人皆得以隶使之”中的“隶”,“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2、比较法。“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中的“先”“后”,前一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后一句是形容词做状语。方位名词“顺流而东也”与“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东”,前一句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后一句放在动词之前,做状语。“其”做副词副词多在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多放在句首和主谓之间,表示推测、商讨、感叹、反问等语

7、气。1、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虚词“而”的两种重要用法1、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3、吾尝终日而思矣。4、泉涓涓而始流。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否定句的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忌不自信。3、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也。疑问句的谓宾前置1、彼且恶乎待哉? 2、沛公安在? 3、夫晋,何厌之有? 4、吾实为之,

8、其又何尤?5、良问曰:大王来何操?3、筛选法从积累的一词多义中寻找最适合语境的义项如“以为”通常翻译为“认为”“把当作”“任命”。如果是个人的主观看法和认识,就解释为“认为”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于将相乎?”如果是划分、安排,就可解释为“把作为”,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以为”放在官职之前,可解释为“任命”如“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帝以(周)访为振武将军”。“坐”古代有三个含义与今不同:1.通“座”;2.“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3.“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

9、以”的意义和用法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城。4、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作师说以贻之。6、木欣欣以向荣。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8、皆以美于徐公。“见”的常见意义和用法有:通“现”、表被动、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对我怎么样、让拜见。1图穷而匕首见徒见欺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3、“瞻前顾后”法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十六、(08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

10、。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四、结构呼应法。关注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如对偶句 、排比句 、结构相近的句子,就可以推测出语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的“用”和“以”相对应,“以”就是“任用”的意思。再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的“固”与“浚”“积”对应,因此“固”形容词或用为动词,

11、“使稳固”。“追亡逐北,付尸百万”中的“亡”“北”相对应,又是互文现象,故“北”可解释为“败逃”;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和“被”相对应,故“见”是“被”的意思。虚词“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而”对应,因此“以”就是“而”的意思。“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中的“因”和“乘”相对应,“因”就是“趁着”的意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中的“矣”“思”对应,故“思”是句末语气词。五.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不同语素解释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良庖月更刀3.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虚词“之”做助词的意义和用法: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6、顷之,烟炎张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