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2897284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年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年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年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年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音乐之美及内涵的跨文化传播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文化传播载体既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语言获得更直接的传播效果但在跨文化传播的编码、解码过程中中国音乐的编码系统并不为西方听众所熟悉因而若曲目选择不当或讲解时不擅于进行编码沟通则西方听众有时难免会出现理解误区认为其成就不如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蕴含的文化内涵则更少有人能心领神会因此传播者必须注意两种文化编码体系的沟通深入研究两种音乐在哲学内涵、审美观念、表现形式、主题内容、表演方式、乐器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传统音乐;审美;内涵 一、中国传统音乐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解误区 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仅就汉民族的

2、传统音乐而论一般包括民族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五大类本文主要研究民族器乐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中国传统音乐在孔子学院、汉语课堂和各种文化活动中颇受青睐这是由于传统音乐作为文化传播载体既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语言障碍获得更直接的传播效果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不至于因价值观问题遭到排斥笔者在十多年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以及对音乐工作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调研中发现虽然音乐无国界但要让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听众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及其内涵却也并非易事笔者在国外曾多次举办关于中国音乐文化的展演活动及讲座如在澳大利亚为各国驻澳使团介绍中国音乐组建国乐团进行演出组织

3、中国音乐学院紫禁城乐团在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演出、交流活动在“国际音乐节”“多元文化节”等多项文化活动中介绍、演奏中国音乐等回国后笔者也曾用中英文给来自世界各国的五十多个代表团做过关于中国音乐的讲座和表演积累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跨文化传播经验笔者发现大多数听众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评价很高但也有一些西方听众认为中国音乐具有“节奏、旋律不明规则不定”“旋律单一缺少变化”“声音低微、震撼力不足”“乐器物理性差合奏时嘈杂不共振”等特点觉得其成就不如西方音乐至于中国音乐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少有听众能心领神会出现这样的理解误区是由于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传统音乐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体系二者之间在哲学内涵、审美观

4、念、表现形式、主题内容、表演方式、乐器特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跨文化传播本身是一个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国传统音乐的编码系统并不为一般西方听众所熟悉西方受众在对中国音乐作品进行解读时总是带着本我文化视角和美学积淀去感知、理解、评论、解码“他者”音乐作品由此极易产生误解若想将中国音乐独特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传播出去传播者在选择曲目进行讲解、演奏(或播放)时必须注意两种文化编码体系的沟通在了解中国音乐的同时深入研究受众的美学思想、音乐理念及对中国音乐的理解误区在比较两种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传播 二、传统音乐节奏、旋律之美感及其内涵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解误区是由于听觉上的强烈落差、审美上的不同标

5、准以及对异质文化内涵的不理解造成的第一次听中国传统音乐时有些西方听众觉得“节奏、旋律不明显过于自由缺少规则”还有些西方听众觉得“旋律过于平稳缺少起伏变化”对中国音乐节奏、旋律方面的美感提出质疑认为不如西方音乐听起来那么悦耳针对这些理解误区传播者在介绍旋律不太明显或过于平稳的乐曲时必须说清楚中国传统音乐所具有的特点1“心理”和谐彰显终极追求不同于西方音乐强调的听觉“形式”和谐中国音乐所要表达的美感是一种更加注重精神内容的“心理”和谐这是由两种音乐蕴涵的不同哲学理念所决定的西方传统音乐受西方哲学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影响重视几何、数理、逻辑认为音乐之美来自于音乐“数”的和谐(例如复调、记谱、曲式等)音乐

6、表现呈现出一种数列化、几何化的趋势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通过对审美听觉上的音乐谐和感与数量关系的研究提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使杂乱变成有序使不协调变成协调1(P14)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通过声学、物理、实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西方传统音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乐音数理逻辑体系该体系重视数列化节奏明晰(如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的划分强弱拍等)例如巴赫创作的布兰登堡协奏曲和莫扎特创作的土耳其进行曲即使是第一次听的人也可以立即记住它们的节奏西方传统音乐几乎完全不用散板强弱拍的交替极有规则并且不断重复更替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也是西方思维重视规则的体现这种对数列、规则的强调使得西方音乐很早就将音乐的

