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291827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具有严密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原则然而我国目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统一要求发挥群体的教育功能但是它也存在着弊端因为班级授课的高度集中统一教学要求标准化教学进度同步化教学对象集体化既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尤其是初中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逻辑性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是差距很大并且这些有差异的学生都编入了同一班级教学中若按同一要求同一尺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统一

2、的数学教学而不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使后进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优秀生则因学习过于轻松而放松了学习抑制了个性发展这与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主旨不相符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现实数学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很好体现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什么是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选择适

3、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与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呢 由于因材施教是学生之“材”和教材之“材”的高度统一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两“材”之间的内存联系既然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层次之分那么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有必要进行分层要求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测试等这样都会教有所成学有所得大面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研究学生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由于一个班级有五、六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不尽一致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特

4、征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学习水平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优劣都是可以转化的不能对某些学生报成见或偏见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此教师对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必须作系统、深入的了解用发展的观点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班内分层教学的前提在对全班学生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分层的目的、意义和做法让学生明白: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目标迈进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5、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然后采用学生自报为主的方法进行层次划分先由学生依据自己数学学科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愿再结合他们的实际作出最后的决定对个别低层高报或高层低报较为明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调整力求做到让学生没有顾虑没有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要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升降进行动态调整 分层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划分为后进生(A层)、中等生(B层)、优秀生(C层)三个层次(此层次是动态的)然后把三个层次的学生再划分为几个小组按自由组合的方式将优秀生一名、中等生二名、后进生一名混编

6、成四人学习小组(人数不均匀的可作适当的调整)分别座相邻的前后两排并让优秀生担任组长以便组织开展互帮互学创造适合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和归宿也是评价、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是实现分层教学的保证根据教材、课标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既可以实现又不是轻而易举可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层目标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高层目标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提示各层次学生的学

7、习目标课后检查是否达标一堂课多数时间要用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做到对C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对B层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下功夫对A层学生放低要求浅讲多练查缺补漏弄懂基本概念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另外要全面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若干个由易到难的小问题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求异思维深入探讨要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后进生解答把有难度的问题让给中等生去思考把高难度的问题交给优秀生去突破通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

8、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争取新的成功的内驱力 三、训练分层 分层训练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由于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始于课内终于课外特别是数学教学必须通过做练习来巩固、提高因此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后进生能够做“吃得了”;让中等生喜欢做“吃得好”;让优秀生有兴趣做“吃得饱”尽量满足学生的求成心理使学生乐于进行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学生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做完本层次题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一层次试做力所能及的题收

9、作业时每个四人小组中A层交B层验收B层交C层验收在验收的过程中不但要检查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还须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立即指出当场改正最后交教师批阅这样作业中出现的不懂问题可在互助小组中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练有所得 四、辅导分层 分层教学中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提高但并不是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了充分“挖掘”因此分层辅导在分层教学中显得必不可少特别是一些A层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了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这些学生要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和进步并给予表扬与鼓励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对于一些C层学生要引导他们在牢固掌

10、握“双基”的基础上阅读一些课外杂志和书籍积极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把课堂教学内容加深拓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通过分层辅导使每类学生都体会到教师喜欢他们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使他们有积极的情绪自觉地在数学学习上下功夫 五、评价分层 评价分层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仍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制定评价方案笔者的具体做法是:每学完一章后让每个学生各出一份试卷或者让A层学生出填空题和判断题B层学生出选择题C层学生出解答题然后在同层次学生间进行交叉测试以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作出鉴定教师负责检查总体情况并让学生自己找差距相

11、互鼓励互相促进期中或期末则由教师根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出题试卷均由共同题、A层题、B层题、C层题和附加题五个部分组成考试时A层学生只要求在完成共同题的基础上再完成A层题;B层学生要求完成共同题A层题和B层题;C层学生则要求把共同题、A层题、B层题、C层题全部做完其中A层学生可选做B、C层题B层学生可选做C层题C层学生则可选做附加题教师根据学生选做较高层次题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学生这种做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向上一层次递进的可能性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促使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的目标努力效果是明显的这种“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法我已经实践了三年所实验的班级已经于年毕业从中考的情况看实验班的成绩

12、是令人满意的“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附:所任班级初一入学及初三中考的教学成绩对比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中由于教师把学生之“材”和教材之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上有不同的层次内容上有不同的要求方法上有不同选择辅导上有不同形式评价上有不同尺度从而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是优秀生得到了发展中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有所收获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了这也是落实“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做法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应减轻了学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工作量更大更难因此如何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等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