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902935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教学设计.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白河县第一中学 钱运国课标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 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

2、思想。难 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导语: 请大家朗读下面这首词 PPT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师:词的作者是谁?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岳飞,精忠报国。师: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宋朝名将,岳飞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家贫力学,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准则。绍兴九年议和之势已成,,岳飞满腹抱负无处施展

3、,在征战的路上写下了这首后来传诵千古的满江红,同年,金撕毁议和协议,大军侵宋。岳飞带兵应敌,打败金军,一举收复失地直至开封,眼看多年愿望即将能够实现,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岳飞的愿望实现了吗?生:没有。师:为什么呢?生:观点各异。师:如果你是岳飞,在接到12块金牌之后便会怎么办呢?生:众说纷纭。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理学。一、理学复兴的背景(板书)师:请大家朗读这首诗 PPT江南春 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佛教盛行,儒学的地位削弱。师:

4、请大家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PPT(陆)云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少年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 西晋陆云传问题较难:教师介绍玄学的兴起。师:儒家思想在汉代就确立了独尊的地位,为什么佛教盛行、玄学兴起呢?1、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板书)通过前面的介绍,归纳原因:社会动荡不安;受到玄学、道教、佛教的冲击。师:请大家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PPT 释者出世也,道者游世也,儒者入世也,禅者出世也,武医者入世也,然目的有所不同,而本质始终如一,无非人之圆觉,天之虚中,地之诚一,终不离究极之变化

5、也。 然大乘中观之不生不灭与道家还虚中黄直透反太易无尽本源何异? 无甚异也,佛者众生之心,道者万物之体,一体两面犹如人之身心,阴极阳生,轻者意动身出,达者心物一元,究竟者自可化生万千,何来两面,一也,归中也。师:这段材料体现了什么现象?生:三教合一。可能观点各异。2、 三教合一 (板书)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板书)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师:请大家阅读这段材料,概括出北宋的文化政策。 PPT 北宋统治者重新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恢复了以儒术治国的基本国策。北宋统治者制定的教育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重视儒学教育、任用名师

6、讲学、发展专科教育、实施兴学改革、倡导家庭教育等。北宋统治者还制定了合理的宗教政策,一方面对佛教、道教适度扶持,发挥宗教的社会调控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又将其限制在政治统治范围之内。北宋的文化交流政策侧重于加强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加强汉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典籍、文学艺术以及制度方面的交流。北宋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目的,以“重文崇儒”为导向,兼容儒、佛、道,具有开明和专制的双重性。积极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北宋王朝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 芬生:比较开明。师:大家概括得很好。4、 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

7、政策(板书)师:请大家继续阅读材料,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PPT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陈颐河南陈氏遗书生:宋朝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在争斗中处于下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很尖锐,需要重整纲常,维护统治。5、两宋矛盾尖锐,统治者急需调整统治思想,巩固统治(板书)师:下面,我们看书,找出复兴儒学的过程。 二、理学复兴的过程(板书) 1、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板书)(1)、周敦颐 请同学们阅读

8、材料 PPT黄百家云: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成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9、,万事出矣。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太极图说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周敦颐的观点: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邵雍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 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二为两仪;二生四,四为四象;四生八,八为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之数备焉。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演之以万

10、,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邵雍皇极经世卷上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邵雍的观点: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3)、张载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结合课本、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观点: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

11、精神。学生朗读并背诵: PPT“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北宋 张载(4)、“二程”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 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程氏遗书卷二上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 -颜子所好何学论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颜子所好何学论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观点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

12、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学生讨论:如果北宋五子处在岳飞的境遇上,他们会怎么做?2、 朱熹-理学的成熟与集大成者(板书)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活在南宋孝宗至宁宗时代。朱熹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 1148年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 天

13、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礼记大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观点:(板书)(1)、思想主张: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2)、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3)、四书集注:理学的经典。(4)、评价维护专制统治,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纲常礼教束缚人性更紧。深入钻研,持之以恒,探求知识得到发扬。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参考阅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反映朱熹怎样的认识论?格物致知阅读材料: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朱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