7、手段由具体表现自然界中的音响抽象上升为纯粹、完备、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正因为如此西方传统音乐中才会出现大量单纯表现某种乐器旋律、节奏形式强调听觉美感而无需内容的乐曲(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西方认为音乐之美来自于“数”的和谐(即外在的听觉和谐)不同中国传统音乐虽然也强调和谐但受中国哲学影响重感性的中国思维方式强调心灵的感悟而非科学的分析主要从心理而非数理方面获得美感中国人认为音乐之美来自于“心理”和谐即儒家强调的音乐与道德、人情之和谐(美与善的统一);来自于道家提倡的心灵与自然之和谐而非单纯的节奏、旋律上“数”的和谐简言之中国音乐的和谐不在“声”与“声”之间而在“情”与“声”之间所以中国传统

8、音乐更重主题内容而非表现形式不以给听众官能上的快感为目的几乎没有单纯表现某种乐器形式美的乐曲且同一乐曲可由不同乐器演奏如梅花三弄有笛曲、琴曲、筝曲、箫曲等音乐的美不是靠旋律而是靠音乐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怀来表现核心内容是“自然”和“情感”即道儒之“心理”和谐以古琴音乐为例就文化内涵来说没有任何一种乐器能在体现中国文化内涵上与古琴相比唐代司马承祯曾说“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素琴传)2(P5687)古琴音乐不追求华丽的声音效果而追求“止于邪”“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听之最容易让人体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中正平和、温柔敦厚、无过无不及的儒家思想古琴含蓄、内敛、迂回、曲折的演奏方式其中寄寓的文

9、人隐士恬淡清高、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也是儒道思想的体现琴曲中的典故高山流水的知音情谊渔樵问答的淡泊出世潇湘水云的家国情怀鸥鹭忘机的天人合一更是儒道文化的集中反映关于道家和儒家所强调的“自然”和“情感”在跨文化传播时只需将流传较广的传统曲目名字列出几乎所有国家的听众都能立刻体会到中国传统乐曲多以自然为主题表现天人、物我合一(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梅花三弄寒鸦戏水等);或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主题强调通过琴声来交流心灵(如高山流水渔樵问答阳关三叠忆故人等)这与西方音乐有很大差异:西方音乐作品中不乏宏大叙事的英雄主题(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不乏二元对立的冲突主题(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不乏表现单纯

10、形式美的乐曲而中国音乐就如同中国的诗歌和绘画作品一样总是与自然和情感相关2“弹性”节奏体现儒道精神对于西方听众认为中国传统音乐“节奏、旋律过于自由缺少规则”跨文化传播者必须阐明这恰恰是儒道精神的体现西方传统音乐除强调上文所说的“形式”和谐外还倾向于一种向外的、对上帝力量的体验以及由宗教性带来的庄严肃穆的神圣感因而注重演奏时的规范、整齐自由度比较小中国文人音乐却有很强的自娱性演奏时倾向于一种向内的自我修习即儒家的修身养性同时强调道家“主体与天地自然自由合一”的体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3(P1516)所以中国传统音乐在演奏时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一首乐曲虽有一定的音阶、节奏形式有强弱拍

11、安排但这一形式不是固定死板的常常会加入其他的变化性节奏;在节拍方面也不像西方音乐那样结构匀称平衡、严格规范重视强弱循环、时值长短而是拥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很多乐曲都有自由节拍、散板部分可以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由演奏者自主决定这样的自由性对器乐表演技法的影响很大演奏者可以灵活自由地进行变音、加装饰音、变节奏等丰富的艺术处理也使每位演奏家甚至每一次演奏都充满了偶然性与创造性所以同一首曲子有时会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演绎版本比如琴曲平沙落雁就有管平湖、张子谦等不同演奏家的几十种版本相较于西方音乐尊重原作者、突出作曲家的专曲专用方式中国音乐更加突出表演艺术家听众欣赏的是不同的演绎即一曲多用西方听众听惯了西方音乐“

