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920768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财务盈利能力分析采用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两类。其中静态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资本金利润率;动态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摘 要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在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却又薄弱的一个环节。在留守家庭中,家庭教育职能弱化,亲子情感交流欠缺,教育方向不正确,隔辈监护,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道德问题等。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家庭

2、、学校和社会应该齐管共抓:家庭方面应该弥补亲情的缺失,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家校沟通;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I目 录I摘 要一、引言1(一)留守儿童概述1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1 1.父母关爱缺失12. 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23. 家庭教育方向不正确2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3(一) 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3 (二) 家庭内部情感问题4(三) 心理问题4(四)学习问题4(五)道德问题5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5(一) 家庭方面51.父母改变双双外出打

3、工的方式52.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6(二) 学校方面6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6 2.举办家长学校6(三) 政府及社会方面7四、结束语7参考文献8致谢9 毕业论文(设计)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一、 引言(一) 留守儿童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成为转型期社会的一大特征。据统计,全国现有劳动人口I已超过1.3亿。如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批未成年孩子留守家中。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

4、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留守儿童生活在亲情缺失的家庭中,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亲情关爱,成了“有家的孤儿”。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人数不断增加的事实,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思考这样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对策,已经刻不容缓。(二)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辞海中指出: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李天燕在其家庭教育学中则指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互相影响的相互教育”。儿童生活在父母共同构成的家庭关系中,家

5、庭存在的客观方式构成了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力。家庭中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心理、人际关系氛围,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种教育环境。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以家庭成员“面对面”为条件展开亲子互动。而与其他儿童群体相比较,留守儿童的特点是“留守”,而“留守”即“空间距离上远离父母,未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成员离散的情况下,这种教育影响力又是如何产生,又会对留守儿童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1.父母关爱缺失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顾着出门挣钱,对孩子只管生养,不管

6、教育。几乎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道德行为和心理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不与学校沟通,也很少参加学校的家长会,甚至不知道孩子在哪个班上课。他们不清楚孩子心理和身体的变化,不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而且,在情感交流上,因客观条件的限制,父母没有机会向留守儿童表达自己的关爱。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面临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自身变化等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此时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关心和帮助,他们极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行为失控。2.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 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这些监护人普遍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于家庭教育的意

7、识非常淡薄,认为他们的责任在于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让他们吃好喝好身体好,很少关注孩子情感变化的意识。对孩子的发展问题最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不是素质的全面发展,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我们只管他们健健康康去上学就行”。这类儿童的家庭教育通常具有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对孩子的学习无从辅导。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或根本就不识字,对孩子学习辅导真是无能为力。他们很少意识到监督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是意识到了,由于农活、家务繁重,再加上自身能力有限,也只能是管管孩子的吃穿而已。第二,在思想上很难与孩子沟通。由于农村的老人大多是目不识丁,在教育上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8、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因此造成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些失衡。第三,对孩子的行为约束不够。爷爷奶奶一般对孙辈较溺爱,又觉得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很可怜,因而对孩子的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约束,这对孩子道德的形成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3.家庭教育方向不正确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首要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关注的是孩子吃饱穿暖的问题。他们一般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权交给学校和老师。一方面是因为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化程度限制。他们很少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只注重考试分数。至于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他们无暇顾及,而教

9、师也很难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品德教育。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德育方面的不足。孩子犯了错误也无人纠正,这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是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据访谈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大多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一年甚至更久才回一次家。有些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这就造成了一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因为手里有足够的钱,一些孩子会进出网吧,KTV等,从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沾染上许多恶习。这足以表明,家长所采取的物质补偿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分散学习的注意力,玩物丧志,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阻碍孩子的发展。“物质补偿”最终害了孩子。二、留守儿童家庭

10、教育问题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安全等情感体验与血缘认同感、家庭利益感交织,成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亲子心理场,这种家庭情感氛围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5。父母之爱是不可替代的,虽然有的代理监护人非常关爱孩子,但始终无法代替他们的父母。孩子的内心依然渴望来自父母的爱,依然表现出对父母情感的强烈需要。但是父母从空间上远离家庭,失去了经常与孩子发生面对面的互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一)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但由于不能得到父母有效和有力的监管,极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

11、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在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衣食无忧,由于家人疏于管教,部分孩子会大手大脚地花钱,养成奢侈攀比的坏习惯。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照顾,部分孩子营养不良,部分孩子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有时甚至会面临生命的威胁。(二)家庭内部情感问题 由于经济、时间等各方面原因,外出务工的父母回家次数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成为了“父母双全的孤儿”。长期的分离使得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直接导致了亲子关系出现障碍。许多留守儿童在与外出工作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甚至有的还会出现敌

12、对情绪。这种现象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不可名状的伤害。父母辛苦工作只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可是换来的结果却是孩子的漠视甚至敌视。而孩子因为自小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对家庭的依赖和信任感,这也会导致父母产生更多的内疚和悔恨的情感。极易引起家庭内部冲突。(三)心理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类:第一是学习差或学习动力不足;第二是纪律性差,留守儿童在学校容易滋事违反纪律;第三是个性问题,突出表现为攻击型和畏缩型人格两类。攻击型的性格特征是动辄吵闹打架,自控能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畏缩型人格的突出表现为情绪冷漠,

13、畏惧,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尤其需要长辈特别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对心灵关怀的渴求和对感情交流的渴望得不到满足,一些失落情绪如失落、担忧等得不到排解,于是便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主要有:情绪不稳定、为人孤僻内向、自卑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严重、甚至有憎恨、仇视的畸形心理和暴力倾向等。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认为父母之所以不陪在自己身边是因为不爱自己,因此对父母产生抱怨、仇恨等情绪。(四)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主要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护。这些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

14、,更不知从何下手。有的甚至干脆全部把问题丢给学校老师。留守儿童在家进行的学习是少之又少,遇到疑难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解答。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当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是正确引导。(五)道德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物质生活关怀较多 , 对其伦理道德 、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 , 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 。他们的道德观念 、道德情感 、道德

15、行为受负面影响较多 ,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 , 奢侈浪费 , 摆阔气 , 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 , 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 ,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 ,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 不遵守规章制度 , 出现旷课 、逃学 、迷恋“网吧”等现象 , 有的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 极个别的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 三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一)家庭方面1、父母改变双双外出打工的方式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增强孩子在学校学习的信心,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无法专心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对子女成长起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和教育,才有利于子女身心全面的发展,同时,养育子女也是父母的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