12、刚性”节奏的耳朵第一次听中国音乐时难免产生节奏过于“弹性”的印象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对于不太了解中国文化且音乐素养不够好的听众酒狂这种旋律和节奏较为明显、有规则的曲目更易被接受还有许多国际汉语教师喜欢选择颇受欢迎的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茉莉花自18世纪末起在欧洲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流畅的旋律和有规律的重复再现结构使欧洲人感到亲切悦耳但是传播者也有责任让听众认识到大多数中国音乐演奏过程中的自由、“弹性”、即兴性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也是中国哲学重直觉、灵感、灵活、变易的反映即演奏者情绪与场地、听众在此时此地的交融43线性旋律折射“平和”内涵对于西方听众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旋律

13、过于平稳缺少起伏变化”传播者需阐明两点一是中国音乐的声部结构(又称“织体”)与西方音乐不同5西方传统音乐的声部结构以主调音乐体系为主其他声部通过衬托、突出、强化、渲染来丰满主旋律的音响效果即“和声”西方主要音乐形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歌剧序曲等都注重主调旋律与其他声部的和声关系其音乐织体因多声部重叠而表现为纵横交错的立体状织体思维和复调、和声的曲式结构在音乐进行中各个声部的旋律既在横向的维度上推进也在纵向维度上以多种形式组合、堆砌从而使西方音乐表现出一种立体感与之相比中国绝大部分传统乐曲是单声部曲很少有主调、副调、和声分部的问题其音乐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是一种单纯的横线性织体音乐

14、的进行便是单一旋律横向地延伸展开、回环重叠在音调和旋律上一般没有太大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对比和反差乐曲始终保持一种调式是一种平稳、清新的吟诵式风格如平湖秋月阳关三叠传播者在介绍中国传统乐曲时需引导西方听众从单纯的音色、线性的旋律中体会那种清晰的线条感二是这种平稳的旋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即稳重、平和、谐调、统一与强调冲突、对比的西方文化特征迥异反映在音律构成方面则是无半音的五声体系(宫、商、角、徵、羽)组成的平和曲调相较于欧洲七声体系(4321567)的复杂、丰富五声体系旋律比较简洁;相较于日本五声体系(13467)的凄婉哀怨中国的五声体系(12356)由于不常用“4”和“7”而显得较

15、为明朗、愉悦、雅正、平和每当笔者弹奏完乐曲后询问各国听众对中国音乐的感受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是“relaxing”“peaceful”“gentle”“平和”的确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最显著特征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约束和规范的中国传统音乐不可能像西方音乐那样受酒神精神影响追求沉醉其中的听觉快感而是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有内敛含蓄的特质儒家音乐的艺术境界是“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记乐记)这里的“和”有两层涵义:一是和谐、谐调二是平和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春秋吴国季札认为音乐应该“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之“季札观乐”);齐国晏婴

16、主张乐曲“清浊、大小、短长、急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嵇康认为可以移风易俗的雅乐(正声)与淫声的关键区别在于雅乐中存在着一种“平和”的精神声音应“平和而无哀乐”(嵇康声无哀乐论)6(P196)古曲中流传较广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等都具有平和、恬淡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这种“平和”的特点是由儒家礼乐文化“礼”与“乐”统一、“仁”与“乐”合一决定的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就是首先通过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乐曲来陶冶、调和国民的性情“乐者乐也”音乐使人血气平和精神保持和谐愉悦的状态从而进一步达到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安定所谓“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最终达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也即“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记乐记)这是儒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